邓化冰

 
职务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研究领域:
种子科学与技术
E-mail:
denghuabing@126.com
 

工作经历:

2016-01至今,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2007-10至2015-12,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
2007-01至2009-12,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
2001-7至2007-09,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系,讲师
2000-8至2001-06,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系,助教
学习经历:
2002-09至2005-12,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
1997-09至2000-06,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硕士
1992-09至1996-06,湖南农业大学,农学,学士
 

  主讲课程《种子检验与质量控制》、《种子生物技术》、《种子学实验技术》等。 2017年教师课程教学考核评为优秀; 2016年全日制研究生指导老师聘期考核“优秀”; 2015年教师课程教学考核评为优秀; 2013年全日制研究生指导老师聘期考核“优秀”; 2013年获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讲课比赛三等奖; 2012年参与的“农学类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6); 2012年被推荐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后; 2006年获湖南农业大学讲课比赛三等奖。

 

    主持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课题、湖南省揭榜挂帅项目任务、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等国家及省级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5)、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排名第2、5)、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5)、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排名第2、6、9)。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排名第1)。选育或合作选育的50多个水稻品种(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授权植物新品种权30多项;发表论文70多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和著作各2部。

 

•邓化冰 主持,优质稻食味评鉴定、机械化制种技术研创和新品种培育,农业农村部项目,2020-01至2020-12

•邓化冰 主持,耐高温水稻新品系鉴定和筛选,农业部项目,2019-01至2019-12
•邓化冰 主持,水稻品种稻米品质分析及评价,横向项目,2018-12至2021-12
•邓化冰 主持,绿色品种特性鉴定评价专项,农业部项目,2017-01至2017-12
•邓化冰 主持,长江中下游一季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2016-07至2020-12
•邓化冰 主持,镉低积累早稻新品种选育,农财两部项目,2015-01至2017-12
•邓化冰 主持,杂交制种技术与关键设备研制与示范,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2015-01至2017-12
•邓化冰 主持,水稻种子脱水耐性的形成机制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4-09至2017-08
•邓化冰 主持,杂交水稻制种群体的光辐射利用机制与高产制种关键技术研究,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01至2016-12
•邓化冰 主持,湖南省区试品种稻米食味品质研究,湖南省种子管理局项目,2013-01至2015-12
•邓化冰 主持,籼稻开花期耐冷主效QTL的精细定位与克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2-01至2014-12
•邓化冰 主持,水稻耐冷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及应用,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01至2012-12
•邓化冰 主持,灌浆结实期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酶学机理,湖南农业大学作栽青年基金计划项目,2011-01至2012-12
•邓化冰 主持,水稻耐冷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及克隆,湖南农业大学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09-01至2011-12
•邓化冰 主持,水稻耐冷性生理和遗传基础研究及育种应用,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01至2010-12
•邓化冰指导,授粉天数、“九二〇”施用量和养花模式对杂交水稻制种种子活力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2017-04至2019-04
•邓化冰指导,水稻种子成熟后期脱水剂的筛选,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2014-04至2016-04
•邓化冰指导,灌浆结实期温度对稻米品质及淀粉合成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2012-01至2013-12
 

•张桂莲、邓化冰主编.《种子学实验与实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8月

•张海清主编,邓化冰参编.《现代作物学实践指导》.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1月
•陈灿主编,邓化冰参编.《作物学实验技术》.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2月
•李凡,邓化冰,熊跃东,李馨,周放姣,卢汉,唐文帮.两系杂交籼稻稻米外观与蒸煮品质配合力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5(01):1-9.
•陈黎明,郭周霸,胡旭东,毛恒,余欣鹏,邓化冰*.不同脱水剂对杂交水稻种子成熟期脱水效果和质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17,32(05):71-77.
•陈桂华,邓化冰*,张桂莲,唐文帮,黄璜.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及配合力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03):407-417.
•刘利成,陈立云,唐文帮,肖应辉,敬礼恒,邓化冰*.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及其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6,31(01):203-211.
•刘利成,陈立云,肖应辉,唐文帮,敬礼恒,邓化冰*.栽培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0(05):449-457.
•刘利成,敬礼恒,李蓉,何川,洪珊,邓化冰*.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稻株两优4024与H优159产量形成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杂交水稻,2014,29(05):70-73.
•邓化冰,车芳璐,肖应辉,唐文帮,盘毅,刘志贤,陈立云.开花期低温胁迫对水稻花粉性状及剑叶理化特性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66-72
•邓化冰,史建成,肖应辉,唐文帮,盘毅,陈立云.开花期低温胁迫对水稻剑叶保护酶活性和膜透性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6):581-585
•邓化冰,高燕 ,史建成,王天顺,肖应辉,陈立云.996/4628重组自交系群体开花期耐冷性评价及遗传分析. 杂交水稻,2011,26( 6) : 78-82
•邓应德,肖层林,邓化冰*,张海清,邓晓娟,刘玉龙.用近等基因池法定位与水稻柱头外露率相关的QTL.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2):230-233
•邓化冰,王天顺,肖应辉,唐文帮,盘毅,陈立云.低温对开花期水稻颖花保护酶活性和过氧化物积累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010,25(增):62-67
•邓应德,邓化冰*,肖层林,张海清,邓小娟,周萍.Ⅱ-32A/B花器性状和柱头外露特性及柱头外露率遗传研究.杂交水稻,2010,25(1):57-59
•邓化冰,邓启云,陈立云,杨益善,熊跃东,孔凡娜、王斌、袁隆平.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增产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育种效果. 中国水稻科学,2007,21(6):605-611
 

•邓化冰等. 帮晚859,2018年获植物新品种权

•邓化冰等. 长两优319,2017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邓化冰等. 湘农恢887,2018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邓化冰等. 湘农恢161,2019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邓化冰等. 南3502S,2019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邓化冰等. 天18S,2019年通过安徽省鉴定
•邓化冰等. 枫林丝苗,2020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
•邓化冰、唐启源、陈桂华.“一种水稻种子收获前使用的混合型脱水剂及其应用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623877.1),2015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邓化冰、陈桂华、陈立云、肖应辉.“籼稻开花期耐冷主效QTL位点的分子标记方法(专利号:ZL201310752529.4)”,2015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邓化冰(第3)等.一种水稻抗倒伏主效基因QTLqSR5.1的分子标记方法,2019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邓化冰(第2)等.小粒型杂交水稻的轻简化制种方法与小粒型杂交种,2019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邓化冰(第2)等. 一种小粒型杂交种的制种方法,2019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邓化冰(第3)等. 一种水稻小粒型不育系的轻简化混播制种方法,2019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邓化冰(第2)等. 去除杂交水稻轻简化制种田间落粒谷苗和杂草的方法,2019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唐文帮、张桂莲、邓化冰等.“水稻小粒型两系不育系选育及其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2019年获第十一届大北农科技奖植物育种一等奖

•陈立云,唐文帮,何发青,雷东阳,张桂莲,李梅华,陈桂华,陈势,邓化冰.“优质高产广适杂交晚稻中熟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2016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陈立云,唐文帮,肖应辉,刘国华,邓化冰,雷东阳.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选育及种子生产新技术”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陈立云,杨远柱,唐文帮,石天宝、刘国华、邓化冰,凌文彬,雷东阳,肖应辉,张桂莲,刘国湘. “超级杂交早稻组合陆两优996的选育与应用”2011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陈立云,唐文帮,肖应辉,刘国华,邓化冰,雷东阳.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选育及应用基础研究”2009年获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陈立云,唐文帮,邓化冰,肖应辉,陈势,雷东阳,张桂莲,陈桂华.“H优518等优质杂交晚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2012年获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