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新澍(1915.042000.08),男,汉族,湖南省澧县人,理学硕士,教授。

1929年至1935年,在常德省立第三中学、长沙市省立第一中学、长沙市兑泽中学读书;一九三五年考入湖南大学物理系,次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学习,1940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研究院农艺作物专业,1944年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中央大学任教员,后在澧县简师和九澧中学任教;19479月至19507月在福州协和大学农艺系任教,先后被聘为农艺系讲师、副教授;19516月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他从事植物遗传学教学和科学研究50余年,是湖南农学院遗传学科的开创者,著名数量遗传学专家,在遗传学领域做出了两大贡献:

一是1972年首次提出植物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亲缘学说,打破了“三型学说”在我国育种常年占统治地位的局面。197210月,参加“全国水稻雄性不育讨论会”,宣读了《关于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的理论联系分析》论文,首次提出与当时在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美国科学家希尔斯的“三型学说”不同的新理论“亲缘学说”。根据这一新理论,1973年在广西、江西完成三系配套取得成功。

二是1964年首次提出相对遗传力理论。该理论采用二元一次方程测定各种显性度和杂种优势,相对遗传力理论的两个基本公式,概述了杂交亲本与子代的遗传关系。在《19491978年中国遗传学界大事记》中,对裴新澍研究工作评价为“第一个提出‘相对遗传力理论’的两个基本公式,概述了杂交亲本与子代的遗传关系,在国内外引起普遍重视。” 杂交水稻研究项目获国家特等发明奖(排名第一)

裴新澍一生笔耕不止,先后在海科技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多倍体诱导与育种》《相对遗传理论与杂交育种》、《数理遗传与育种》、《生物进化控制论》等9部学术著作,近200万字;参编农业高校统编教材《遗传学》,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有关条目,其82岁高龄时,整理出版《生物进化论控制》一书。他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生物学通报》、《遗传学报》、《遗传》、《自然杂志》、《湖南农业科学》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主讲了《遗传学》、《生物统计》、《进化论》、《田间试验设计》、《数量遗传学》等课程,参编农业高校统编教材《遗传学》、撰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条目,在国内1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进行讲学,他培养的8名研究生,都已成为我国植物学界、杂交水稻、杂交辣椒、杂交小麦的学术带头人。他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第三、四届人大代表,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