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由农学院、园艺院、岳麓山实验室联合主办的隆平创新论坛专家讲坛第99讲在岳麓山实验室1号楼会议室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杨青研究员和左二伟研究员应邀做学术报告。报告由农学院院长吴俊主持,岳麓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熊兴耀、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孙传清以及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杨青研究员以“靶向农业病虫的几丁质生物学过程”为题,介绍了其团队通过对昆虫几丁质降解、合成与装配的研究,开发农药靶标的过程。左二伟研究员围绕“高精度基因编辑技术”,系统阐述了CRISPR/Cas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应用现状,并重点介绍了CRISPR/Cas9脱靶效应的检测机制及应用。报告内容精彩纷呈,互动踊跃。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就几丁质生物学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靶向农业病虫的几丁质生物学过程》——杨青
2022年9月,Nature期刊在线发表了杨青团队首次解析几丁质合成酶的催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这是我国农药研究领域首篇发表在Nature期刊的论文。随后,杨青团队又发现脂质几丁质寡糖水解酶如何破坏植物与共生微生物的关系,基于这项论文成果而开发的靶向真菌几丁质修饰酶抑制剂, 2024年以5000万元的专利实施许可实现转让。随后该团队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文章揭示了ABCH转运蛋白转运脂质和外排农药的分子机制,并找到了能直接用于合成绿色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左二伟团队以基因编辑脱靶效应评价为突破口,形成了“脱靶效应评价—脱靶效应分子机制解析—高精度基因编辑器研发—基因治疗应用”一体化研究模式,在Science、Nature、Nature Method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30篇研究论文,并且密切联系产业发展需求,提升了我国在基因编辑领域国际竞争力。
《高精度基因编辑技术》——左二伟
吴俊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但科研成果若止步于论文,就如同种子未能破土。站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期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农学人要思考怎样既通过基础研究拓展认知边界,又以“脚踩泥土”的实干回应时代需求,希望两位老师的报告能给大家科研思路上提供极大的启发。
通讯人 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