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学位点名称 |
作物信息科学 |
授权时间 |
200301 |
学科研究方向数 |
3 |
一级点下设二级点数量 |
|
学位点总人数(人事关系在本校) |
10 |
其中:博士导师人数 |
2 |
其中:硕士导师人数 |
6 |
其中:博士学位人数 |
9 |
外聘人员数(柔性引进人才) |
1 |
近五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 |
6 |
近五年新增科研项目数 |
27 |
近五年新增科研经费(万) |
1695 |
近五年新增纵向科研经费(万) |
1685 |
有省部级及以上的科研平台数 |
3 |
近五年招收博士研究生人数 |
4 |
其中:授予博士学位人数 |
1 |
近五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人数 |
17 |
其中:授予硕士学位人数 |
5 |
二、学术队伍
2-1学位授权点人员情况 |
|||||||
学位点总人数(本校) |
正高职称 |
副高职称 |
博导人数 |
硕导人数 |
具有博士学位 |
||
10 |
5 |
3 |
2 |
6 |
9 |
||
2-2学位授权点负责人情况 |
|||||||
姓名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位 |
毕业院校 |
研究领域 |
||
崔国贤 |
196309 |
教授 |
博士 |
湖南农大 |
作物栽培与耕作 |
||
2-3学位授权点团队构成(一级点下,二级点可视为方向) |
|||||||
方向1 团队人数: 研究方向: 作物生态信息 |
|||||||
序号 |
姓名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位 |
博导/硕导 |
毕业院校 |
|
1 |
黄璜 |
195804 |
教授 |
博士 |
博导 |
湖南农业大学 |
|
2 |
陈灿 |
196503 |
副教授 |
博士 |
硕导 |
湖南农业大学 |
|
3 |
徐华勤 |
197208 |
副教授 |
博士 |
硕导 |
湖南农业大学 |
|
4 |
龙攀 |
198512 |
讲师 |
博士 |
/ |
中国农业大学 |
|
方向2 团队人数: 研究方向: 作物生长模拟与智能信息系统 |
|||||||
序号 |
姓名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位 |
博导/硕导 |
毕业院校 |
|
1 |
崔国贤 |
196309 |
教授 |
博士 |
博导 |
湖南农业大学 |
|
2 |
王玉富 |
196301 |
研究员 |
博士 |
硕导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
3 |
杨瑞芳 |
196404 |
教授 |
学士 |
硕导 |
湖南农业大学 |
|
4 |
佘玮 |
198208 |
讲师 |
博士 |
/ |
湖南农业大学 |
|
方向3 团队人数: 研究方向: 作物信息采集与处理 |
|||||||
序号 |
姓名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位 |
博导/硕导 |
毕业院校 |
|
1 |
高志强 |
196401 |
教授 |
博士 |
硕导 |
湖南农业大学 |
|
2 |
傅志强 |
196809 |
副教授 |
博士 |
硕导 |
湖南农业大学 |
注:栏目不够可以加页。
三、科学研究情况
3-1学位授权点新增科研项目统计 |
||||||||||||||||
|
国家发改委或科技部项目 |
国家自然(社会) 科学基金项目 |
教育部 及其它部委项目 |
地方政府项目 |
委托 项目 |
国际组织资助或国际合作项目 |
厅局级项目 |
合计 |
||||||||
项目数(个) |
3 |
3 |
8 |
1 |
2 |
0 |
10 |
27 |
||||||||
经费数(万) |
340 |
126 |
1132 |
5 |
10 |
0 |
82 |
1695 |
||||||||
3—2 科研项目情况 |
||||||||||||||||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项目来源 |
项目 起讫时间 |
科研经费 (万) |
负责人 |
||||||||||
1 |
20120308 |
“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2012—2016 |
122 |
黄璜 |
||||||||||
2 |
2013BAD07B11 |
湘南库塘与提引灌区水稻丰产节水节肥技术集成与示范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2013—2017 |
270 |
黄璜 |
||||||||||
3 |
|
双季稻三熟区稻田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与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农业部 |
2013—2015 |
10 |
黄璜 |
||||||||||
4 |
2013NK4006 |
稻鳖梯式生态种养技术示范与推广 |
省科技计划项目 |
2013—2014 |
20 |
黄璜 |
||||||||||
5 |
2013-XY |
我国典型农作区作物生产碳汇功能研究 |
中国工程院 |
2013—2013 |
40 |
黄璜 |
||||||||||
6 |
|
现代农作制模式构建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
农业部 |
2011—2015 |
20 |
黄璜 |
||||||||||
7 |
CARS-19-E1 |
土壤肥料 |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 |
2011—2015 |
350 |
崔国贤 |
||||||||||
8 |
|
全国休闲农业背景调查分析与研究 |
中国农科院 |
2011 |
15 |
高志强 |
||||||||||
9 |
|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
湖南省社科规划办 |
2012 |
2 |
高志强 |
||||||||||
10 |
|
稻谷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程 |
湖南省农业厅 |
2012 |
4 |
高志强 |
||||||||||
11 |
|
稻谷监测信息网上直报研发 |
湖南省农业厅 |
2013 |
10 |
高志强 |
||||||||||
12 |
|
柑橘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程 |
湖南省农业厅 |
2013 |
3 |
高志强 |
||||||||||
13 |
|
柑橘监测信息网上直报研发 |
湖南省农业厅 |
2014 |
4 |
高志强 |
||||||||||
14 |
31471543 |
不同败蔸抗性苎麻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代谢的差异及模拟仿真试验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2015—2018 |
78 |
杨瑞芳 |
||||||||||
15 |
2013BAD11B02
|
CH4低排放双季稻品种筛选与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
|
科技部 |
2013—2016 |
50 |
傅志强 |
||||||||||
16 |
2012BAD04B10-01
|
双季稻抗逆均衡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
科技部 |
2013—2016 |
20 |
王学华、傅志强 |
||||||||||
17 |
2013FJ1008-4
|
优质稻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省科技厅 |
2013—2016 |
15 |
陈光辉、傅志强 |
||||||||||
18 |
2013SK3158 |
低甲烷排放的双季稻品种筛选与应用 |
省科技厅 |
2013—2016 |
3 |
傅志强 |
||||||||||
19 |
|
新宁县生态有机稻种养 |
横向课题 |
2013—2015 |
10 |
陈灿 |
||||||||||
20 |
31100382 |
酸雨影响红壤磷素转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2012—2014 |
24 |
徐华勤 |
||||||||||
21 |
|
长期免耕模式影响稻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
中国博士后基金委 |
2013—2015 |
5 |
徐华勤 |
||||||||||
22 |
ASTIP-IBFC06 |
麻类作物栽培与收获技术 |
科技创新工程 |
2015—2015 |
240 |
王玉富 |
||||||||||
23 |
CARS-19-E14 |
亚麻栽培 |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 |
2011—2015 |
350 |
王玉富 |
||||||||||
24 |
31301275 |
苎麻耐镉能力基因型差异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2014—2016 |
24 |
佘玮 |
||||||||||
25 |
12JJ4026 |
外施有机酸对不同积累型苎麻富集镉的影响
|
湖南省科技厅 |
2012—2014 |
3 |
佘玮 |
||||||||||
26 |
2013RS4036
|
梯式稻鱼共作系统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湖南省科技厅 |
2013—2014 |
3 |
佘玮 |
||||||||||
27 |
|
苎麻绿原酸高效利用与关键技术创新
|
长沙市科技局 |
2014—2015 |
5 |
佘玮 |
||||||||||
3—3 科研、教学成果奖励情况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完成人 |
获奖时间 |
获奖类别名称和等级 |
||||||||||||
1 |
湖南省极端气象灾害预警评估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
黄璜 |
2013 |
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
2 |
基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水稻清洁生产研究 |
黄璜 |
2012 |
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
3 |
湘苎7号 |
崔国贤 |
2013 |
湖南省审定新品种 |
||||||||||||
4 |
独立学院办学能量积累策略研究 |
高志强 |
2010 |
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
||||||||||||
5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
高志强(2) |
2014 |
湖南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
||||||||||||
6 |
创新型地方高校发展研究 |
高志强(3) |
2014 |
湖南省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
||||||||||||
7 |
苎麻氨基酸叶面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
崔国贤、佘玮等 |
201308 |
发明专利ZL201110178194.0 |
||||||||||||
8 |
茶园间种白三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徐华勤 |
201212 |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 |
||||||||||||
9 |
鱼腥草生产利用创新“草根儿有限责任公司” |
陈 灿 |
201411 |
湖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创青春杯)铜奖 |
||||||||||||
10 |
苎麻性别分化与乙烯的关系研究 |
佘 玮 |
201010 |
湖南省第13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
||||||||||||
11 |
一种分离纯化苎麻叶片绿原酸的方法 |
佘玮、崔国贤、杨瑞芳 |
201503 |
发明专利201510126120.0 |
||||||||||||
12 |
一种大田鱼腥草立体复合 种养耦合方法 |
陈灿、黄璜 |
201503 |
发明专利:ZL 2014 1 0009939.4 |
||||||||||||
13 |
一种鱼腥草生态栽培方法 |
陈灿、黄璜 |
201309 |
发明专利:ZL 2012 1 0260671.2 |
||||||||||||
14 |
坡地苎麻抗逆品种筛选及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和综合利用研究 |
佘 玮(5) |
201312 |
湖南省成果鉴定 |
||||||||||||
15 |
锑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及应用研究 |
佘 玮(9) |
201101 |
湖南省成果鉴定 |
注:“项目名称”应与获奖证书中的名称一致,同一项目获得多项奖励,只计最高者;“项目完成人”只需注明本团队人员及排名次序。栏目不够可加页。
四、人才培养
4-1学位授权点培养研究生人数 |
|||||||
招生硕士生 |
17 |
授予硕士学位 |
5 |
||||
招生博士生 |
|
授予博士学位 |
|
||||
4-2培养研究生具体情况 |
|||||||
入学年级 |
硕士/博士 |
研究生姓名 |
导师姓名 |
是否授予学位 |
|||
2010 |
硕士 |
扈婷 |
黄璜 |
是 |
|||
2011 |
硕士 |
杨茜 |
黄璜 |
是 |
|||
2007-2010 |
硕士 |
于文静 |
王玉富 |
是 |
|||
2008-2011 |
硕士 |
贾婉琪 |
王玉富 |
是 |
|||
2010-2013 |
硕士 |
乔瑞清 |
王玉富 |
是 |
|||
2014 |
硕士 |
何斌 |
黄璜 |
|
|||
2014 |
硕士 |
李雪玲 |
崔国贤 |
|
|||
2014 |
硕士 |
刘楠楠 |
崔国贤 |
|
|||
2012 |
硕士 |
袁洁婷 |
高志强 |
|
|||
2013 |
硕士 |
谢华丽 |
高志强 |
|
|||
2013 |
硕士 |
黄思清 |
徐华勤 |
|
|||
2014 |
硕士 |
欧阳玲 |
徐华勤 |
|
|||
2015 |
硕士 |
赵宇虹 |
徐华勤 |
|
|||
2012 |
硕士 |
刘依依 |
傅志强 |
|
|||
2013 |
硕士 |
谢天洋 |
傅志强 |
|
|||
2014 |
硕士 |
钟娟 |
傅志强 |
|
|||
2014 |
硕士 |
龙文飞 |
傅志强 |
|
注:栏目不够可加页。
五、学位授权点拟申报建设层次及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申报的建设层次: □优势学科 □重点学科 □培育学科 |
学位授权点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1、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努力在科技创新团队、学科条件平台、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标志性科技成果、学位点建设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培养1~2名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学科带头人,并在“十三五”期间将本学科发展成为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学科研究条件与平台建设 依托南方稻田多熟制协同创新中心、作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多熟制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面向国家和湖南省的重大需求,加强现有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的环境建设、研发与服务能力建设,形成集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研究中心。 3、科研立项与成果沉淀 针对多熟制作物生产、管理、加工、贮藏与销售等领域的应用与开发,研究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如何提高多熟制作物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业经济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包括多熟制作物系统动态模拟、科学决策与优化管理;精准农业理论及其在作物优质高产上的应用技术;多熟制作物优质高产应用技术;多熟制作物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力争在未来3~5年内科研项目、研究经费等稳定在目前水平,并在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形成以一批创新成果。 4、人才培养 在提高学科梯队的学术水平和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努力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扩招10%。立足于培养高规格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学术交流 派1~2人至国外攻读学位或做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邀请国外留学人员举办学术讲座1~2次;举办有关作物信息科学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1~2次;争取国际合作项目1~2项;鼓励学科成员积极参加有关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