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遗传育种学学科概况

  一、学科概况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点成立于1951,在周汝沆、裴新澍、盛承师等著名教授带领下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 

  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1985年建立了湖南省苎麻研究所挂靠学校。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康春林等知名教授,育成了优质水稻新品种余赤231-8,推广面积达7000余万亩;育成了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品种湘油11号,并大面积推广。 

  1986年我校获得农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李宗道、官春云、李栒等教授先后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之后,本学科点在官春云院士的带领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均有了长足发展。1993年本学科点被省教委批准为“211工程”预备学科,1995年我校建立了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本学科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和2006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学科。1996年建立了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经农业部批准建立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2005年建立了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研究机构。近5年年育成了农作物新品种32个,其中12个列入国家重点推广品种或获国家农作物品种后补助,累计推广2亿多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亿多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 

  二、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1研究方向之一:作物育种理论与方法 

  通过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各种方法,弄清作物遗传育种的内在规律,实现作物育种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2研究方向之二:作物品质育种 

  采用传统和生物技术育种方法相结合,解决作物品质育种中遇到的问题。优质稻、高蛋白饲料稻和棉花品质育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双低高油酸油菜育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苎麻品质育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研究方向之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 

  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超级亲本选育——超级杂交组合选育——超级杂交制种”三步法设想,强调超级亲本加杂种优势的杂交稻选育策略,强调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性状全优及高度协调”原则;对植物雄性不育机理提出了新的设想。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突出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和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 

  4研究方向之四:作物抗性育种 

  针对我省及我国南方主要作物的重要病害(如稻瘟病、油菜菌核病)、虫害(稻飞虱、棉铃虫)和逆境危害(水稻抽穗扬花期温度胁迫),广泛收集、筛选和挖掘抗性资源,通过自然和人工创造逆境,增加选择压力,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培育抗性品种。 

  5研究方向之五:作物资源创新 

  广泛收集水稻、油菜、苎麻等作物的栽培和野生种质资源,鉴定出一批优异种质,并通过远缘杂交、诱变和转基因技术进行种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