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主办的"作物病理学前沿论坛"在第十二教学楼430报告厅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立江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菌病原学与高效持久防控设计"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农学院植物病理学系承办,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到场参与。
作为湖北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位专家,刘立江研究员系统阐释了十字花科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理。报告指出,该病原菌具有复杂的休眠孢子萌发机制,其分泌的效应蛋白通过调控植物内源激素信号通路实现侵染过程。研究团队基于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病原菌群体遗传分化的时空动态规律,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防控策略构建方面,刘立江提出了"三维协同"的综合防控体系:通过建立基于分子标记的抗病种质筛选平台,选育出"华油杂62"等抗性新品种;研发芽孢杆菌JDF1等生防菌剂,实现病原菌休眠孢子的靶向消减;创新轮作调控与土壤微生态修复技术,形成覆盖作物全生育期的防控方案。现场展示的田间试验数据显示,该体系在湖北、湖南等主产区使病害发生率降低62%-78%,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40%以上。
农学院副院长吴德志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报告深度解析了十字花科作物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提出的理论模型与防控范式对保障蔬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会师生就病原菌检测技术、抗性基因聚合育种等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本次论坛的举办,有力促进了校院两级在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