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负责人简介
周仲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棉花生产专家指导组成员,岳麓山实验室棉麻丝品种创制中心矮杆早熟棉品种创制团队PI,湖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棉花协会副会长,先后在浙江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棉花育种、栽培生理及蛋白质组学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PNAS、Cell Research、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参与选育棉花新品种3个,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
二、科研人员

周仲华 教授 刘爱玉 教授 刘志教授(兼职)

阳会兵 教授 屠小菊 讲师 张秋平 副教授
三、代表性论文
1. Ho K C#, Zhou Z#, She Y M, Chun A, Cyr T D, YangX. Itch e3 ubiquitin ligase regulates large tumor suppressor 1 sta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1, 108(12): 4870-4875
2. Chen L F, Dai H T, Yi P H, Wang X Y, Zhou Z H, Liu A Y, Li W C, Wang Q M, Tu X J*. Integrated transcriptomic, metagenomic, and physiological analyses reveal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biochar regulates tolerance to Cd-Pb-As combined stress in cotton at the bud stage, 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 2025, 235: 1216677.
3. He D, Wen Y, Wei S, Li S, Wu J, Zhou Z, Zhou N, Liu H, Zhou Z*. Convers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to ammonium nitrogen (NH4+-N) through AOPs and its fertilization effect on lettuce growth[J]. Biochar, 2025, 7(1):88
4. Zhang H, Xie Z, Tu X, Liu A, Chen J, He Y, Wu B, Zhou Z*. Morphological and proteomic study of waterlogging tolerance in cotton. Scientific Reports, 2024, 14(1), 1-12
5. Pan A, Yuan Y, Huo X, Gao Y, Chen Y, Feng J, Zhou Z, Liu Z*, Wang F, Zhang Jun. Day length affects flowering time through regulating circadian oscillator and its downstream genes in photoperiod pathway in Gossypium hirsutum.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2024,220: 119176
四、棉花研究所概况
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的前身是工业原料教研室棉花课题组。上个世纪50年中期由李增久、彭淡和最先从事棉花栽培、育种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吴小月、杨必泉、李曼瑞等人加入了研究团队,老一辈棉花科学研究工作者为棉花教学科研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彭淡和教授参加了1982年版《中国棉花栽培学》的编写,吴小月老师采用外源DNA导入的方法育成了湘棉12号。1995年创建了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室,2001年建成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并设立了专职科研岗位,2025年“矮杆早熟棉品种创制”团队入选岳麓山实验室首批PI团队。棉花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在棉花栽培、育种、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省部级研究课题30余项,育成棉花品种8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团队拥有稳定的科研基地和较为完备的实验平台,团队专职人员6人,兼职人员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1人拥有出国留学经历。近年来,棉花研究所参加农业农村部棉花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国家行业标准评审、国家棉花生产指导意见起草、湖南省棉花大县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制定、绩效评价、测产、面积核查等活动100余次,为湖南主产棉县市区开展政策宣讲、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应急技术服务1000余场次,为稳定恢复湖南棉花面积、引领湖南棉花产业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研究方向
1.南方棉区机采棉关键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2.棉花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创新集成;3.早熟宜机棉花新品种选育;4. 湖南棉区重金属污染耕地棉花替代种植关键栽培技术集成示范;5.棉花秸秆综合利用。
六、代表性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