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春云,男,蒙古族,1938年2月21日出生于湖北荆州,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
官春云主要从事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育种理论和应用研究。
油菜花开朵朵照新人
——记官春云院士的六秩耕耘
春光下,湖南农业大学的试验田,连片的油菜花在风中翻涌成金色的波涛。一位老人俯身轻抚花蕊,花粉簌簌沾上衣襟,镜片后的目光依旧炽热——这是官春云院士春天的“仪式”。六十余载春秋,青丝染霜,他始终与这片土地、这抹金黄血脉相连。
冬发理论:一粒种子的觉醒
1959年,经济困难时,湖南的空气里弥漫着饥饿的味道。官春云在溆浦县下乡时,撞见种油菜的农民捧着“红锅菜”——没有一滴油的水煮白菜充饥,胃袋灼烧般的疼痛让他难忘。“全家人每月四两油”的困境,像一根刺扎进心里,从此“油菜”二字镌刻在他人生字典的封面。
初冬的一个清晨,在霜冻的田野中,他发现早播的油菜在寒冬中仍倔强展叶,这和传统“冬养春发”理论相悖。夏收时,其油菜籽粒竟比晚播的饱满数倍,“冬发”理论的雏形初现。
为验证这一猜想,他住进农户家,白天测量叶长叶宽和根茎粗,夜晚就煤油灯整理数据。1964年,26岁的他提出“促冬发是长江中游油菜高产的关键”,却被质疑“违背作物生长规律”。幸得李宗道、盛承师两位恩师的公开鼓励,让他顶住压力,反复试验。
1978年,农业农村部在湖南举办四省油菜培训班,他特邀作冬发技术专题讲座,讲解如何通过早播、密植、增肥让油菜越冬前长出15片绿叶。此后,长江流域的油菜亩产由约50公斤跃升至100多公斤,老农捧着沉甸甸的菜籽哽咽:“官教授让咱碗里见油星了!”
双低攻关:抽薹现蕾的奇迹
20世纪80年代,“油星”问题解决后,官春云又盯着化验单失眠——传统菜籽油芥酸含量高达50%左右,长期食用危害健康;硫苷含量也居高不下,严重影响菜粕饲用。他在实验室门上贴了字条:“双低攻关,不进则退”。
1987年的一个雨夜,人工培养箱里的“湘油11号”突然抽薹现蕾。成为我国首个审定的“双低”品种,芥酸含量降至1%,硫苷含量仅为传统品种的四分之一。他带着团队在湘、滇两地追着季节跑,筛3万份样本,将杂交试验场当成“第二个家”。有学生回忆:“官老师总说‘油菜开花不等人’,有次生病住院,凌晨还打电话问实验数据。”
六边教学:万亩花田的接力
2019年秋,耄耋之年的官春云谢绝搀扶,登上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主席台。他颤巍巍地从衣兜掏出小布袋,倒出几十粒形态各异的油菜籽:“这是抗虫转基因品系,这是高油酸材料……每一粒都是未完成的课题。”这种“随地即课堂”的场景,贯穿了他六十余年教学生涯。
他首创的“六边教学法”——边实习、边教学、边科研、边调查、边总结、边做群众工作,已成为农学教育的经典范式。在浏阳教学科研基地,学生卷起裤脚,左手持秧把,右手插秧苗,拉满标线的水田里迅速延伸出一排排嫩绿的秧苗。这是“六边”综合实习劳动技能竞赛现场,学生既比拼传统插秧技能,又操作现代插秧机,同步开展科研试验,实现劳动实践与科研创新的无缝对接。
他常穿一双雨靴、持一本田间记录册,暴雨后带学生观测油菜倒伏率。他告诫学子“学农就要爱农”,强调科研需“穿梭泥里水里、风里雨里”,并以“笨鸟先飞”自勉,践行“一生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时间约五十年,必须分秒必争”的信条。六十年来,他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带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在新疆培育耐旱品种,在云南建设基地,在长江流域推广现代农机。“当年恩师送我‘必成大器’的期许,今天我要传递给更多人。”他说这话时,窗外的油菜花正将夕阳染成蜜色。
智慧农业:金色硕果的收获
官春云书房的灯总是长亮。笔记本上“机械收割损耗率≤8%”“推进新品种推广和全程机械化”的字迹,透着对智慧农业的关切。他戴着草帽到试验田,跟踪观察油菜品种。收割机驶过后,他看着土里面和油菜秸秆里展现出的极低菜籽损失率,笑得像个孩子,尽管此时他迈腿已吃力,视线已模糊。
夕阳西下,老人的身影与摇曳的油菜花渐渐融为一体。从有油吃到吃好油,从人工作业到机械化生产,官春云用一生诠释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誓言。当新一代农学人接过他的雨靴和记录册,这片金色沃野上,正孕育着农业强国、教育强国的春天,而那一朵朵盛放的油菜花,仍在静静诉说着关于耕种与传承的故事。
(作者:农学院2023级智农2班 詹辉圆)
(指导老师:冯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