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订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校属各单位: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

《湖南农业大学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湘农大〔2019〕 30号)等文件要求,建设“质量卓越、优势突出、特色鲜明” 的国内一流农业大学,深入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性和纲领性作用,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农兴农的时代责任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坚持以农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优势,紧扣“适应需求、创新模式、深化特色、重在质量”的改革主线,聚焦“知识与能力并举、实践与创新协同、国内与国际协调”的改革重点,将耕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农、工、文、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与要求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重点围绕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要求,在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湖南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对接一流本科教育、“四新”建设、课程思政、数字化教育等新要求,有效衔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推动课程全过程管理和考核方式改革,创新育人机制,探寻特色发展,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本科人才质量。

(一) 坚持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立足“朴诚、奋勉、求实、创新”校训文化特质,充分挖掘“农大精神”等校本资源,进一步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全面体现课程思政建设,体现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通识思政等多维度结合,将劳育、体育、美育、生态文明、耕读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和文明素养。

(二) 贯彻认证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参考国内外、省内外一流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以“国标”为标,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尺,融合“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标准,明晰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所能从事的专业领域、职业特征和具备的职业能力。坚持与时俱进做“加法”,科学认识并正确分析当前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和重点问题,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机制,形成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多环节循环改进体系,将专业认证要求、科技发展前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为迎接新一轮审核评估,全面推进专业认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做好顶层设计,画好科学蓝图。

(三) 加强基础教育,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比例结构,促进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学校统筹推进思政、英语、数学、化学、计算机等课程教学改革,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必修课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院进一步梳理凝练学科专业平台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提高专业区分度,完善分类教育课程群建设,尊重学生个性选择;鼓励有条件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覆盖专业将部分研究生阶段课程纳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本-硕”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引进高质量数字教育资源,打造“大国三农”“耕读文明”等特色校本通识教育体系,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审美素养。

(四) 强化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立足专业特色,系统梳理、统筹考虑,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方式,全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将实践教学与课程内容和生产实际“双衔接”,鼓励将专业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进行整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山水林田湖草沙、走进企业,传承“教学做合一”耕读办学思想,涵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进团队、进实验室、进企业、进部门、进基层,通过课堂教学、科研训练、项目实施、以赛促学、实践实训等方式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一大批有本领、下得去、留得住、离不开、用得上、知农事、善农活的时代新人。

(五) 改革教学模式,推进数字教育。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质量多样化、学习终身化、培养个性化的需求,针对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新特点,加快推动数字教育转型和智能升级,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重构。注重持续加大慕课建设和使用力度,通过“自建+引进”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覆盖;注重开发建设利用多介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迭代的新形态教材;加速推进虚拟仿真、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建设和应用;健全并完善各类课程资源案例库建设,促进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

(六) 坚持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强化专业培养目标与全产业链需求的对接,根据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设置个性化课程,推动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促进实现农科专业信息化、工程化,非农专业涉农化等特色发展。积极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校校、校地、校企融合,建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新型人才。主动对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新要求,探索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升级版,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知识、高素质的“三农”人才。各学院可根据专业定位、学生发展方向和产业需求等设置创新班、实验班等特色班级,并制定独立人才培养方案。

三、基本框架

(一) 专业基本信息

含专业中英文名称、专业代码。

(二) 专业介绍

系统介绍本专业基本情况、历史沿革、发展方向、所获荣誉和相关成就等。

(三) 培养目标

充分调研社会与行业需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学科专业支撑情况,结合“国标”、专业认证,对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进行总体描述。

(四) 毕业要求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国标”和专业认证要求,进一步明确毕业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和训练,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应达到的水平,表述应明确、具体、可测,体现专业传统、优势和特色。

(五) 主干学科

本专业起主导作用的学科,结合专业学位授予类别,每个专业可列出1-3个。

(六) 核心课程

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课程。课程设置应结合“国标”和专业特色,每个专业可指定5-10门。

(七)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主要开展的实验课程、实训与实习、课外实践等。

(八) 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学习期限、授予学位。

(九) 课程结构与培养计划进程表

详细列举本专业修读总学分及必修、选修、实践等环节的修读学分要求,开设的各类课程信息,包含课程学分、学时、修读学期等内容。

(十) 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明确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对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度及关联度的对应关系。

(十一) 其他各专业自由发挥内容

除前10项内容做统一要求外,各学院或专业可根据“国标”或自主设计的教学环节内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补充,内容和形式自定义,学校不做具体要求。鼓励各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及数字化教学改革,并在本次修订中体现相关内容。

四、学分设置

(一) 学分设置

所有课程学分最小计量单位为0.5学分。理论课每16 学时计1学分,总学时按8的倍数核算;实验课每24学时计 1学分,总学时按12的倍数核算;学院有组织集中安排或有组织分散安排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每1周计1学分,未组织安排而分散进行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每2周计 1学分;特殊设置类课程由教务处统一设置学时学分(如《大学生劳动教育》32学时,计1学分;《军事理论》36学时,计1学分)。

(二) 修读学分及年限

1.四年制专业:160学分,弹性修业年限为3-6年。

2.五年制专业:200学分,弹性修业年限为4-7年。

3.二年制(专升本):80学分,弹性修业年限2-4年。

4.辅修专业:60学分,应在主修专业修业时间内完成。

四年制、五年制及专升本专业可根据专业特色和办学实际需要,原则上总学分可上下浮动不超过5学分。五、课程体系

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优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纳入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耕读教育等要求,全面提升专业内涵与人才培养成效。培养方案由公共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素质拓展教育5大课程体系组成。

(一)公共基础教育

公共基础教育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必修课2个模块组成。

1.思想政治理论课(16学分)

学校统一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2.5学分,40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5学分,40学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5学分,72学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5学分,40学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2学分,32学时)、形势与政策(2学分,全学期开课,每学期8学时)。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全校各专业都必须修读(附件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结合相关要求及本专业实际情况合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2.公共必修课(7+X学分)

(1) 学校统一开设军事理论(2学分,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2学分,2周),职业生涯规划(1学分,18学时),就业指导(1学分,20学时),安全教育(1学分,32学时),全校各专业都必须修读(附件5)。

(2) 学校统一开设大学体育课程,144学时,计4学分。除体育类、舞蹈类专业外,全校各专业都必须修读(附件5)。

(3) 学校统一开设英语类课程,其中高中起点本科一年级开设大学英语1(3学分,48学时)、大学英语2(3学分,

48学时),职高起点与艺术、体育、表演类专业本科一年级开设大学英语1(教育)(3学分,48学时)、大学英语2(教育)(3学分,48学时);本科二年级开设跨文化交际英语(2学分,32学时)、学术英语(2学分,32学时)。除语言类专业外,全校各专业都必须修读(附件5)。

(4) 学校统一开设数学类、计算机应用类、化学类、物理类课程,各专业可结合“国标”要求及专业培养实际选择开课(附件5)。

(二)通识教育(11-16学分)

通识教育由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各专业最低毕业要求为11学分。

1.通识必修课(6学分)

(1) 学校统一开设创业基础(1学分,16学时)、大学生劳动教育(1学分,32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 学分,32学时),全校各专业都必须修读(附件6)。

(2) 学校统一开设“四史”课,包括中共党史(1学分,

16学时)、新中国史(1学分,16学时)、改革开放史(1 学分,16学时)、社会主义发展史(1学分,16学时),全校各专业学生应在本科修读期间至少完成其中1门课程修读

(附件6)。

(3) 学校统一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1学分,32学时),新生入学后参加计算机能力测试(录取通知书下发时将提供

 

网络课程学习资料供学生自修),通过测试的学生给予相应课程成绩及学分,未通过测试的学生须在本科学习期间修读该课程后获得学分。

2.通识选修课(5-10学分)

(1) 该模块课程均设置为理论课(含在线开放课程),按每门课程16学时/1学分设课,且不设课内实验和课内实习。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实际设置不低于5学分且不超过10 学分的毕业要求。

(2) 通识选修课设置4个课程模块,其中文化艺术与审美体验至少修读2学分,科学技术与创新思维至少修读1学分,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少修读1学分,语言运用与文化传播至少修读1学分;学校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纳入相应模块,学生最多选修3学分。鼓励校本通识选修课积极开展数字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将通识选修课转为线上教学。

(三)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由学科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4个模块组成。

1.学科平台课。学校统一开设生物类学科平台课程,各专业可结合人才培养实际选择开课(附件7)。其他类型平台课由各专业结合“国标”及其他要求自行设置。

2.专业基础课。各专业根据“国标”、专业认证、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各专业需开设至少1门学科(专业)导论课,不少于8学时,0.5学分,课程名称由各专业自行拟定,开课学期尽量安排在第1学期和第2学期。

3.专业核心课。能体现专业特色、优势,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质的课程。各专业依据“国标”要求及专业培养特色开设5-10门核心课程。

4.专业选修课。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专业人数和就业方向设置个性化课程,并充分体现专业发展方向或学生发展方向。鼓励开设高阶性研究生阶段课程,贯通“本-硕-博” 培养;鼓励开设学科前沿课,由高层次人才、杰出校友、行业企业专家讲授,将学科专业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学分设置不低于本专业总学分5%,鼓励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开设专业选修课。

(四)实践教育

1.理、工、农、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 30%,其他专业实践教学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0%。

2.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教育实习)、综合能力提升训练(综合实验、综合训练)、课程论文(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不足1学分课程实验不单独设课(原则上包括课内实验),由专业根据培养特色纳入综合能力提升训练中。各专业必须结合专业教学实习开设“XXX创业实践”,具体课程名称由各专业拟定,计1学分,教学实习期间创业实践教学内容不低于16学时,并在专业创业实践课教学大纲中明确具体创业实践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报就创中心备案。

3.鼓励学院以多类型方式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鼓励学院引导学生本科二年级第2学期开始进入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实施方案报教务处备案。

4.学校不统一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学分,由各专业根据“国标”、专业认证及实际培养需要自行设置,总学分不得超过12学分,总学时不得超过12周,课程设置学期为第8学期。

5.各专业根据“国标”、专业认证及实际培养需要自行设置社会调查实践环节,时间2周,计1学分,纳入教学实习模块。

6.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学校不再单独设置专门课程,相关教学安排纳入日常思政教学活动安排。

(五) 素质拓展教育

素质拓展教育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为1门课程,《素质教

育》3学分,48学时,学生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后方可获得学分。

(六) 其他要求

1.各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先行课程完整、后续课程不重复”原则,做到课程内容之间不重复、不遗漏,确保知识点的有效衔接。

2.多学院、多专业同时开设的专业课程,应统一开课单位,规范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时、学分,并与开课学院协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等。

3.特岗专业及相关创新班、实验班所开设的课程中,如有课程与本专业学时学分一致,且教学方式方法与本专业完全相同时,其课程编码应与本专业保持一致。

4.各学期学分应保持教学任务相对均衡,特别是要确保本科四(五)年级第一学期有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每学期设置的课程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28学分。除实践教学环节外,学期周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8学时。

5.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各专业应充分进行课程设置论证,课程无变化的尽量保持与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相对一致,一经确定,原则上4年内不再调整。

6.专升本专业培养方案原则上既要确保与本科专业5-8 学期课程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也要考虑学生层次不同而有所区分。

7.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校衔接,按照学校整体要求及国外课程衔接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六、实施要求

1.高度重视。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落实学校办学思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按照“学院办大学”思路,本次修订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本次修订工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对标对表,认真、全面吃透“国标”内涵要求,成立由学院院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各专业成立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工作小组,建立方案修订相关机制,组织完成修订培养方案任务,保证培养方案修订质量。

2.充分论证。各学院各专业应全面梳理、认真总结2017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运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不足,对接教育部最新政策文件、各教指委的最新建议,扎实开展 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题调研论证,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毕业校友和专业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召开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专题座谈会,了解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方面的需求,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凝练专业的发展方向及专业特色,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

3.分类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教务处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及有关规定,组织、协调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实施;各学院要认真做好本次修订工作的规划与指导,组织专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并在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成2022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4.实施安排。学校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自2021年

9月始开展调研、论证、设计工作,具体日程安排如下:

(1) 2021年9-12月,学校层面展开调研论证工作,学院层面开展前期调研论证工作。

(2) 2022年1月-4月,学校论证完成公共必修课开课实施方案。

(3) 2022年5月上旬,学校颁布修订工作指导意见。

(4) 2022年5月下旬,学院层面开展调研论证工作并形成初步方案。

(5) 2022年6月上旬,各学院组织校内专家初审。

(6) 2022年6月下旬,各学院完成第1轮订正工作。

(7) 2022年7月上旬,各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复审。

(8) 2022年7月下旬,各学院完成第2轮订正工作并提交初稿至教务处。(9)2022年8月,教务处组织学校督导团专家及教指委专家对各专业提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形式审查,并向各专业提出校正意见。

(10) 2022年8月下旬,各学院完成第3轮订正工作并提交定稿。

(11) 2022年9月上旬,教务处收集各专业培养方案定稿并适时组织印制。

5.材料提交

第一阶段:2022年5月30日前各专业提交Excel格式第一学期专业培养计划安排表(附件9)。

第二阶段:2022年6月30日前各学院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附件10)初稿纸质版提交至教务处,实施大类培养的学院还需同时提交《****类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性教学计划》(附件11)。

第三阶段:2022年7月30日前各学院将《湖南农业大学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定稿确认书》(附件8)及修订完成后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附件10)、《**** 类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性教学计划》(附件11)纸质版及电子版提交至教务处。

联系人:童雨溪,联系电话:0731-84618044。

电子邮箱:jwcjyk@hunau.edu.cn。

附件:1.湖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汇总表

2.湖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编码规则

3.湖南农业大学各教学行政单位代码及简称汇总表

4.湖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汇总表

5.湖南农业大学公共必修课设置汇总表

6.湖南农业大学通识必修课设置汇总表

7.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类学科平台课设置汇总表

8.湖南农业大学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定稿确认书

9.****专业2022年秋季学期教学计划安排表

10.****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11.****类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性教学计划(模板)

         湖南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

2022年5月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