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谢德玉教授来我校讲学

411日上午10点,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谢德玉教授在第一教学楼401室做了题为“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Done or Just Beginning”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农学院傅志强副院长主持,部分农学院老师和学生参加。

谢德玉教授,1965年生,湖南湘西人。1997年博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随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萨缪尔罗伯特诺贝尔基金会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进入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任教,2017年聘为终身教授。是国际代谢组学协会会员,美国化学协会会员,北美植物化学协会主席。Planta 志编辑,Advance in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编辑,Frontier inPlant Phys ologyFrontier of Plant Metabolomics杂志审稿人。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植物代谢组学;植物黄酮和萜类代谢生物学; 以代谢组学为基础的作物高价值育种。其代表性成就之一:从原花青素生物合成路径、主要功能基因和分子调节机理等方面解析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取得过去50年中最重要的突破性进展;发现了原花青素新的合成路径,修正了现代植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科书中关于原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知识及植物生物化学教科书关于原花青素和花色苷两者的代谢概念等。20098月,因其在原花青素生物合成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北美植物化学学会雷希.杨年轻科学家奖。发表SCI论文50多篇,被引4000多次。

谢教授从自己与青蒿素的渊源讲起,在1978年时,他就得过疟疾,而青蒿里的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良药。从此,谢教授便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青蒿是救命蒿。疟疾通过蚊子传播,存在公蚊子不传病母蚊子传病的规律,每天都有人因疟疾死亡。据统计,自2000年用青蒿素以后,减少600万人死亡。聚焦当下,国际疟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青蒿素的产量受限于当前农业的发展;由于大量青蒿素的使用,使得疟疾虫产生了抗性;而只有青蒿素一种药物可治疗疟疾;当前青蒿素在植物中的代谢合成途径尚不清楚;而人工合成的成本过高,难以普及应用。面对问题,谢教授的思路是回到遗传,通过不断的纯化,在每一代中筛选出开花早、生长期短的植株。研究过程中发现,每个叶片的代谢通路均不相同,最终找到代谢网,并加以利用。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谢教授表示,虽然有诸多如人力、财力方面的挑战,他依然希望可以实现以低价格每年生产50t青蒿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