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4级彭沙莎博士和2015级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

    (本网讯 农学院 张艺馨 郭崇炎 编辑 杨华)1125日下午,湖南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国家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14级博士生彭沙莎博士以及2016年湖南省科技创新项目、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得者,我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李永聪等两名研究生在一教学楼225会议室为我院研究生做了主题为“植物天然免疫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作物抗病育种的可能影响”和“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的论坛报告。

彭沙莎博士讲述了植物的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两种种防御模式:PTIETI两种模式,非常细致的将第1个层次归结为植物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触发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TI),激活植物体中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使植物产生早期应答反应;第2个层次归结病原菌产生效应因子抑制基础免疫响应PTI,而植物产生针对性更强的抗性蛋白(R蛋白) 识别效应因子,并通过效应因子触发型免疫(ETI)来重建植物的抗性。并指出近年来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认为随着对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研究的深入,应重视PTIETI的结合利用,有效扩大植物抗菌谱,改良植物ETI 抗性。李永聪也从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以及近年来鉴定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及大量的数量抗性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稻瘟病的抗性类型以及抗性基因与相应的效应因子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简要的讲述,并对抗性基因簇以及簇内基因间的关系等向与会研究生作了分析;会上,其还进一步对后基因组时代抗性基因克隆策略的变化及其对策与广大研究生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