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汇编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汇编

 

 

 

 

 

 

 

 

 

 

 

 

 

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0一六年一月

 


目 录

第一部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1畜牧学... 1

2作物学... 12

3植物保护... 22

4生物学... 34

5生态学... 39

6园艺学... 46

7农业资源与环境... 51

8农林经济管... 63

9兽医学... 70

10草学... 76

第二部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1畜牧学... 83

2作物学... 91

3生物学... 98

4生态学... 102

5园艺学... 107

6植物保护... 112

7农业资源与环境... 119

8水产... 124

9兽医学... 128

10农业工程... 134

11公共管理... 142

12农林经济管理... 146

13草学... 153

14食品科学与工程... 158

15环境科学与工程... 164

16教育学... 170

17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 177

18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83

19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188

2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94

21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

22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 205

第三部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1工程硕士——生物工程领域... 210

2工程硕士——化学工程领域... 215

3工程硕士——农业工程领域... 222

4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 229

5工程硕士——食品工程领域... 236

6农业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 242

7农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 250

8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256

9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 261

10农业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 266

11农业硕士——作物领域... 270

12农业硕士——种业领域... 276

13农业硕士——草业领域... 281

14农业硕士——园艺领域... 287

15农业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 292

16农业硕士——植物保护领域... 298

17农业硕士——养殖领域... 303

18农业硕士——渔业领域... 307

19兽医硕士... 313

20风景园林硕士... 318

21工商管理硕士(MBA) 324

22金融硕士... 329

23公共管理硕士(MPA) 334


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述

畜牧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是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重、理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学科,涵盖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生产与畜牧工程等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家畜、家禽遗传规律、繁殖机理、营养代谢与调控等生命规律,以及畜禽产品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生态安全与环境控制、遗传资源开发与利用、动物福利等相关领域。

学科始于1959年开办畜牧本科专业,2006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列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2年的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本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八位,2015年我校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本学科有教授20人、博士24人、博导1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科现有畜禽安全生产2011湖南协同创新中心8个平台。近五年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有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1项,公开发表研究和教学论文900余篇,主编《饲料分析与检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多本。与美国、日本等10余国的同行专家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二、主要研究方向

畜牧学科具有较多的历史积淀,紧密围绕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南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以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宗旨、以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提升畜牧学科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目标,拓展研究领域,系统、深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形成了覆盖面广、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和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1、猪的遗传育种

采用数量遗传、分子遗传、生化遗传、细胞遗传方法深入研究了猪的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选择理论和方法,实行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瘦肉型猪的选育工作,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瘦肉型猪新品种及配套系。开展地方猪基因资源发掘、创新及安全保存方法研究,开展活体保种与分子保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2分子遗传与动物育种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组转录组测序分析、蛋白组学分析、细胞水平基因功能验证、基因调控网络分析、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观遗传分析、个体水平基因功能验证等研究手段,揭示影响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及基因的调控网络,以指导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开展畜禽品种选育,提高畜禽遗传素质。

3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

主要研究畜禽性能测定方法,畜禽选育过程中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的变化,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育种值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杂交繁育、杂交参数估测、配合力测定、杂种优势利用与配套系选育,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等。

4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

包括动物遗传资源保存理论与技术研究、地方畜禽品种优良基因挖掘、地方畜禽品种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内容。通过对地方品种(资源)种质特性观测、我国动物遗传资源现状动态观测、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地方品种优良基因鉴定等研究,形成特色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案,为动物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5、动物繁殖调控

研究动物生殖细胞的发生、性成熟、发情、受精、妊娠、分娩过程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发情、分娩的调控,开展营养因素对家畜繁殖功能的调控机理及技术研究,性细胞及胚胎的冷冻保存和体外受精,胚胎分割与移植,性别控制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6、猪营养与饲料

本方向主要根据猪的生理生化特点和生长发育特征,并结合生猪产业和猪肉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重点开展猪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猪饲料安全与营养价值评价研究工作。结合猪营养代谢、数理统计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动态估测猪营养需要和饲料有效养分含量,实现猪的日粮精准配制,减少碳氮和矿物元素的排放;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手段,解析营养物质代谢、肠道微生物和肠道健康与猪肉品质间的内在关系,并开发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等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实现猪的健康养殖,保障猪肉安全生产。

7家禽营养与饲料

本方向主要开展肉鸡、肉鸭和蛋鸡、蛋鸭的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工作。围绕肉鸡、肉鸭和蛋鸡、蛋鸭产业化生产的需求,阐明肉品质和蛋品质形成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改善肉和蛋品质的饲料营养技术;应用现代免疫学和代谢组学技术与手段,研究日粮营养物质与家禽免疫功能和内分泌的关系,探索提高家禽免疫力的营养调控技术措施,并研究开发植物提取物和益生菌等新型高效饲料添加剂。

8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

本研究方向涉及奶牛、肉牛、肉羊等反刍动物。主要开展奶牛、肉牛、肉羊的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饲料营养价值的评价工作。着重开展模拟瘤胃发酵装置研究、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精料添补料配制和改进技术,畜产品、奶产品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

9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现代生理生化学、营养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南方特色的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安全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与产业开发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二是应用、研制开发新的饲料养分生物学效价、饲料安全利用新的方法、技术和设施(备)。

10动物代谢调控与健康养殖

本方向主要研究关键营养素对动物生理、生长、发育和生产的影响及其调节,筛选和探索某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对动物代谢的调控作用、对动物抗应激及畜产品抗氧化的调控及其机理,研究营养与免疫的互作以及营养与环境的互作等;并利用研究成果和相关关键技术开展新产品组装、配套与示范,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畜禽健康养殖探索新的途径和提供新的支撑。

11家禽遗传改良与生产

本方向主要研究以国内丰富的地方家禽品种资源为基础,利用引进高产蛋禽、快速生长的肉用家禽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优质家禽配套系;研究与优质家禽配套相应的笼养、圈养及放养生产工艺及其饲养管理技术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研究家禽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开发环境友好型家禽生产工艺(如蛋鸭笼养、肉鸭离水养殖)、技术并推广应用;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家禽福利养殖工艺(如优质鸡生态放养工艺等)与技术。

12家畜繁育技术与畜牧工程

本方向主要研究家畜繁殖生理及其与体内外环境的协同关系,揭示家畜高繁殖力的分子机理及其应用途径,探索提高家畜种用价值和利用效率的新途径, 研究家畜快速繁育和健康扩群的新技术。与家畜繁育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现代化畜牧场规划设计与养殖环境优化、家畜生产智能化饲喂管理系统、动物福利技术、节能减排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培养能熟练掌握畜牧科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相关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专门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能独立从事与畜牧科学相关的研究能力和学科视野,以及利用畜牧学领域的原理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的创新能力;能胜任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畜牧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以及产品研发能胜任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根据所属二级学科和培养方向要求,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在上述知识范围内有所侧重,具体如下:

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主要从事畜禽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和重要性状选育的育种方法研究,应熟练掌握动物遗传学和家畜育种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特别应注重研究目标与育种需求的结合; 或者动物生殖内分泌学与繁殖调控、动物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工程、动物繁殖障碍等方面的研究。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猪生产学、家禽生产学、家畜繁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生理生化、生物统计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备结合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群体数量遗传学、免疫、进化、信息学、统计分析等专门化知识的能力,对畜禽重要性状能够深入解析,对畜禽遗传育种理论与方法能够与实践有效结合。

2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应掌握扎实的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猪营养学、家禽营养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料加工工艺学的系统知识,以及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新进展,还应掌握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动物免疫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研究进展和主要技术手段,对现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现代动物生产应有全面的了解,建立从事动物营养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现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现代动物生产一线工作所需要的系统知识结构。

3动物生产与畜牧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应具有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综合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具有独立胜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学与管理等工作能力。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畜牧学博士研究生以研究畜禽遗传规律、繁殖机理、营养代谢与调控机理等理论研究以及畜禽育种、繁殖、饲养和饲料技术研发为主。博士研究生必须对本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牢固的专业理念,以创新学科理论体系、促进畜牧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畜牧生产体系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畜牧学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以及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要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进行集成创新。在对畜禽群体和生产体系进行科学试验、观测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扎实的数理学基础、定量分析能力和模型归纳提炼的基本素养。

畜牧学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理想;具有良好的学术评判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任务。

2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究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

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畜牧学是一门基于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以畜牧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促进我国畜牧业的科技进步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随着相关基础学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提升。学科在对传统方向进行调整、充实的同时,顺应学科自身发展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关注畜牧产业动态与需求,参加专题讲座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研讨,利用一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掌握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在文献收集中,要有意识地考虑文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全面性是要求文献收集的数量、发表的时期、关注的问题及国内外的覆盖程度要适当,而系统性是指这些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完整性。由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背景对畜牧学研究的影响不同,要注意去伪存真,确保文献的科学性。同时,要不断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术评判和鉴别能力

因畜牧生产问题和技术需求的地域、品种等特殊性,畜牧学理论与技术成果存在明显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博士研究生既要对学术成果的普遍真理性进行辨别,同时,也要考虑相关成果在品种、地域上的特殊适用性。应在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评判研究工作或成果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既要能对已经形成的成果进行系统判别,也能对将要研究的问题在畜牧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判别。要深入生产实践,了解和分析生产实际形势,能明辨研究问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能正确评价和取舍所引用、参考的科学成果或学术论文,要能综合评价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要具备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和解决问题、形成产品或技术的能力等。博士研究生要能在复杂生产活动相关的现象中,凝练出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并构建科学假设和研究思路,提出创新性的研究课题。要具备根据研究任务要求,主持撰写项目计划,并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具备组织、协调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试验研究方法,掌握实验室和生产现场的综合实验技能、数据获取和综合分析技能、样品采集和测定技能。具备较强的学术成果综合表达的能力,在获得研究结果后,要能采用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系统、深入分析,并用中、外文撰写学术论文。通过论文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学术创新能力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具备敏锐的科学洞察能力,善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要具有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挑战学术难题的科学精神;要善于从生产实际中发现关键性问题,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创新成果可以是畜牧科学新理论、新品种、新材料;畜产品生产与加工新技术与新模式、畜牧学研究新方法等。

5、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直截了当地表达学术观点,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研讨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不同场合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要具备较强的学术总结、归纳和提炼能力,善于通过学术期刊、科普读物、大众媒体等平台展示研究成果。

6、教学能力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通过给本科生上课、指导本科生实验、批改本科生作业或者指导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掌握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具备单独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的能力。

7其他能力

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培养自己尊重他人,与他人(包括老师、同学、领导、服务保障人员)平等相处,相互信任、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国家经济建设或本学科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针对学科前沿和产业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来确定。选题论证的基本方式是充分且全面的文献综述,并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咨询与调研。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客观评价,通过信息挖掘和综合分析,凝练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拟定论文题目,确定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形成技术路线,设计试验方案。文献综述要体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并能准确地反映学位论文的主题内容。

为了确保论文综述的质量,博士研究生在确定论文选题前必须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本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研究领域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思路。经与导师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论文选题。文献阅读的数量要有一定要求,其中学术期刊论文应该在200篇以上,国外文献要达到50%以上。阅读的文献应该反映论文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近5年内的重要文献要达到55%以上,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时期的经典文献开始。对于应用技术和方法类研究选题,还要进行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专利文献的查询。

论文选题确定以后,博士研究生开始撰写论文综述,其篇幅应控制在8000字左右,可以有适量的图表。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简述本选题相关研究的预期成果,该成果在畜牧学领域的理论意义或在提升畜牧生产技术方面实践意义;其次是国内外研究进展,要从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进展、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次是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介绍论文选题的预期目标,提出关键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等;如有必要,在最后还应该对本论文选题可能出现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风险规避的方案。自选科研项目还需提供项目查新报告。

完成论文选题和文献综述和主要课程学习后, 在导师指导下,撰写论文设计书,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3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博士生完成课程学习、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以后,应参加学科组织的学科综合考试和中期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2规范性要求

博士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博士生从开题到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应不少于2年。博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博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对于应用他人研究结果或者协作参与的工作,应该在致谢中加以说明。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封面、版权页、目录、摘要、主体、参考文献、致谢、成果和作者简介等部分。论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大模块,即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在论文总体框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视各专业的要求不同,文献综述可以与研究计划合并,研究结果与分析模块也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篇章。讨论与结论模块一般要就论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中隐藏的机制和规律,提升论文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该模块中还应明确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因此,该模块一般包括全文讨论、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等内容。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文中所有的数据均应本着遵循科学求实的严格要求,对于特异数据的取舍或缺失数据的补充,必须依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实施。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及规程应该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和操作规程,如果是本研究首创或完善的方法,必须详细说明。数据的有效小数位数应该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设备检测限的位数,所有数据结果必须采用公认的数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数据图表中标注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论文中使用到的重要仪器设备,应该标注型号、生产厂家和厂址等信息。

3)行文格式。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符合国际通用的图书格式要求基础上,还特别注意学术论著的相关格式要求。引用前人的观点及成果时应做到客观公正,所有被引用的观点、数据、图表等均应在文中给出明显的文献标注,防止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尤其要杜绝有意或无意的学术侵权问题。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文章所参考的地方一一对应列举,参考文献标注格式规范。数据结果要使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专业术语要采用本学科通用的书写格式,重要试验材料要给出相关标准的学术名称。图表清晰,而且图表标题及其指标等文字信息,均应同时用中文和外文标注。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经过导师和所在学科审定同意,要在盲审前组织予答辩,予答辩通过的博士论文才能进入盲审程序。盲审专家要求由5名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校外专家组成。博士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应该在收到盲审意见后,对论文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确保论文质量。经过修改并达到相应质量标准后,由所在学科邀请5-7位教授以上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学位论文和/或毕业答辩。毕业答辩可以全是校内专家,学位论文答辩必须邀请两位以上校外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是展示研究生全面工作、学术修养、研究水平的综合过程。博士研究生需要认真准备,直接、正面、简要回答问题;对于不清楚或者不了解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如实回答。要根据答辩时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对论文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论文正式稿件,报送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审定并存档。

3科研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中的1条:

1)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且以第一作者发表(或被接受)1篇影响因子1.0及以上的SCI源刊研究论文(不含网络SCI论文);

2)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且以第一作者发表(或被接受)2SCI源刊研究论文不含网络SCI论文

3)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含SCI 源刊)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且以第一作者发表(或被接受)3篇及以上研究论文。

4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既要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要体现在解决本学科重要科学问题或提升改进专门技术或方法上做出的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应结合可能的应用背景作充分的仿真研究和可能的前瞻性研究,要求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突破;应用研究论文要完成实验室或生产现场试验论证,要求在技术上或工程上有所创新。鼓励博士研究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鼓励博士研究生挑战科学前沿问题。论文创新的具体体现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

1)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论文能够针对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具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思路,设计并研制新的先进的研究方法,取得更为科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论文所形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应该对本学科的方法体系有明显的补充和提升意义。

2)学科理论与规律创新。论文针对本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发现新的畜禽生物学特征、过程、机理、机制等基本规律,提高了对畜牧系统的认识和调控能力,探索新的繁育和饲养技术和方法等。这些新认识应该对畜牧学基础理论有很好的补充和完善意义,甚至能够建立新的畜牧学理论或者理论分支。

3)关键技术与模式创新。论文能够针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手段、技术方法、技术效果、技术规程等系统研究,建立突破环境限制的技术方案,并在生产上进行一定集成示范验证,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所建立的技术和模式必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或战略储备价值,有形成新材料、新产品(品种)、新工艺等物化技术的潜力。

论文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必须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论文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必须在本学科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或接受待发表,尤其是要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在确保国家技术安全的前提下,论文中取得的关键技术、集成模式、工程方案、工艺流程应该已经取得或已经申报国内外的专利、标准或技术规程等证书或者登记号,或被生产实践证明具有重要推广前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五、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必须达到博士学位论文相同的基本要求,但对论文发表不作要求。


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述

作物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根本任务是研究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种子标准化;同时揭示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关系,采取农艺措施将良种的遗传功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从人类驯化并开始栽种植物起,就有了关于作物生产技术改进及选种留种的实践;从有文字记载起就有了关于作物生产技术及品种性状改良的记载。《齐民要术》及历代古农书都对农作物品种及种植方法进行过详细描述。经过数千年农耕文明积淀,作物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于19世纪后期逐步形成。早期的作物学称为农艺学,以作物生产技术和作物育种为主体,同时包括土壤、肥料、病理、昆虫、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后来这些方向均逐步发展成为独立学科。20世纪50年代,在轮作理论与技术的影响下,作物生产技术研究逐步由定性观察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形成了我国作物学的耕作栽培方向;通过国际遗传学理论与国内品种改良实践的结合,建立了作物遗传育种方向。在现代种业发展的推动下,形成了种子科学与技术新方向。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持续增加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作物学学科的发展面临着世纪新挑战,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使命。因此,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优质协调机理与栽培调控机制、环境友好与作物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作物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创新利用、作物遗传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作物生物技术与分子育种、种子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及其产业化工程技术等,已成为作物学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

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始建于1926年,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授予权,199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现任学科领衔人为官春云院士。作物学是十二五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六位,涵盖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信息科学、烟草学、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等7个二级学科。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为十一五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学科拥有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其他省部级研究平台10个。学科还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学科目前有专职教师64人,其中正高职称32人,博士生导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44人,其中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芙蓉学者3人,百人计划2人,省121人才人选3人,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

湖南农业大学学科坚持学研产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针对我国南方区域作物多熟制生产特色开展研究,形成了稻、油、棉、麻、烟等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作物高效栽培与生理生态、作物种子科学与工程、作物多熟制理论与技术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双季稻光温生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与杂交组合选育、水稻三定栽培、优质油菜理论研究与育种、南方油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化学杂交剂利用油菜杂种优势、优质多抗棉花品种选育、棉花水浮育苗体系创建、苎麻品种资源挖掘与利用、现代烟草农业生产体系与浓香型烟叶研究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首创麻类学科,提出了相对遗传力理论和油菜冬发理论,选育出了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形成了作物物化栽培技术体系。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湖南省光召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选育农作物品种90余个,获得国家专利40余个,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培养本科生3000多人,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300余人,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省级优秀博士论文5篇。

二、学科方向

作物学是从基因型和环境两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等角度阐明并揭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信息科学、烟草学、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等7个学科方向。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研究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等。

2、作物遗传育种学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结合,主要研究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遗传规律与基因发掘、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等。

3、种子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农作物种子发育生理与化学调控、种子生产、加工及储藏、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等理论与技术等。

4、作物信息科学是作物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以作物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研究信息技术在多熟制作物生产、管理、加工、贮藏与销售等领域的应用与开发,研究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如何提高多熟制作物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业经济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5、烟草学是烟草及烟草制品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研究学科,该学科主要依据作物学基本原理,研究烟草的生长与繁殖的规律和机理、生理生态与栽培的相互关系、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等主要问题。

6、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是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该学科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即三农领域,研究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性质、目标、功能、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采纳、应用的一般规律。

7、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是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该学科针对南方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开展机械化装备与工程技术研究,在作物生产装备技术与理论、作物生产控制与自动化技术、作物生产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获得作物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熟练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应掌握的专门知识主要包括: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作物遗传规律与基因挖掘、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作物种子种苗繁育理论与技术、作物种子种苗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等。在掌握已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共性知识基础上,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共性基础理论,并根据所属研究方向性质及其培养要求,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知识结构又有所区别。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以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主,应特别注重生产实践的应用基础或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扎实的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作物区域布局、生产管理、资源配置、设施栽培、作物信息、仪器分析、田间试验等专门知识和技术手段。

2、作物遗传育种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以研究作物遗传改良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主,应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遗传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基因重组、人工诱变、杂种优势利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田间试验与测试等专门知识和技术。

3、种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获得者。应以研究种子生产与繁育及其产业化理论与技术为主,应注重实际应用的科学研究。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强的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及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等理论功底与技术研发能力。

4、作物信息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现代田间、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仪器设备,研究信息技术在多熟制作物生产、管理、加工、贮藏与销售等领域的应用与开发,研究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如何提高多熟制作物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业经济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5烟草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熟练掌握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及生态学等基本原理,深入了解烟草的生长与繁殖的规律和机理、生理生态与栽培的相互关系、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等主要问题,学位获得者具备较强的开展烟草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烟草生理生态与栽培调制、烟田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烟草生态安全理论与技术和烟草品质等研究的理论与技术研发能力。

6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全面掌握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性质、目标、功能、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专业理论知识与研究动态,深入了解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采纳、应用的一般规律,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大众传播学、农业推广学、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在三农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体系的基础理论及农村科技服务的社会化,研究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体系、问题及其成因、绩效评价、对策建议等。

7、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博士学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工程科学、生物科学和管理科学综合知识。全面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原理与生长规律,熟悉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学科的发展方向、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动态,熟练掌握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与科学方法。具有扎实的作物栽培与耕作学、高等农业机械学、高等农业机械化技术与管理、现代测试与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机械学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农业机械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装备开发的能力,具有农机农艺相融合技术和多熟制生产技术的现代农业生产战略研究的理论与营销能力。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作物学博士研究生以作物生产理论创新及技术和方法提升研究为主。博士研究生应对作物学有浓厚的兴趣,以创新学科理论体系、提升作物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精神和目标来学习和研究作物学;具有坚实的现代作物生产与科学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作物学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以及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要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进行集成创新。在对作物系统进行客观描述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扎实的数理学基础、定量分析能力和模型归纳提炼的基本素养。

作物学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理想;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任务。

2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

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作物学是一门基于理论与技术融合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学科,以培育新品种、建立生产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随着相关基础学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提升。学科在对传统方向进行调整、充实的同时,顺应学科自身发展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博士研究生应积极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利用一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掌握本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在文献收集中,要有意识地考虑文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全面性是要求文献收集的数量、发表的时期、关注的问题及国内外的覆盖程度要适当,而系统性是指这些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完整性。由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背景对作物学研究的影响不同,要注意去伪存真,确保文献的科学性。同时,要不断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术鉴别和评判能力

因作物生产问题和技术需求的地域特殊性,作物学理论与技术成果存在明显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博士研究生既要对学术成果的普遍真理性进行辨别,同时,也要考虑相关成果在地域上的特殊适用性。应在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明辨研究工作或成果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既要对已经形成的成果进行系统判别,也能对将要研究的问题在作物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判别。要深入生产实践,了解和分析生产实际形势,能明辨研究问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能正确评价和取舍所引用、参考的科学成果或学术论文,要能综合评价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贡献和生态作用,应具备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作物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形成产品、技术或理论成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应能在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关键科学问题,并构建科学假设和研究思路,提出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应具备根据研究任务要求,主持撰写项目计划,并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具备组织、协调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应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实验研究方法,掌握田间和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数据获取和综合分析技能、样品采集和测定技能。具备较强的学术成果综合表达的能力,在获得研究结果后,要能采用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并用中、外文撰写学术论文。通过论文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学术创新能力

作物学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具备敏锐的科学洞察能力,善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挑战学术难题的科学精神;要善于从生产实际中发现关键性问题,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创新成果可以是作物科学新理论、作物新材料与新品种、作物生产新技术与新模式、作物学研究新方法、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等。

5、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研讨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要具备较强的学术总结、归纳和提炼能力,善于通过学术期刊、科普读物、大众媒体等平台展示研究成果。

6、教学(或其他能力)

作物科学家需要经常到生产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寻找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服务。因此,博士学位获得者需要经常与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农户进行协调合作,应该具备多方面的协调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能力包括:文字撰写、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及外语的听、说、读、写等等,并具备独立创建研究单位和创业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国家经济建设或本学科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博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针对学科前沿和生产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知识优势等来确定。选题论证的基本方式是充分且全面的文献综述,并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咨询与调研。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客观评价,通过信息挖掘和综合分析,凝练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拟定论文题目,确定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形成技术路线,设计实验方案。文献综述要体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并能准确地反映学位论文的主题内容。

为了确保论文综述的质量,博士研究生在确定论文选题前必须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学科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思路。经与导师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论文选题。文献阅读的数量要有一定要求,其中学术期刊论文应该在200篇以上,国外文献要达50%以上。阅读的文献应该反映论文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近5年内的重要文献要达到60%以上,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时期的经典文献开始。对于应用技术和方法类研究选题,还要进行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专利文献的查询,并要求选题查新,以确保拟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论文选题确定以后,博士生开始撰写论文综述,其篇幅应控制在10000字左右,可以有适量的图表。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简述本选题相关研究的预期成果,该成果对作物学领域的学术意义以及作物生产的技术需求;其次是国内外研究进展,要从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进展、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次是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介绍论文选题的预期目标,提出关键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等;如有必要,在最后还应该对本论文选题可能出现风险进行预评估,并提出风险规避的方案。

完成论文综述和主要课程学习后,在导师指导下,撰写论文设计书,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2规范性要求

博士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最终形成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博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封面、版权页、目录、摘要、主体、成果、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论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大模块,既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在论文总体框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视各领域的要求不同,文献综述可以与研究计划合并,研究结果与分析模块也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篇章。讨论与结论模块一般要就论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中隐藏的机制和规律,提升论文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该模块中还应明确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因此,该模块一般包括全文讨论、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等内容。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论文中所有的数据均应本着科学事实的严格要求,对于特异数据的取舍或缺失数据的补充,必须依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实施。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及规程应该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和操作规程,如果是本研究首创或完善的方法,必须详细说明。数据的有效小数位数应该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设备检测限的位数,所有数据结果必须采用公认的数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数据图表中标注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论文中使用到的重要仪器设备,应该标注厂家和出厂年份等信息。

3)行文格式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符合国际通用的图书格式要求基础上,还特别注意学术论著的相关格式要求。引用前人的观点及成果时应做到客观公正,所有被引用的观点、数据、图表等均应在文中给出明显的文献标注,防止知识产权问题,尤其要杜绝有意或无意的学术侵权问题。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文章所参考的地方一一对应列举,参考文献标注格式规范。数据结果要使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专业术语要采用本学科通用的书写格式,重要试验材料要给出相关标准的学术名称。图表清晰,质量达到一定要求,而且图表标题及其指标等文字信息,均应同时用中文和外文标注。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经过导师和所在学科审定同意,要在答辩前进行盲审。盲审专家应该是非本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相同或相近领域专家,要求由3名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组成。博士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应该在收到盲审意见后,对论文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确保论文质量。经过修改并达到相应质量标准后,学位论文还需要通过5位以上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学位和毕业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时展示研究生全面工作、学生修养、研究水平的综合过程,博士生需要认真准备。直接、正面、简要回答问题;对于不清楚或者不了解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如实回答。博士研究生要根据答辩时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对论文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论文正式稿件,报送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审定并存档。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既要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要体现在本学科科学或专门技术或方法上做出的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应结合可能的应用背景作充分的仿真研究和可能的前瞻性研究,要求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突破;应用研究论文要完成实验室或田间试验论证,要求在技术上或工程上有所创新。博士授予权单位要采取措施鼓励博士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鼓励博士研究生挑战科学前沿问题。论文创新的具体体现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

1)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

论文能够针对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具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思路,设计并研制新的先进的研究方法,取得更为科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论文所形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应该对本学科的方法体系有明显的补充和提升意义。

2)学科理论与规律创新

论文针对本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发现新的作物生物学特征、过程、机理、机制等基本规律,提高了对作物系统的认识和调控能力。这些新认识应该对作物学基础理论有很好的补充和完善意义,甚至能够建立新的作物学理论。

3)关键技术与模式创新

论文能够针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手段、技术方法、技术效果、技术规程等系统研究,建立突破环境限制的技术方案,并在生产上进行一定集成示范验证,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所建立的技术和模式必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或战略储备价值,有形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等物化技术的潜力。

4外语与科研成果要求

作物学博士研究生必须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必须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或完成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获授权专利或审定品种等,且署名(完成)单位必须是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研究生必须遵守学术行为规范,严格对待论文署名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所发表的论文在投稿前,必须经指导教师审查和签字同意。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1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或发表2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或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含SCISSCIEI源刊论文、CSSCICSCD)上发表 3篇及以上的学术论文。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植物保护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植物保护学科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学科,通过研究植物病害、植物害虫、农田杂草、农业害鼠等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与危害机理,提出预防与控制有害生物的策略和综合治理技术。植物保护与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及草业学等一级学科联系密切、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且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推动和促进了植物保护学科建设和快速发展。植物保护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高素质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历史悠久,源自1950年成立的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经过60多年几代人的努力,已建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是我国植物保护高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李凤荪、肖刚柔、王庄、蔡声华、陈寊、陈常铭、宋慧英等许多知名科学家先后在植物保护学科进行教学和科研,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奠定了本学科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具有一定影响和蓬勃发展的基础。培养了以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周集中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植物保护学科由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生物安全与检疫、生物信息学等二级学科组成。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于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植物病理学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植物保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导师9人)、副教授1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70%,具有博士学位者29人,占80%以上,45岁以下教师占70%,留学归国人员11人。学术队伍中,有湖南中青年突出专家1人、湖南省二级教授6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1 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5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十二五期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参与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参与4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本学科是湖南省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主要依托学科之一,是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生物农药与制剂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植物疾病控制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学科。湖南省植物病理学会挂靠在本学科中的植物病理学二级学科,湖南省昆虫学会挂靠在本学科中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二级学科,为湖南省内以及与兄弟省份开展植保学科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历史积淀丰厚,发展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追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经过长期建设形成了学科方向齐全、均衡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17个研究方向:

1、分子植物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理生化与遗传基础以及致病与抗病等互作分子机制。

2、微生态学与生防防治,主要从植物微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植物根围菌及内生菌作为生防菌的依据和意义。

3、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主要研究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植物与叶围微生物的互作以及植物与内生微生物的互作。

4、农业害虫猖獗机理及其综合治理,主要研究害虫生长发育与生殖调控的机制、害虫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以及重大害虫爆发检测与预警等方面的内容。

5昆虫生态及资源昆虫的保护利用,主要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昆虫的保护和利用。

6昆虫分类与害虫生物防治,主要研究昆虫的分类与利用病毒、真菌或细菌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7、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主要研究农药对环境中非靶标生物损伤的分子毒性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农药的安全使用技术。

8、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9、农药分析与环境毒理,研究新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一些新农药的环境化学行为和毒理。

10、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合成,主要研究从分子水平改造与创制新农药。

11、有害生物安全防控,主要研究农业有害生物的绿色安全防控。

12、复杂数据分析新算法,主要研究大数据时代复杂数据的分析运算方法。

13、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主要研究有害生物风险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体系构建。

14、外来生物入侵的机制与控制,主要研究外来生物入侵的机制与已经被入侵的生态系统的恢复。

15、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管理,主要研究转基因作物对人、畜、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6、模式识别与预测,主要研究利用计算机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准确预测。

18、统计基因组学与遗传学,主要研究多基因控制的作物复杂性状的遗传。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获得植物保护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全面了解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方向、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动态,具有坚实宽广的植物保护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1、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微生态学与植病生防、分子植物病理学、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等方向的研究,应特别注重源于生产实践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或应用研究。应掌握扎实的植物病原学、病害流行学、植物抗病性遗传学、植物病害防治学、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组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生产管理、资源配置、仪器分析、田间试验与数理统计分析等专门知识和技术研发能力。

2、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农业害虫猖獗机理及其综合治理、昆虫生态及资源昆虫的保护利用、昆虫分类与害虫生物防治等。应具备下列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1)能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分析农业害虫大发生与环境的定性与定量关系,研究重要害虫的猖獗原因及其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的新策略与新方法;能够针对解决现代农业环保和农业害虫生态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概念和新途径,为害虫生态控制、农药安全使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等提出新的理论和可行性技术改进方案。(2)能综合评估重要害虫和重要益虫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途径及其技术方案,为加快实现循环农业和低碳环保理念设计出化害为益的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新方法。(3)能开展生物防治新技术、昆虫病毒病流行规律、农业害虫及天敌种类识别鉴定与发生规律调查分析,以及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微生物杀虫剂以及植物性杀虫剂的挖掘、提取、生物测定评估等研究与开发工作。

3、农药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而且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可熟练地阅读、报告、撰写英文论文,并在科学理论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从事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农药分析与环境毒理、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合成、农药剂型与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植物保护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农药分析、农药毒理、农药创制、农药加工、农药施用等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4、生物安全与检疫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生物安全与检疫、外来生物入侵的机制与控制、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有害生物毒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管理等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有害生物入侵机制和风险评估、检疫鉴定、检疫处理等入侵防控技术,研究杂草等生长发育、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生物安全、动植物检疫原理与技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原理和评价方法、入侵生物学、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评价、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与管理等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农业生产管理、机械化栽培、农田信息获取、资源配置、试验设计与数理统计分析等专门知识及技术研发能力。

5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研究高维特征选择、直接推理、多变量关联分析、生物动力学等复杂生物数据分析新算法,应用于高通量序列数据、表达数据的基因功能解析与调控网络分析;研究分子序列中的信号识别、定量构效(序效)关系、图像识别、多维时间序列等模式识别与预测问题;研究基因组水平的比较与进化、植物数量性状的QTL作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统计基因组学与遗传学问题。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生物统计学、模式识别与预测、计算机编程、机器学习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常用生物信息软件、统计软件、机器学习软件的应用,至少精通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能应用所学解决生物信息学某一类具体问题。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必须对植物保护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崇尚科学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较强的学术潜力;以创新学科理论体系、促进植物保护领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植物健康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具有坚实宽广的植物保护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全面掌握现代植物保护学的理论和研究技术;能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和掌握寄主植物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有害生物的为害规律以及综合控制的理论和技术;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植物保护学科基础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具有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进行集成创新。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还应掌握农学门类中其它一级学科,尤其是与自己主攻方向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及其它先进的仪器设备;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学术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组织承担和完成重大科研项目;能胜任植物保护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理想;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任务。

在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博士的科学精神,人文科学知识则有助于培养博士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人、理解人,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力求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做到人尽其。同时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积极面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正确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更加有助于进行科学研究。

2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

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与利,严禁沽名钓誉、损人利己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现象,不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植物保护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农业应用学科,以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机理和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随着相关基础学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提升。随着全球化研究的深入和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适应,植物保护学科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均得到迅速的发展,新的边缘学科、分支学科不断形成,研究层次不断深入,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正在形成分支学科众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互协调的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因此,博士研究生应通过阅览专业期刊杂志、网络信息、参与国际会议交流、定期与相关研究团队交流等方式,跟踪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要不断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中出现的植物保护相关问题及需求,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从客观性、理论性、逻辑性、创新性、规范性、实践性等方面对植物保护学的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已有成果等进行价值判断,善于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去伪存真;从事实、理论假设、归纳和演绎、逻辑推理、研究方法、试验结果、结论等方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在鉴别过程中,要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只有培养强烈的探索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学术鉴别能力。

因植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和地域性,植物保护学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存在明显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因此博士研究生既要对学术成果的普遍性进行辨别,同时,也要考虑相关成果在地域上的特殊适用性。应在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明辨研究工作或成果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既要对已经形成的成果进行系统判别,也能对将要研究的问题在植物保护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判别。要深入生产实践,了解和分析生产实际形势,能明辨研究问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能正确评价和取舍所参考的科学成果或学术论文,具备对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植物保护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形成产品或技术以及技术集成等方面的能力。博士研究生要针对植物生产活动中出现的植保问题,寻找并凝练出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构建科学假设和研究思路,提出创新性的研究课题。根据研究任务要求,主笔撰写科学研究计划,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备组织、协调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试验研究方法,掌握田间和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数据获取和综合分析技能、样品采集和测定技能。具备较强的学术成果综合表达的能力,在获得研究结果后,要能采用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系统、深入分析,并用中、外文撰写学术论文,通过科技论文、学术报告、墙报展示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论文研究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备解决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植保技术问题的技术集成创新的工作能力。

4学术创新能力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能够洞察和把握植物保护学科的前沿知识、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掌握相关的专业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时对植物保护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敏锐的科学洞察能力,善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要具有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挑战学术难题的科学精神;要善于从生产实践中发现关键性的植保问题,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能运用创新性思维,在学术上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新途径、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理论,并进行推理和开展创新性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5、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是发现问题、获取资料、获得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的重要途径之一。植物保护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熟练进行学术交流、准确清晰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通过文字表达或者口头交流,将学术成果适时展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学术网站、研讨会、国际会议、科普读物、大众媒体等平台。同时,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多种通讯方式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建立广泛的联系,就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或者结合自己的科研进展交换试验材料。

6、教学能力

植物保护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应把握植物保护学科的整体知识和系统结构,明确横向及纵向间的联系,认真分析教学对象,清晰地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应掌握植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技能,语言精练、生动、准确,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调控教学节奏等;在教学评价能力方面,应掌握教学对象调查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考察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植物保护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要求是:具备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基本论点和结果正确,方法可靠,数据真实,分析严谨,文字通顺,能反映作者具备独立从事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论文成果应具备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实践应用价值。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应体现植物保护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农业生产的技术发展需求,解决重要的植物保护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前瞻性、价值性和可行性。创新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次,鼓励和支持开展基础性研究。前瞻性原则,即选择当前学科比较关注的重要问题,或是某一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博士学位论文的起点应处在学科的前沿。价值性原则,即论文研究成果应能对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应选择具有理论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论文题目,研究成果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可行性原则,即要考虑自身条件和所在课题组的研究经费、仪器设备、试验条件等方面因素,并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尽量结合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或者重大工程项目来选题,选题要包括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或田间验证等多个方面。此外,选题还应恪守小题目,大文章的原则,做深做透,切忌贪大求全,四面开花。同时选题应兼顾个人兴趣、知识优势等,焕发出潜在的创造力,积极面对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选题论证的基本方式是充分且全面的文献综述,并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咨询与调研。在充分查阅、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筛选出与本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研究领域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已形成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客观评价,通过信息挖掘和综合分析,凝练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经与导师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论文选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形成技术路线,设计试验方案。文献综述要体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并能准确地反映学位论文的主题内容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应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至少需要阅读学术期刊论文200 篇以上(国外文献100 篇以上),其中最近5 年内的文献占60% 以上,权威文献至少占30%以上,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时期的经典文献开始阅读;对于应用技术和方法类研究选题,还要进行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专利文献的查询,并要求选题查新,以确保拟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须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详尽的分析、阐述和总结。就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与国内外已开展的相关内容和方法、设计思想等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和意义,要求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或是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研究。综述应至少包括如下几部分:(1)研究问题在植物保护学科的地位与作用;(2)研究问题在植物保护学科中的科学意义或对农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意义;(3)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或背景;(4)研究问题的阶段性进展或已有的工作基础;(5)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或瓶颈;(6)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预期目标,提出主要的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等;如有必要,在最后还应该对本论文选题可能出现风险进行预评估,并提出风险规避的方案。综述应控制在10000 字左右,图表不少于3-5 幅,综述的参考文献在150-300 篇之间。

通常,博士研究生应在完成文献综述后,与导师和指导小组讨论博士论文研究的选题、内容和设计,并在其指导下,完成论文设计书的撰写,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5 人以上博士生导师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投入研究工作之后结合具体情况和问题,允许调整和改变研究内容,但必须在新的选题之后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

2规范性要求

植物保护学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规定,以及湖南农业大学关于学位论文的相关规定。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博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对于应用他人研究结果或者协作参与的工作,应该在致谢中加以说明。此外,植物保护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封面、版权页、目录、摘要、缩略词表、图表索引、主体、参考文献、附录、致谢、作者简历等部分。论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大模块,即文献综述、材料与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在论文总体框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根据植物保护学二级学科的特点,文献综述可以与研究计划合并,研究结果与分析模块也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篇章。讨论与结论模块一般要就论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中隐藏的机制和规律,提升论文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该模块中还应明确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因此,该模块一般包括全文讨论、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等内容。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文中所有的数据均应本着遵循科学求实的严格要求,对于特殊数据的取舍或缺失数据的补充,必须依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实施。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及规程应该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和操作规程,如果是本研究首创或完善的方法,必须详细说明。数据的有效小数点位数应该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设备检测限的位数,所有数据结果必须采用公认的数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数据图表中标注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论文中使用到的重要仪器设备,应该标注厂家和出厂年份等相关信息。

3)行文格式。植物保护学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符合国际通用的图书格式要求基础上,特别注意学术论著的相关格式要求。引用前人的观点及成果时应做到客观公正,所有被引用的观点、数据、图表等均应在文中给出明显的文献标注,防止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尤其要杜绝有意或无意的学术侵权问题。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文章所参考的地方一一对应列举,参考文献标注格式规范。数据结果要使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专业术语要采用本学科通用的书写格式,重要试验材料要给出相关标准的学术名称。图表清晰,图表标题及其指标等文字信息,均应同时用中文和外文标注。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经过导师和所在学科审定同意,在答辩前进行盲审。盲审专家为相同或相近领域、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人员,数量不少于5 名,其中非本学位授予权单位的人员不得少于3 名。博士研究生及其导师在收到盲审意见后,对论文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确保论文质量。经过修改并达到相应质量标准后,学位论文还要通过5 位教授以上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学位和毕业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是展示研究生全面工作、学术修养、研究水平的综合过程。博士研究生需要认真准备,直接、正面、简要回答问题;对于不清楚或者不了解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如实回答。根据答辩时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对论文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学位论文,报送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审定并存档。

3成果创新性要求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既要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要体现在解决本学科重要科学问题或提升改进专门技术或方法上做出的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应结合可能的应用背景进行充分的前瞻性研究,要求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突破;应用研究论文要完成实验室或田间试验论证,要求在技术上或方法上有所创新。鼓励博士研究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鼓励博士研究生挑战科学前沿问题。论文创新的具体体现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

1)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论文能够针对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具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思路,设计并研制新的先进的研究方法,取得更为科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论文所形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应该对本学科的方法体系有明显的补充和提升意义。

2)学科理论与规律创新。论文针对本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明确有害生物的致害性机理,探索和利用植物的抗性机理,提高对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发现新的有害生物种类、特征、危害规律。这些理论与规律的创新将有助于植物保护学基础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为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的建立提供参考。

3)关键技术与模式创新。论文能够针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手段、技术方法、技术效果、技术规程等系统研究,建立突破环境限制的技术方案,并在生产上进行一定集成示范验证,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所建立的技术和模式必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或战略储备价值,有形成新材料、新产品(品种)、新工艺等物化技术的潜力。

论文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必须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论文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应该在本学科国内外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或正在发表中,尤其是要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在确保国家技术安全的前提下,论文中取得的关键技术、集成模式、工程方案、工艺流程应该已经取得或已经申报国内外的专利、标准或技术规程等证书,或被生产实践证明具有重要推广前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科研成果要求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生在学习年限允许范围内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读期间须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为第一、本人为第二,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含已正式接收,对于学术论文接受函原件,由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后可参加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论文,且满足以下任一要求:发表1篇影响因子1.0及以上的SCI收录的学术论文;发表2SCI收录的学术论文;发表1SCI收录的学术论文和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等的科学。从生物学建立初期至今,生物学相关研究日益趋向多层次、多尺度、多领域、多学科交叉,总体上体现了从生命活动的静态分析到动态综合研究的特点。21世纪生物学不仅在揭示生命本质的研究中将出现重大突破,而且也将在解决人类健康、能源、粮食和环境等诸多领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物学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隶属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学学科涵盖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12个二级学科。其中植物学(原为植物生理生化)学科是由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胡笃敬教授、著名生化学家阮宇成教授、罗泽民教授等于上世纪50年代创办。1980年举办植物生理生化专业师资班,1981年和1986年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现依托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湖南省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湖南省普通高校基础课生物学示范实验室、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植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化学与生物转化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现有教授31人,副教授2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留学归国人员31人,有博士学位者61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达8176%。学术队伍中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人、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近五年来,学科团队新增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2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科学)成果奖励16项。在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论文,依据SCI数据库的汤森路透集团20151月公布的最新版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显示,我校植物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

二、学科专业方向

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 12 个学科专业,分别为:植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生物技术与工程、烟草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各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作物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学、资源植物学及植物细胞工程。

2、生理学:猪营养生理、禽营养生理、反刍动物营养生理。

3、水生生物学:水生动物遗传育种、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

4、微生物学:微生物与植物分子互作、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微生物。

5、遗传学:植物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

6、发育生物学:高等植物生殖发育及分子机制、植物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种子发育与脂肪酸代谢

7、细胞生物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细胞发育生物学

8、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逆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转化与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9、生物物理学:细胞与分子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核技术生物学应用、生物传感与应用。

10、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处理、生物动力系统、生物统计、分形几何及其应用。

11、生物技术与工程:转基因与生物反应器工程、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生物转化与生物分离工程。

12、烟草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烟草生理生化与生态、烟草生物科学与品质化学、烟草原料与加工工程。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生物学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生物学科博士生应能熟练掌握生物学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技能和科学规范;对生物学学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具有独立从事生物学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二、生物学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生物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探索能力;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扎实的实验和分析技能、及解决理论探索和基础研究领域中重要科学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科学研究中具备问题凝练、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能力;能够以书面和口头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展示科研工作内容;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体魄。

2学术道德

生物学学科博士研究生不仅要遵纪守法,还需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以及团结协作精神,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在研究工作中保证实验数据真实完整,立论依据充分,推论逻辑严密。科学论文或学术会议上发布的结果应该是所做研究工作的真实反映,杜绝任何剽窃他人成果、捏造歪曲数据、有意提供误导性推论等不当学术行为。

三、生物学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生物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应有能力获得所从事生物学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确定研究选题、设计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创造新的知识。应具备相对广博的专业知识以便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2学术鉴别能力

生物学学科博士研究生需要熟悉所从事生物学学科专业领域主要的文献,能领会文献的学术思想、建立假说的依据和推理、实验策略与技术方案、对实验方法与材料的描述、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已有假说的评价、以及在归纳了大部分已经积累的相关知识基础上提出的模型等等。在熟悉文献的基础上,博士研究生需要能够判断出哪些问题已经开展了研究,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及对哪些结果或解释还存在争论。对能力进行培养和评价的手段包括:准备科学研究和基金申请报告;经常浏览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主要刊物并加以分析、研读;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按照学术论文规范整理实验结果并撰写论文;准备博士学位论文。

3科学研究能力

生物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应该在所从事生物科学领域方面获得足够的技能,包括对相关技术的原理、实验中使用的必要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和对实验过程质量控制的良好理解;能够设计(包括设置有效的对照、重复等)和完成为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需要进行的实验;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及批判性评价,建立可检验的模型来解释实验结果。

4学术创新能力

生物学学科博士研究生不仅应具有坚实宽广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对从事学科专业领域的科学问题能提出可供实验检验的新的假设或对已有的假设进行批驳或修正,同时应具有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些假设的能力。鼓励在实验理论、实验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5、学术交流能力

生物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应通过研究方案的准备、定期进行的研究进展汇报、文献讨论会和学术报告、为发表论文而进行的研究材料准备、协助准备基金申请报告、在实验室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交流汇报和墙报展示、论文发表过程中与审稿人的沟通等多种途径锻炼学术交流能力,使得自己能够进行符合逻辑的辩论、条理清楚的交流和简明准确的写作与报告。

6、教学能力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参加规定学时的教学实践活动,辅助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验;或进行课程答疑、辅导;或批改作业、试卷;或参与教学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协助教学改革等,锻炼和培养开展教学及教学相关活动的基本能力。

四、生物学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选择生物学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探索未知、知识积累、科技进步等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意义的课题,体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尽量结合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能在学科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完成学位论文综述中,应在充分参阅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主要文献的基础上,对所从事生物学学科专业领域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对论文立题依据加以透彻的阐述,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选题报告。

2规范性要求

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文章,由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用汉语或英语撰写。论文由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必要时)、结尾部分(必要时)组成。编排顺序为: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中英文摘要目录前言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作者简历及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封底。

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文应该学术观点明确,实验设计合理,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图表符合相关学科规范,推理严谨、符合逻辑。在对实验数据分析时,如引用别人的实验结果及科研成果,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避免将自已的实验结果与别人的实验结果混同。不可将别人的数据、结论或推论窃为己有,严禁抄袭。

行文格式。学位论文应层次分明,语言简明流畅,格式规范,符合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要求,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3成果创新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体现学科前沿研究方向的深入探索或能解决社会需求问题,在某一研究方向或领域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具有新的学术思路,探索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提出新命题、新方法,在理论或技术、方法上有创新性。

4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生物学学科博士生在学习年限允许范围内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读期间须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为第一、本人为第二,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含已正式接收,对于学术论文接受函原件,由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后可参加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符合学位点所要求的论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发表1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且该SCI刊物五年平均影响因子在3.0以上(含 3.0);

发表2SCI收录的学术论文;

发表1SCI收录的论文和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博士生培养基本学制为3年,在最长学习年限六年(硕博连读生七年)内仍达不到博士学位论文授予要求的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答辩资格审查小组审定是否同意给予毕业论文答辩资格。

未获得博士学位只获得毕业证书的博士生,自毕业之日起两年内,提交与博士学位论文有关的、符合要求的论文,可再申请一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当代生态学即是从生态系统的高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其中生物方面包括人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环境方面则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环境。从发展态势讲,当代生态学学科性质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中重新定位;学科分支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不断产生;研究对象在时空尺度上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从结构与功能向过程与预测延伸;研究方法在技术与手段集成中持续创新。

湖南农业大学生态学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刁操铨等知名教授创建的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生理生态研究室。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校生态学目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洞庭湖区农村生态系统健康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生态学财政部特色专业实验室,系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现有在职在岗人员5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超过80%,年龄在30-50岁之间比例达90%。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5人,博导15人、硕导43人。近五年来,学科团队新增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86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科学成果奖励12项。在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3年和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学科专业排行榜中,我校生态学均位列4星级学科专业,即为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二、主要研究方向

湖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一级学科下设农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与管理、教育生态学5个研究方向(二级学科)。

1、农业生态学

将生态学理论与农艺和农业工程技术相结合,培养农学和生态学专业知识扎实,能够从事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农业生态技术研制和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等相关工作的农业生态学术型人才。

2、环境生态学

将生态学理论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技术相结合,培养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专业知识扎实,能够从事环境生态工程设计、环境生态技术研制和环境生态恢复与建设等相关工作的环境生态技术型人才。

3景观生态学

将生态学理论与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态学素养和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能够从事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恢复与建设等相关工作的景观生态技术型人才。

4生态经济与管理

将生态学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具备宽广的生态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深入系统的生态经济专业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科学解释生态经济现象和有效解决生态经济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5、教育生态学

将生态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结合,培养具有教育学和生态学交叉学科知识基础,能够从事教育生态系统分析、教育生态环境设计和教育生态管理等相关工作的教育生态研究与应用的专业人才。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培养能熟练掌握生态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和所在研究方向(二级学科)技能,熟悉本学科专门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能独立从事与生态学相关的研究能力和学科视野,以及利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的创新能力;能胜任高校或研究机构与所学生态学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产品研发、政府部门及企事业的管理工作。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对生态学有浓厚的兴趣,以创新生态学学科理论体系、促进生态学学科技术进步、推动生态学学科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掌握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扎实的科研调查与观测、实验和分析技能以及在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领域中解决重要科学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一定的与生态学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以及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要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进行集成创新。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任务。

2学术道德

生态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诚信,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研究工作中保证调查、观测、实验等数据客观真实,立论依据充分,推论逻辑严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科学论文或学术会议上发布的结果应该是所做研究工作的真实反映,杜绝任何剽窃他人成果、捏造和歪曲数据资料、有意提供误导性推论等不当学术行为。同时,还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生态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参加专题讲座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研讨,利用一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掌握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及技术需求。在文献收集中,要有意识地考虑文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要不断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和技术需求,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应参与一些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过程(如作为助教,指导教师或实验课教师),扩大自己在研究论文内容之外的广泛兴趣、培养指导他人从事科学探索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生态学学科博士研究生要求熟悉某一特定生态学研究领域的文献,而且领会文献的学术思想、建立假说的依据和推理、调研和实验策略、技术方案、实验材料与方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等,在归纳了大部分已经积累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模型。在熟悉文献的基础上,博士研究生需要能够判断出哪些问题已经研究过,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及哪些结果或解释还存在争论。对这些能力进行培养和评价的手段包括:练习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准备工作和撰写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申请报告;经常浏览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主要学术刊物并加以分析;定期以书面和口头形式给出研究工作进展的学术报告;按照学术论文规范整理研究结果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要求能综合评价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贡献及生态作用,要具备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生态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应该在某一专门的生态学领域方面获得足够的技能,包括本专业的试验研究方法,掌握野外和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数据获取和综合分析技能、样品采集和测定技能;对调查或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有良好的理解,能够提出有关的科学问题并能够设计(包括设置有效的对照、重复等)和完成为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需要进行的调查、观测或实验;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及合理性评价,建立可检验的假说或模型来解释调查、观测或实验结果。

4学术创新能力

生态学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敏锐的科学洞察能力和创造力,善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要具有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挑战学术难题的科学精神;要善于从生产实际中发现关键性问题,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

5、学术交流能力

生态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应通过研究方案的准备、定期进行的研究进展汇报、文献讨论会和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与辩论、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或进行墙报展示,论文写作或发表过程中与导师、合作者以及审稿人的沟通等多种途径培养学术交流能力,使自己能够进行符合逻辑的辩论、条理清楚的交流和简明准确的写作与报告。

6、教学能力

生态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强的教学工作能力,在对自己所学领域的知识全面系统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协助导师或其他相关老师从事指导本科生或研究生相关课程的讨论、答疑及作业批改;指导教学实验和实习,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等,锻炼提高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概括与综合能力、教学研究与应变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从而协助解决科研中的某些技术或管理问题。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生态学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应选择生态学学科的某个前沿领域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或选择对我国生态建设与管理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进行深入探索。论文选题应注重课题新颖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学位论文的选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论证的基本方式是文献综述与查新。

文献综述全文应不少于5000字,图表不少于3-5幅,综述的参考文献在150-200篇之间。其中至少需要阅读100篇以上国外文献,且要求最近3-5年内的文献占50%以上,权威文献至少占30%以上;综述文章应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研究问题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2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或背景;3)研究问题的阶段性进展或已有基础;4)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或瓶颈;5)研究展望。

选题查新必须委托有省部级以上授权的专门查新机构进行,并提供专业的查新报告。

在选题查新和文献综述基础上,博士研究生要提炼科学问题,形成反映个人学术思想和见解的选题报告。选题报告篇幅不少于3000字,主要包括:研究目的、具体目标和假设,背景资料和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方案和方法,研究进度和预期成果等内容,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奠定基础。

2规范性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摘要、主体、成果、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论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大模块,即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在论文总体框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视各领域的要求不同,文献综述可以与研究计划合并,研究结果与分析模块也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篇章。讨论与结论模块一般要就论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中隐藏的机制和规律,提升论文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该模块中还应明确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因此,该模块一般包括全文讨论、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等内容。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文中所有的数据均应本着遵循科学求实的严格要求,对于特异数据的取舍或缺失数据的补充,必须依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实施。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及规程应该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和操作规程,如果是本研究首创或完善的方法,必须详细说明。数据的有效小数位数应该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设备检测限的位数,所有数据结果必须采用公认的数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数据图表中标注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

3)行文格式: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湖南农业大学要求的字数、行文规格、装帧样式与保密规定,文字编写格式参照GB/T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3成果创新性要求

生态学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体现在生态学学科前沿某一研究方向上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主要表现为:研究新问题,发现新事实,提出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方法,改进或修正理论和方法,修正和完善前人的研究成果,用新方法解决本学科领域问题,也可以是某些理论和方法在解决本学科领域问题中新的应用,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方案等。总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要在理论上体现新贡献或在应用上体现较高价值。

4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要求

生态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必须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或完成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且署名(完成)单位必须是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必须达到以下要求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发表论文含已正式接收,对于学术论文接受函原件,由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

生态学一级学科:在读期间在影响因子1.0及以上的SCIS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影响因子1.0以下的SCIS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或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 (含SCISSCIEICSSCICSCD)上发表3篇及以上的学术论文。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与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相关。

农业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方向(二级学科):在读期间在影响因子1.0及以上的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影响因子1.0以下的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或在影响因子1.0以下的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并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或EICSSCICSCD上发表2篇及以上的学术论文。所发表的论文应与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相关。

景观生态学方向(二级学科):在读期间在影响因子1.0及以上的SCIS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影响因子1.0以下的SCIS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或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含SCISSCIEICSSCICSCD)上发表3篇及以上的学术论文。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与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相关。

生态经济与管理(产业生态与管理)和教育生态学方向(二级学科):在读期间在影响因子1.0及以上的SCIS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影响因子1.0以下的SCIS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或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含SCISSCIEICSSCICSCD)上发表3篇及以上的学术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收录的学术论文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的2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可视为CSSCI论文。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与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相关。

博士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普博生六年、硕博连读生七年),仍未达到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成果要求的,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由答辩资格审查小组审定是否同意给予毕业论文答辩资格。

未获得博士学位只获得毕业证书的博士毕业生,自毕业之日起两年内,提交符合要求的学位论文和科研成果,可再申请一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园艺学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性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既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也包含应用技术的原始创新与开发利用。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是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涵盖果树学、蔬菜学、茶学、观赏园艺、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和园艺产品采后科学与技术6个二级学科。该学科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获园艺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二级学科茶学、果树学是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国家优势特色学科。本学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园艺学科现有专职教师98人,教授46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66人;园艺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学科拥有5个国家级,7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多个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为研究生开展试验研究、产业调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园艺作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

利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途径,开展园艺植物的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研究;探讨园艺作物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机理,探索新的育种途径和方法。

2园艺作物生理生态与商品生产

园艺作物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和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物质代谢规律,从而根据生产目的进行园艺作物生产发育和物质代谢的化学调控;以良种为基础,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建立持续优质高产高效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

3园艺作物商品学与加工原理及技术

园艺作物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其调控途径;园艺作物采收、采后商品化处理与其贮藏保鲜技术。

4园艺作物功能成份研究与高效利用

园艺植物功能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干燥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建立功能成分的高效、低耗、绿色、安全提制技术新体系,对功能性终端产品开发及其安全性评价技术等。

5、园艺产业文化与经济

中国园艺产业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珍稀资源的发掘、利用及其发展、演变与发展趋势,园艺作物所拥有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对社会人文发展的影响;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

6、园林环境工程

人类各种生态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从景观园林的角度探明治理和改善各类生态环境的具体工程技术和措施,以丰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技术。

7设施园艺工程与技术

设施环境智能控制及光温资源的高效利用;园艺作物设施栽培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标准化生产体系;设施土壤保健及可持续利用;设施园艺作物的逆境生理及其调控及设施农艺节水技术等方面。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园艺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宽广的园艺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应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园艺植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园艺植物生物和飞升费胁迫响应与调控,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高校栽培,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储藏保鲜,设施园艺与工程等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基本知识体系包括: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产品储运学、园艺植物保护、设施园艺学、观赏园艺学等核心园艺学内容,以及高等数学、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产学、微生物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实验设计与生物统计、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相关学科。能够全面了解园艺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动态。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粗创新性的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园艺学博士生应热爱园艺学事业且对园艺学学科学问题具有浓厚兴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应该具备较为宽广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把握国内、外现代园艺学科学发展动态,具备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2、学术道德

园艺学学博士生应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应具有优良的个人品德、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严格遵循园艺学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在科研活动中,不得捏造、抄袭、篡改、拼凑试验数据或者研究结果。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园艺学博士学位获得者要具有通过多种手段或途径获取园艺学科相关研究前沿动态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网络、合作交流、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园艺生产实践等多种方法途径获取专业知识。能通过调查、设计、试验、实践等方法及手段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能通过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推导并验证获取知识的合理性和普适性,同时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园艺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对研究立项、研究设计和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判断的能力,即对园艺学科已有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创新性的学术鉴别能力。要深入生产实践,了解和分析生产实际形势,能明辨研究问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能正确评价和取舍所引用、参考的科学成果或学术论文,要能综合评价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贡献和生态作用,要具备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具备组织、协调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学术成果综合表达的能力,在获得研究结果后,能采用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并用中、外文撰写学术论文。通过论文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4学术创新能力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洞察和把握园艺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善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捕捉新问题,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创新成果可以是园艺科学新理论、新材料与新品种、园艺生产新技术与新模式、园艺学研究新方法等。

5、学术交流能力

园艺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强的学术总结、归纳和提炼能力,有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研讨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国家经济建设或本学科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能表明博士研究生已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选题原则应是紧跟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性和持续性,要符合园艺学科发展的规律及园艺产业的需求,鼓励学科间交叉、联合和渗透。博士论文选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难点与特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进度安排以及完成论文工作的时间等。学位论文综述部分一般应为3000-5000字;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15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占70%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需要遵守国家和《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规定》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同时,园艺学学科博士学位论文还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园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必须紧扣园艺学科设置的研究方向。

2)论文的主要论点、结论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3)论文应表明作者在所涉及的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论文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工作量。用于论文研究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学年。

5)论文须行文通顺、简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楚;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引用他人资料或结论必须加以说明。

6)毕业论文的写作,参照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执行。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形成创新性成果,包括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或材料创新。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

1)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论文所形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应该对园艺学科的方法体系有明显的补充和提升意义。

2)学科理论与规律创新。发现新的园艺生物学特征、过程、机理、机制等基本规律,提高了对园艺作物系统的认识和调控能力,对园艺学基础理论有很好的补充和完善意义。

3)关键技术与模式创新。所建立的技术和模式必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或战略储备价值,有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物化技术的潜力。

五、科研成果要求

博士毕业论文必须达到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博士论文学位答辩要求发表1篇影响因子1.0及以上的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或者发表2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或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含SCISSCIEICSSCICSCD)上发表 3篇及以上的学术论文。发表的论文必须学位论文密切相关。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因我国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日益加大,工业发展中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满足农业高产中养分投入的土地负荷加重,我国农业面临满足生产需求的土壤与土地资源供应不足的挑战、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挑战,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脆弱性挑战等,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成为互为制约的矛盾,提供耕地资源生产力、促进农业环境洁净和保障气候变化下农业安全成为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必须面对的三大挑战。因此,以耕地生产力培育和提高、农业环境控制和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农业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三大中心任务的农业资源环境学科处于研究活跃发展和人才需求快速增长的农业基础科学一级学科,在我国农业科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本学科立足国际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为己任,充分利用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群的优势,构建农业资源及其高效利用科技平台,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重点开展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由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学四个二级学科组成。本学科以围绕农业和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土壤、水、养分及肥料和大气等制约农业可持续利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影响人类健康和自然变化的农业生态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资源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基础科学理论指导,以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内的物质迁移转化、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系统功能等理论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以实验室研究、田间研究及长期观测研究为基本途径,农化试验统计、土地调查分析评价、土壤农化分析为核心技术,遥感测绘与信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肥料设计、养分管理和环境修复控制等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及健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完整的学科体系。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已有60多年发展历史,早在1951年湖南农学院成立伊始就设有土壤农化系,在土壤农化系下设有土壤与农业化学学科,后更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下设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4个二级学科。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9月获土壤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9月获植物营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1月获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和土壤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8月植物营养学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并在2010年验收中被评为优秀;20078月获准设立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6月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目前学科拥有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20118)、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0910)、植物营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086)。在2012年国家级一级学科评比中本学科名列第8。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博士生导师19人(兼职导师6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二级教授3人,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近5年来,学科国家级、省级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00余项,年到账经费达700万元以上。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一直坚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致力于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土地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植物营养学

重点开展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植物营养生态与资源开发与利用、土壤肥力与作物施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探讨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再利用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营养元素的生理生化功能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调节剂及其他农艺措施对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养分吸收与运输、分配及其对品质形成等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养分缺乏或毒害症状的发生机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植物对矿质养分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生化基础;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毒害机理,土壤和水体污染的修复技术及其应用;不同生态条件下矿质元素在土壤圈、水圈、大气圈中的转化和迁移规律,特别是氮等损失途径及其对环境的污染与控制途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迁移规律、富集及其控制技术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新型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与应用;不同的施肥技术或施肥制度对植物营养、产品数量和质量、效益以及环境的影响;植物养分的综合管理;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含量与存在的化学形态及其变化规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与其存在形态的关系;土壤养分的供给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与调控技术及其与作物施肥、作物产量、品质之间的关系。

2土壤学

重点开展土壤化学与肥力学、土壤与植物生长化学调控、土壤生态系统与土壤环境污染修复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探讨土壤中活性组分的组成和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土壤的电化学、表面化学和氧化还原特性及其在土壤发育、清洁污染和养分供应中的作用;土壤中养分元素和污染元素存在的化学形态及其变化规律;土壤养分元素含量与有效态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与其存在形态的关系;土壤肥力质量演变、调控与评价。新型种衣剂、化学与生物肥料(控/缓释肥)等的开发及应用技术以及生物学与环境学效应;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转化、运移过程与机理;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类物质的循环特点及其与作物产量、品质的关系;不同生态系统中物质良性循环和养分平衡的途径特点及其调控技术;不同生态气候条件下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化肥、农药等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污染特点;土壤污染的预防及修复技术。

3农业环境保护

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化学及污染物检测技术、环境治理与修复、环境污染系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探讨典型农业污染物在农业环境各要素中的存在特征及界面间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环境毒理行为和对农产品的影响;农业环境典型污染物的先进检测技术;工矿企业、农业与农村大气、污水和土壤污染处理技术;工农业与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治理理论与技术;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技术;环境问题和防治工程的系统分析与整体优化解决技术等。

4土地资源学

重点开展土地信息与农业信息化、土地资源利用、农业资源与环境过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探讨土地信息系统与农业信息化的理论、技术与方法;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监测中的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土地资源信息化;土地资源空间分异与时间演变规律;土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和现代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与技术集成;区域土地资源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发生变化规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规律及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原理、方法、技术与措施;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土地资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土地资源及其环境的演变过程、趋势与驱动力;土地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与转化过程;土地资源与环境过程的机理模型构建;土地/农业生态系统资源与环境过程的调控方法与技术等。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本一级学科是培养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管理和中高等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围绕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一宽广的学术领域,本学科的核心服务领域是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的学科核心概念是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其基本知识体系应具备:

1、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通过学习基础理论课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课程,基本了解土壤、水、养分和农业气象等资源的基本构架、生物地理、环境保护、农业区划等基础知识体系,通过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2、外国语。要求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还需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应满足以下基本能力:

1)掌握土壤过程定量化、农业水土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土壤-作物系统模型模拟、植物营养生理、植物营养遗传与分子生物学、植物根际营养、养分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具有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数字农作设计、土壤退化与治理、土壤质量评价、水肥管理模型应用、作物生产、新型肥料与数字化施肥等的能力。了解相近农学、生物学、农业信息等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2)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农业土壤、水和养分资源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利用的基本问题,农业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策略和主要技术途径;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3)农业环境的主要问题,农业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及环境行为,污染物主要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农业环境污染物控制及处理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4)农业资源区划与环境综合协调管理,即资源协调配置和环境综合管理的基本原理和途径,国家农业资源布局和农业区划发展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等。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整理、归纳、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这些基本知识体系支撑和奠定本一级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体系,形成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框架,并决定设计研究问题的高度和深度,指导研究的定位和研究的应用去向。

申请本学科博士学位,基本课程要求如下:

1)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学期间必须掌握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重视进一步拓宽业务基础和扩大知识面。博士学位申请人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博士学位申请人本人原有的基础以及学科研究的需要,完成应学习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博士阶段的学位课程力求与硕士阶段的学位课程分清层次,体现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专业基础的要求。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学期间一般应学习基础理论课(数理类课程)和高级研究课程(专业基础与专业学位课)。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博士研究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是顺利开展学术研究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够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的能力。

2)外语课程。博士学位申请人必须学习一门外国语(包括专业外语),达到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能撰写本专业文章,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流畅外语交流的能力。

3)选修课。本学科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学期间根据需要学习选修课,特别是跨一级学科或跨专业的课程。通过学习,能够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农业环境保护及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必修环节。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学期间还应完成实践内容和学术活动等培养环节。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博士学位申请人必须具备崇高的学术素养,具体表现在:崇尚科学精神,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立足国家和区域农业发展需要,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崇尚务实求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中国农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具有浓厚的科学兴趣和不懈的探索毅力;具备一定的学术潜力;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1)崇尚科学精神,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

取得博士学位,需在充分熟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研究,推动专业发展,解决专业问题,促进专业应用。作为本学科博士申请人必须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坚守对科学的崇尚精神,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2)具备一定学术潜力

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学期间应学习掌握本一级学科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主要核心知识,特别是土壤肥力与耕地地力培育、作物养分综合管理、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污染及治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知识框架,尤其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农业环境质量与农产品健康风险等知识,掌握土水气物质迁移及形态转化、农田生态系统试验及效应分析、污染物食物链迁移与风险积累等,具有较高的集成综合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制订科研计划,开展各种科研工作,加强科研训练并通过科研考核。博士学位申请人应具备系统专业基础知识、问题辨别能力、文献收集能力、概念生成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等,最终构成良好的技术性学术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除此之外,博士学位申请人还应该能够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土地资源学专业问题有清晰认识,能够了解前沿研究方向,能够通过设计研究方案和有效执行研究方案,解决科学问题,总结科研成果,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掌握本学科知识产权及研究伦理等方面知识。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主要围绕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展开,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不可避免涉及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开展博士论文研究,需要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认识范围,推动专业发展和成果应用。因此作为本学科博士学位申请人必须了解本学科已有知识产权,避免对他人知识产权无意识的侵害。

2学术道德

在各项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具有学术自律意识。还应做到:

1)增强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利,抵制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模范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在学术研究中要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虚报科研成果,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

3)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不得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

4)以德修身。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恪守学术规范。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获取知识能力,主要是指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良好的信息查询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调研,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掌握专业前沿研究成果,熟悉专业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应用前景、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突破方向。

本学科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包括:期刊文献;著作与学位论文;讲座;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研究报告等。作为本学科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博士学习期间,必须熟悉本专业中外核心期刊,实时了解和掌握本一级学科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在基本掌握与本一级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理论和技术发展概要的基础上,特别是掌握本一级学科最近3-5年的国际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和掌握至少未来五年国家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及其对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的需求,把握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农业发展对研究的新需求和新方向,通过阅读专业文献来掌握和获取专业知识、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信息,登录有关统计信息数据库了解农业发展脉络,并能通过相关学科技术发展演绎,推导新的研究方法或途径。除了期刊文献外,著作和学位论文以及研究报告也是博士申请人在博士学位期间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讲座和学术交流是有别于期刊文献或著作论文的一种获取知识途径,是博士研究生获取前沿知识和最新进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博士学位申请人应通过讲座或学术交流,掌握演讲人或交流对象发言的核心内容,能够针对对方的研究成果提出个人见解与问题,促进个人研究工作开展。

科学研究是申请人通过自身试验研究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博士学位申请人必须具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在对问题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研究方法,执行研究方案,解决学术问题,并具备总结和分析能力,能够展现个人研究成果。

2学术鉴别能力

学术鉴别能力是指能够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问题的实用性有清晰认识,能够判别研究过程的正确性,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创新性和发展前景进行判断。

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问题是否符合国际前沿或者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是否体现解决当前和中长期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必要性,是否可以通过采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方法和技术达到解决研究问题的可行性的初步判断分析能力,对研究过程是否符合立论-试验(实验)-统计推导-求证(反证)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对本一级学科领域理论和技术发展已有成果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指导整个研究过程的实施、分析、总结和提炼,达到由研究而积累新的知识或开发新的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3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主要是指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现有的客观事实中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此外,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对科研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并参与工程实践的能力也是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能提出在本学科领域符合国际研究前沿或针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或有较大价值的研究命题。作为本学科博士学位的申请人应该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及本人独立承担的研究课题等,系统掌握学科理论体系、科学研究手段、方法和实践技能,培养主持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导师或指导小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制定和实施科研计划,并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作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检验标志。

4学术创新能力

学术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科研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作为本学科博士学位的申请人应该具备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识别问题;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寻找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新的论证资料或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

学术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原始创新:主要指源头上的创新,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等。(2)集成创新:主要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研发出新的方法或技术进行整合,形成一套新的成果。(3)引进消化再创新,主要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或方法,将其了解消化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成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博士学位申请人应具备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能够在学期间开展一系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

5、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是申请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博士学位所必需的一项重要学术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熟练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

博士学位申请人应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研讨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不同场合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同时学习他人学术观点,并能够针对具体专业学术问题展开讨论。

6、教学(或其他能力)

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博士学位的申请人也应该同时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协助导师或其他相关老师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辅助教学工作。通过给本科生上课、指导本科生实验、批改本科生作业或者指导本科生进行URP(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毕业论文,掌握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具备单独承担本科生课程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依据。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能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并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研究或教学的能力。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论文选题应注重课题的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学位论文的选题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技术发展需求,并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论证的基本方式是进行一个充分和全面的研究综述。在充分的各种文献阅读和信息整理加工基础上,综述在研究选题领域的研究基础,特别是前人的研究进展,已有的技术发展状态,论证已有的认识,技术发展的态势,所需求的新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瓶颈或制约因素。

根据研究需要,综述需要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学术研究命题,至少需要阅读35篇以上国外文献,其中最近3-5年内的文献占一半以上,权威文献至少占30%以上;技术发展研究命题,(有条件的)进行文献查新,文献中专利文献需要有一定比例,其中包括国外专利文献。综述全文应不少于5000字,综述的参考文献在100篇以上。

综述应包括至少如下几部分:

1研究问题在农业资源环境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2研究问题在农业资源环境科学中的科学意义或对农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意义;

3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或背景;

4研究问题的阶段性进展或已有基础;

5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或瓶颈;

6研究思路、目标以及主要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技术路径和简要技术路线等。

2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获得博士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是博士阶段学习工作的总结性成果,是培养博士生开展研究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的规范性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论文内容一般包括:摘要;绪论或文献综述;论文主体;结论;创新与展望;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致谢等部分。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论文的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应在学术上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答辩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博士学位论文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要有理有据,决不能任意修改或编撰数据。博士学位论文的图表必须清晰、简洁,能够让人一目了然。

所有研究和分析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必须详细描述操作程序,所用化学药品必须标明试剂纯度级别,所用仪器必须标明厂家、型号和出厂年份;环境样本分析必须配有标准样品内标和分析质量控制说明。

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分析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正负标准差。

需要采用例行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或显著性检验,所有结论必须有统计显著性结果支撑;文中的计算式必须用公式编辑器编排,并有顺序号。

3)行文格式

博士学位论文的字数、字体、大小等一切格式上的规定必须按照学校的标准文件而定。学位论文需要遵守国家或授予权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同时,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论文还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涉及研究区域或土壤采样或试验布点空间分布的内容,需要有采用国家标准地理地图作为底图的空间分布图件;

试验点、土壤采样点或所研究区域的环境样本取样点必须配有全球定位坐标(精确到分);

土壤名采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土壤分类研究需命名到研究所需的分类级别),同时列出美国系统分类名或联合国UNESCO/FAO分类名,在中英文题名中也如此;植物名首次出现时标明拉丁名,化合物采用化学命名,首次出现时列出分子式,特殊情况还需注明结构式;基因和蛋白名称按国际惯例规范表述。

除了本一级学科通用或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学位论文各章应配合有图表若干,并附有中英文图表题。

博士学位论文应有专门的一章进行所有各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和讨论,应避免对前所各种结果的简单罗列。对各种结果进行交叉和互为印证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提炼或凝练,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导向或线索性信息,供后人参考。

3成果创新性要求

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农业资源环境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可以是本一级学科层面或本一级学科包含的研究方向层面理论研究和方法途径的创新,也可以是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理念或战略创新,或者是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发展创新,具体可以包括如下一个或几个方面:

1)新物质或新土壤类型的发现、鉴定和命名,特别是新物质的发现及其农业资源环境功能(例如元素的新植物营养功能及效应,新发现的污染物质或污染效应等),新的土壤和农业环境微生物的发现及其功能,等等;

2)新的土壤过程(作用)、农业环境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效应的识别、鉴定和分析,例如养分间相互作用过程,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根际)过程,土壤-作物-大气-水综合体过程,土壤--农产品污染物迁移过程,这些过程对于粮食生产、农产品安全和农业环境保护等的意义;

3)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及其仪器及装备开发与应用。例如元素及物质的形态鉴别及分析方法,物质多界面作用的鉴别分析方法,物质(养分和污染物)微观作用形态及机理,生物分子检测与模拟技术,土壤环境过程的统计模拟和模型技术,物质迁移分布的自动感知及光谱分析技术;资源环境遥感及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开发应用等;

4)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技术,例如养分水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及产品,新肥料及施肥技术及产品,生物质资源和生物能资源等新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及产品,温室气体控制技术及产品等等;

5)服务于区域或国家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和模式,例如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新资源标准,农业碳(温室气体)管理原理与低碳农业技术途径和标准;固碳减排产业技术和模式等等;

6)区域和国家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新思维和农业环境保护的新战略和集成管理新途径技术,例如农业资源利用的多目标服务综合评价,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原理,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区域协调和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流域综合管理理论和技术等等;

4外语与科研成果要求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博士研究生必须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且署名单位必须是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论文的要求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发表1篇影响因子1.0及以上的SCI收录的学术论文;

发表2SCI收录的学术论文;

③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含SCISSCIEICSSCICSCD)上发表 3篇及以上的学术论文。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本学科要求,修完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学分要求,完成各项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德、体达到毕业要求,并完成毕业论文,可以申请毕业答辩。其毕业论文的选题与综述、规范性同学位论文基本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门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下设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研究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市场与贸易、农村财政与金融、农村发展等内容,旨在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具有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宏观决策及微观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设置在经济学院,起源于湖南大学农学院农经系,创建于1951年,1952年调整到华中农业大学农学院,1982年恢复重建并开始招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现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团队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1996年获得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申报成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湖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所属一级学科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04年分别获批湖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

本学科已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学风严谨的研究队伍。目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团队拥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1人,专职博士生导师9人,专职硕士生导师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12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人,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5名,省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人选2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其博士授权点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相关政策问题。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方法、农村合作经济、农村收入分配、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优化配置与管理、农业保护的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史、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关联产业的发展与政策等。

2、农村发展:研究农村发展与农业推广领域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包括农村经济增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人口与发展、贫困、城市化和工业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业推广体系、农村基层组织与村庄治理等。

3、农村财政与金融:研究金融理论与政策、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普惠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农业财政与税收、农业项目投资理论与利用、农村社会保障和保险等。

4、农业贸易:研究农产品市场与农业要素市场的基本理论与政策、粮食安全、农业产业链管理、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和农业市场政策等。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获得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前者是研究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基本理论,后者是研究宏观管理政策、提出政策建议的基本理论和工具。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的研究既依赖于系统、熟练地掌握实证分析方法,也需要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前者的基本知识体系既包含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数量分析方法,也包含实地调查、参与式评估等实证研究方法;后者要求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进行理论和政策研究,同时也需要具有广阔的国际和历史视野。

研究农林部门的经济活动涉及农林产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因而必须具备必要的农学、食品科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研究农林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涉及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行为,因而必须具备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此外,高水平的应用性理论研究不仅需要深厚的哲学素养,需要中国和世界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来自于实践的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良好的学术素养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基础。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包括: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林科学事业的理想;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

2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1获取知识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获得者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辨别、选择知识的能力,运用现有工具获取需要的知识的能力;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归纳的能力;跟踪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获取新的学术信息和新的研究方法,并进行选择、整理的能力;以多种交流方式获取学术新知、捕捉学术发展动向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学术鉴别能力是进行学术研究和科学创造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对已有理论、方法、设计等的可行性、合理性的鉴别。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要能够对既有文献的科学价值进行识别,去伪存真;能够对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筛选;能够对学术命题的真伪进行判别;能够独立进行学术思考和价值判断。已有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应从内容的可操作性、数据的可靠性或研究方法的有效性,以及研究逻辑的严密性来判定。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和形成对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已有成果等进行分析鉴别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要具备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应当学会从社会经济生活及文献中发现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现实问题,并从中提炼出有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建立符合逻辑、具有理论支撑的研究框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独立制定具体研究计划、建立理论和实证模型、收集整理文献数据和相关信息、组织实地调查、组织参与式项目的试验及评估、进行计算机分析和模拟以及对结果提出科学解释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1个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或科研项目实施方案或总结报告。

4学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动力。博士学习阶段应当具有创新思考的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社会现实与理论、与前人研究成果之间的矛盾,能够基于坚实的基本理论和严密的逻辑提出新的解释,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和实证模型加以验证,并且把新发现有效融入已有的理论体系。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要善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要具有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挑战学术难题的科学精神;要善于从实际中发现关键性与现实性的问题,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

5、学术交流能力

国际和国内会议是当今面对面学术交流的重要场合。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能够通过各种交流方式有效吸收学术发展前沿成果,同时充分展示和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能够从同行的批评和评论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和方法,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应当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需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活动累计12次以上。

6、教学与其他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应通过给本科生上课、协助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掌握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具备单独承担本科生课程的能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所涉及领域和对象特点,要求博士研究生还应具备下列能力:与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沟通,有效地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通过大众传播方式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对大众的普及知识;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与农民和基层工作人员有效沟通,获取第一手资料;组织参与式实验、推广和评估工作;组织团队进行合作研究。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论文选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与一定层次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对学科前沿领域、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当来自农业部门的实践或梳理、比较相关文献时发现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实际问题,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具有创新价值,可以通过实证方法检验的科学问题。

按照培养注重科研创新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进行开题论证前,必须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本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研究领域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思路。文献阅读的数量至少应该在 100篇以上,国外文献要达到20%以上。阅读的文献应该反映论文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近5年内的重要文献要达到50%以上,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时期的经典文献开始。论文选题确定以后,博士研究生开始撰写论文综述,其篇幅应控制在 10000 字左右。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简述本选题相关研究的预期成果,该成果在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其次是国内外研究进展,要从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进展、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次是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介绍论文选题的预期目标,提出关键科学问题,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等;还应对本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

完成论文综述和主要课程学习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2规范性要求

根据学科研究的应用性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本领域的研究范式,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从发现实际问题和提炼科学问题开始、再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范围,明确提出可验证的假设、建立符合逻辑的研究框架,选择科学的理论和实证模型,收集必要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途径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直至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找到科学的解释并讨论其政策含义。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封面、版权页、目录、摘要、主体、成果、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论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大模块,即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结论与讨论。在论文总体框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视各领域的要求不同,文献综述可以与理论基础合并,研究内容分析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篇章。结论与讨论模块一般要就论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数据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自明性强。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数据结果要使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专业术语要采用本学科通用的书写格式。

3)行文格式。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符合国际通用的图书格式要求基础上,还特别注意学术论著的相关格式要求。引用前人的观点及成果时应做到客观公正,所有被引用的观点、数据、图表等均应在文中给出明显的文献标注,防止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尤其要杜绝有意或无意的学术侵权问题。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文章所参考的地方一一对应列举,参考文献标注格式规范。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少于2年。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经过导师和所在学科审定同意,要在答辩前进行预答辩和论文双盲评审。论文盲审专家应由至少5位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组成。博士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应该在收到论文评审意见后,根据专家意见对论文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经过修改并达到相应质量标准后,学位论文还要通过由答辩委员会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人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 1人。学位论文答辩,是展示研究生全面工作、学术修养、研究水平的综合过程。博士研究生需要认真准备,直接、正面、简要回答问题;对于不清楚或者不了解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如实回答。要根据答辩时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对论文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论文正式稿件,报送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审定并存档。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既要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要体现在解决本学科重要科学问题或提升改进专门方法上做出的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研究应当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坚实的理论、遵循严密的逻辑有所深入、提高或修正,不能简单重复、套用已有的研究,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论文创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新观点,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提出农林经济管理发展的新模式或新途径;归纳总结出农林经济管理的新规律和新定理;用新方法解决农村社会经济问题;修正和完善前人的研究成果等。论文所获得的创新性成果必须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论文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应该在本学科国内外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或正在发表中,尤其是要能够得到学术界同行的认可。

4外语与科研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应该至少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学术交流。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外语水平要达到学校博士学位授予要求。

博士研究生必须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且署名单位必须是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其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需达到以下要求之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2篇为CSSCI期刊论文,1篇为CSSCI期刊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收录的学术论文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的2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视为CSSCI论文。SCISSCI收录的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达到上述要求之一,才能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兽医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等的学科。它涉及社会公共卫生、动物医疗保健及动物产品安全等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动物生产安全、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传播及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兽医学科含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兽医生物工程和兽医公共卫生五个二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理论和技术向兽医学不断渗透,大大地丰富了兽医学这一传统学科的内涵,显著提升了学科创新能力。兽医生物工程、兽医公共卫生、动物保健、宠物疾病和动物保护、比较医学和实验动物学等受到更多的关注,形成兽医学新的研究热点。

湖南农业大学兽医学科创建于1958年并招收培养兽医专业本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先后建立了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批准设立临床兽医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兽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建设中,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学科于2001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专业,2006年临床兽医学二级学科评选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批准兽医学一级学科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2年建立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与此同时,学科相继建立了湖南省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兽用中药资源与中兽药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建设了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集聚了一批学术人才,建立了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力量的学术队伍。目前,学科现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达70%以上,是一支能进行较高水平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学术团队。

半个世纪以来,学科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研究创新为主线,服务三农为方向的指导思想,紧密围绕严重危害湖南及我国南方畜牧生产的重要疾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在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科领域形成特色方向研究。学科通过研究方向的交叉和内在联系,形成了网络互联、产学研结合的研究格局,共享学科平台、研发平台和产业平台,有力的提高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拓展了传统学科的创新空间。近10年来,学科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方向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二、主要研究方向

基础兽医学方向:是由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以及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等学科内容所组成,研究与兽医学相关的生物学,包括动物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药物作用机理等。

预防兽医学方向:是由动物传染病诊断与防治技术、动物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兽医细菌学和兽医寄生虫学等组成,研究动物疫病的病因、流行规律、致病机理以及诊断与防控技术等。

临床兽医学方向:是由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学科内容组成,利用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技术与方法研究动物疾病的成因、发生与发展规律、临床特征、病理发生机制、诊断和防治技术等。

兽医生物工程方向:是由动物分子病原学、实验动物学与比较医学和兽医生物技术等研究方向组成。利用生物技术研究动物病原分子结构与功能、实验动物模型构建与应用、开发新型兽用生物制品的一门新兴学科。

兽医公共卫生方向:是研究环境污染及生态平衡、动物源性食品卫生与安全、人畜共患病、动物保护与福利等的一门新兴学科。本学科由人畜共患病与动物流行病、兽药残留与环境生态毒性和动物源性食品卫生等研究方向组成。

湖南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在兽医内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1基础理论知识

兽医学科的主要基础理论知识涉及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家畜组织与胚胎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解剖学与病毒生理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动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中兽医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动物食品卫生学等。掌握兽医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属二级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把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

基础兽医学、兽医公共卫生的核心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生发展机理及药物作用及病原耐药机理等。掌握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兽医病理学、动物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技术。

预防兽医学、兽医生物工程的核心是研究动物病原致病与免疫机理、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等。掌握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技术。

临床兽医学的核心是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技术等。掌握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技术,运用现代兽医学研究技术与传统兽医学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实践应用能力

具备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或具备较强的兽医临床诊断、治疗能力,或具备从事兽用药物、兽用生物制品以及中兽药的研发、质量评估与监测能力等。

3科研能力

掌握现代兽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项目的申报、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结果的分析与科研论文的撰写等综合能力。

4语言能力

具有良好的中文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并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英语);具备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具有对兽医学科研和实践的浓厚兴趣,以解决兽医学科的科学问题为己任,勤于学习和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担当;掌握兽医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演绎归纳能力,潜心兽医学学术研究;了解兽医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兽医学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思考,勇于创新;熟悉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和要求;遵守废弃物处理、毒品处理、生物安全等管理规定;遵守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

2学术道德

崇尚科学精神,严格遵守国家《著作权法》、《专利法》和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尊重知识产权。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未经导师许可不得擅自运用、发表或传播课题组技术专利、保密数据等未公开的研究成果。

对于不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者,按照教育部第34号令《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处理。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知识获取能力

具备获取本学科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以及全面和系统分析所得资料的能力,熟练掌握本学科前沿研究动态; 能综合运用兽医学的科学研究手段,揭示动物生理与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或阐明兽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与免疫机理,获得重要人畜共患病、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有效防控措施;或掌握兽医临床诊疗新技术,用于动物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学术鉴别能力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向,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具备对已有论文、专利、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的鉴别能力,具备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判断与思考和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以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交流、问题讨论、课题研究为主线,培养博士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的把握能力;具备对本学科实验研究新技术和手段的运用能力;具备独立选题、研究方案设计、课题实施的能力;具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善于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学术创新能力

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充分了解和掌握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热点与前沿科学问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善于把握科研工作中的新发现、新现象和新问题;研究成果应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5、学术交流能力

具备熟练归纳、总结兽医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通过参加学校、学院、系及其所在实验室的学术交流或Seminar以及听取国内外专家学术报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积极主动地展示研究成果,培养和提升学术交流能力。

6、教学实践能力 (或其他能力)

具备胜任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加强教学实践教育能力的训练,包括承担本科或硕士研究生部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答疑及批改作业、教材编写及毕业设计指导、科研实践、培训与社会实践等工作,培养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与本学科的发展或实际应用需求或导师的研究项目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较高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且符合博士生所属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工作应充分体现系统性和完整性。

2)综述要紧扣主题,其内容应与论文研究内容直接相关,且能够反映相关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展示该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新发现以及新趋势;要体现作者对文献的总结及归纳能力。引用的文献要全面、新颖,撰写应规范。

2规范性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自然科学博士论文规范,要充分反映兽医学科特点,以及本学科的研究方向要求。学位论文可分章撰写,包括引言、文献综述、主题研究部分(以研究内容分章,包含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或小结等)等。其中引言部分(章)应在概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并阐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学位论文须以学科的相关学术理论为依据,研究过程中应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实验技术、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须详细描述操作程序。

3)论文的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涉及的研究对象要有系统科学的名称,对所采用的实验材料进行必要的说明。除兽医学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4)论文的研究结果可通过文字描述、试验数据及图表等真实表达。研究数据须真实可靠,且对试验数据的处理须符合统计学规范。论文的图表应附有规范的中英文图表标题及标注,图表中的内容应简要说明。论文应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综合分析和讨论,并有专门的一章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即结论与创新点。应避免仅将研究结果简单罗列。

5)论文的撰写要段落层次清晰,引证全面,不得断章取义和歪曲引用。各部分(章)内容要有关联,并具有良好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行业设计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标注规范等,具体撰写格式应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的要求。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在解决本学科重要科学问题或建立新技术或提升改进专门技术或方法上取得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研究要求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属于学科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新进展对丰富本学科专门知识产生积极影响。应用研究要求在建立或提升改进专门技术和方法上有创新,包括应用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或科技产品等。学科鼓励博士研究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鼓励博士研究生挑战科学前沿问题。

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学位论文的核心研究成果须发表在本学科领域或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或以授权的发明专利、评奖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接受或颁布的标准或著作等形式呈现。

4外语和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1)外语水平要求

博士研究生须参加国家组织的PETS-5考试或WSK考试,考试成绩符合学校有关文件规定方可申请授予博士学位。

2)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博士研究生必须以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影响因子1.0及以上的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1篇及以上的学术论文。

在外语和发表学术论文方面符合上述要求的博士研究生方可申请授予博士学位。

五、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生毕业论文须达到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同要求但对论文发表不作要求。


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草学(草业科学的简称)是研究草与草地属性、功能及其合理利用的学科,即研究草和草地的生态功能和生产特性、发展规律、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我校草学学科发展起步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在畜牧学、园艺学学科下开始了牧草生产、草坪建植、草地生态等领域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草学学科于2000年获批草业科学本科专业招生资格,2001年开始招生,同年成立草业科学系;2003年获得草业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成立草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在作物学下自设草业工程学博士点,2005年招生博士研究生;2011年获国批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2年被批准设立草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学术型硕士点主要研究草坪(包括运动场草坪和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与养护,草坪草及牧草抗逆生理机制,南方草地退化及修复机制,草地农业循环利用模式;牧草与饲料作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高产优质栽培,草产品加工与利用;南方草地资源收集及优质种质资源利用,草地植物新基因克隆、功能鉴定及遗传改良等。

本学位点以草业科学系、草业科学研究所为中心,依托苎麻研究所、旱地作物研究所和农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团队成员共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讲师2人,团队中75%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5%30-45岁的中青年教师,30%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学、科研和产业开发基地100hm2,校内外教学基地5个,其中青竹湖高尔夫球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国际联合培养,本、硕、博不同层次在校学生及青年教师派往美国、波兰及日本等国进行联合培养或短期进修,师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多年来草学学科在人才培养、基础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的贡献,确立了我校草学学科在我国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南方草业科技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紧密结合我国南方草业发展的需求,立足于南方过渡气候带特色和农牧交错带的特点,形成了草地生态工程、饲草学和草地资源培育与利用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草地生态工程:本研究方向以南方草地农业能量与物质循环、人工绿地建植与管理、退化土壤生物治理以及养殖场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利用为重点。以南方草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运用现代生态学与系统工程技术与理论,探讨综合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而环境危害最小)的南方草地管理优化方案。本研究方向涉及农田生态学、土壤学、区域规划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

2、饲草学:本研究方向以牧草饲料作物的高产优质栽培与草产品加工贮藏研究为重点,以刈割或放牧利用方式下维持草地高产及草食动物群落稳定为目标。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南方人工草地及天然草场种草养畜、发展草地农业的高效模式,进一步推动南方饲草利用的理论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进程。本研究方向涉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饲草加工与草产品质量监控与草食动物营养学等领域。

3、草地资源培育与利用:本研究以草地资源的种类收集、资源保存和改良为研究重点,以有效发掘和调控草地资源在养分吸收与逆境生理的运转过程为目标,通过对草地资源形态、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探讨草地资源种质资源变化的规律及其分子机制,发掘利用南方特色的野生草地资源并明确其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模式。本研究方向重点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与植物生理生化等领域。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博士生的培养应贯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该了解本学科整体的发展概况和宏观的草业知识,熟练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掌握草学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具备在主攻学科领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成为能够独立进行草学相关学科领域教学与研究的人才。

1、草地生态工程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天然与人工草地的管理与培育、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退化土壤植被恢复等相关研究。本研究方向博士生应掌握扎实的农业生态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草地区域规划、草地生物信息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田间试验统计、数据分析等专门知识和技术研发能力。

2、饲草学方向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牧草栽培管理、草产品加工贮运、草产品多功能利用等相关研究。本研究方向博士生应掌握扎实的植物生理生化学、高产牧草栽培管理、草产品加工贮藏、草食动物营养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田间试验统计及数据分析等专门知识和技术研发技能。

3、草地资源培育与利用方向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草地植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相关研究。本研究方向博士生应掌握扎实的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学、生物信息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与田间试验、植物资源提取与分析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本学科博士生应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具备从事本学科工作的学术潜力和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学术精神。应关心各类草学现象,对草业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将创新学科理论体系、促进草业科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草业生产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清晰的表达、展示科研内容;能够将草学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扎实开展工作,具备较好的学术潜力和创新意识。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包括研究计划的制订、技术路线的实施、野外调查和试验开展、数据分析及共享应用等。

2学术道德

博士研究生应遵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保密法律、规章;具备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尊重本学科及相关草学学科的知识产权,能够对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正确辨识,杜绝剽窃他人成果或捏造和篡改数据、一稿多投等不端行为。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有从各种文献获取草学相关研究前沿的能力。能够全面、系统地查阅文献,能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追踪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并能认真探究知识的来源,从而将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借鉴到科学研究中。

2学术鉴别能力

本学科的博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学术鉴别能力是指对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和已有成果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本学科博士生应对学科的发展热点、难点或有发展潜力和发展价值的科学问题有较高的敏感度;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能够熟悉其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研究过程要具有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善于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不足,并及时弥补。针对已有成果,要报以谨慎、客观的态度,自己的成果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对他人的结果也不能过于迷信,要勇于质疑。

3科学研究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首要能力之一,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为草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是本学科博士研究生都应该思考和渴求寻找途径的出发点。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研究也是博士生必备的能力之一。独立开展学术研究主要包括能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独立撰写学位论文、独立从事学术咨询等方面。同时,本学科的博士生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4学术创新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能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提出独到的认识和理解,或是去发现前人未曾研究过的研究对象,开展创新性思考;能通过新颖的研究方法或研究途径解决课题所面临的问题。在创新性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取得在所从事领域填补学术空白或对草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成果。

5、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的博士生应具有能够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学术交流和表达学术思想时应能够准确、清晰的运用专业术语,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使对方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能够及时在国际和国内的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学术期刊上流利地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

6、其他能力

教学能力:本学科的博士生能够独立讲授相关的课程,具有内容系统熟练、语言表述清晰、良好互动等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外语能力:博士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利用外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此外还需掌握教学科研所需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本学科的博士论文选题应当从学科需要出发,选择对草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对草学基本理论有提升价值的题目进行研究。选题要在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宽,并对草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草学理论的丰富完善和草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所选题目应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尤其提倡原创性研究。

学位论文中的综述部分,是对选题领域内已有学术成果的总结、概括和评价,并由此引出自己的研究思路。为确保论文综述的质量,博士研究生应在确定论文选题前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自己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特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研究领域知识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思路。文献综述应做到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言语通畅、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要在充分理解国内外文献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专业化语言进行描述。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简述选题相关研究的预期成果,该成果在草学领域的理论意义活在提升草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从选题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各方面,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该研究领域发展趋势和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选题思路和主要内容,研究思路、设计路线等。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需要遵守国家和湖南农业大学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学位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体现在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的客观性、文献引用的准确性和典型性、文章书写格式的规范性等诸方面。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封面、版权页、目录、摘要、主体、成果、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论文主题部分大致可分为四个模块,即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文中所有的数据均应遵循科学的统计方法,对于特异数据的取舍或缺失数据的补充,必须依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实施。样品测试分析、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及规程应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如果是本研究首创或完善的方法,必须详细说明。数据的有效小数位应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的限定位数,数据应用公认的数理方法进行统计,并在数据图表中标注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论文工作使用到的重要仪器设备应标注厂家及出厂年份等信息。

3)格式。文献引用要求信息准确完整,不能断章取义;文献选取要具有代表性,能对自己的观点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文献引用要注意引用原始文献,避免转引。论文正文、表格和图表都应符合论文写作规范,做到格式统一。由他人完成的工作必须明确说明,并给与恰当的致谢。

3成果创新性要求

论文成果是在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富有创造性、指导性和经验型的结果。论文结论要有实质性内容,要反映研究结果说明的问题、发现了新的规律性知识或反映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新见解;或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或学术观点作了完善、拓展或修正、补充。博士论文开题时要求通过科技查新论证。

论文涉及的创新性成果必须得到国内外草业同行的认可,在不涉密的前提下,论文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应在本学科国内外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授予学位之前,应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并且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与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或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含EICSSCICSCD)上发表3篇研究性论文。

4外语与科研成果要求

外语水平应达到湖南农业大学要求的博士生英语学位要求的相应合格成绩。

 

 

 

 

 

 

 

 

 

 

 

 

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述

畜牧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是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重、理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学科,涵盖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生产与畜牧工程等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家畜、家禽遗传规律、繁殖机理、营养代谢与调控等生命规律,以及畜禽产品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生态安全与环境控制、遗传资源开发与利用、动物福利等相关领域。

学科始于1959年开办畜牧本科专业,2006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列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2年的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本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八位,我校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本学科有教授20人、博士24人、博导1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科现有畜禽安全生产2011湖南协同创新中心8个平台。近五年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有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1项,公开发表研究和教学论文900余篇,主编《饲料分析与检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多本。与美国、日本等10余国的同行专家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二、主要研究方向

畜牧学科具有较多的历史积淀,紧密围绕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南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以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宗旨、以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提升畜牧学科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目标,拓展研究领域,系统、深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形成了覆盖面广、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和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1猪的遗传育种

采用数量遗传、分子遗传、生化遗传、细胞遗传方法深入研究了猪的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选择理论和方法,实行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瘦肉型猪的选育工作,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瘦肉型猪新品种及配套系。开展地方猪基因资源发掘、创新及安全保存方法研究,开展活体保种与分子保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2分子遗传与动物育种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组转录组测序分析、蛋白组学分析、细胞水平基因功能验证、基因调控网络分析、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观遗传分析、个体水平基因功能验证等研究手段,揭示影响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及基因的调控网络,以指导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开展畜禽品种选育,提高畜禽遗传素质。

3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

主要研究畜禽性能测定方法,畜禽选育过程中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的变化,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育种值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杂交繁育、杂交参数估测、配合力测定、杂种优势利用与配套系选育,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等。

4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

包括动物遗传资源保存理论与技术研究、地方畜禽品种优良基因挖掘、地方畜禽品种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内容。通过对地方品种(资源)种质特性观测、我国动物遗传资源现状动态观测、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地方品种优良基因鉴定等研究,形成特色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案,为动物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5、动物繁殖调控

研究动物生殖细胞的发生、性成熟、发情、受精、妊娠、分娩过程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发情、分娩的调控,开展营养因素对家畜繁殖功能的调控机理及技术研究,性细胞及胚胎的冷冻保存和体外受精,胚胎分割与移植,性别控制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6、猪营养与饲料

本方向主要根据猪的生理生化特点和生长发育特征,并结合生猪产业和猪肉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重点开展猪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猪饲料安全与营养价值评价研究工作。结合猪营养代谢、数理统计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动态估测猪营养需要和饲料有效养分含量,实现猪的日粮精准配制,减少碳氮和矿物元素的排放;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手段,解析营养物质代谢、肠道微生物和肠道健康与猪肉品质间的内在关系,并开发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等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实现猪的健康养殖,保障猪肉安全生产。

7家禽营养与饲料

本方向主要开展肉鸡、肉鸭和蛋鸡、蛋鸭的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工作。围绕肉鸡、肉鸭和蛋鸡、蛋鸭产业化生产的需求,阐明肉品质和蛋品质形成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改善肉和蛋品质的饲料营养技术;应用现代免疫学和代谢组学技术与手段,研究日粮营养物质与家禽免疫功能和内分泌的关系,探索提高家禽免疫力的营养调控技术措施,并研究开发植物提取物和益生菌等新型高效饲料添加剂。

8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

本研究方向涉及奶牛、肉牛、肉羊等反刍动物。主要开展奶牛、肉牛、肉羊的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饲料营养价值的评价工作。着重开展模拟瘤胃发酵装置研究、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精料添补料配制和改进技术,畜产品、奶产品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

9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现代生理生化学、营养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南方特色的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安全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与产业开发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二是应用、研制开发新的饲料养分生物学效价、饲料安全利用新的方法、技术和设施(备)。

10动物代谢调控与健康养殖

本方向主要研究关键营养素对动物生理、生长、发育和生产的影响及其调节,筛选和探索某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对动物代谢的调控作用、对动物抗应激及畜产品抗氧化的调控及其机理,研究营养与免疫的互作以及营养与环境的互作等;并利用研究成果和相关关键技术开展新产品组装、配套与示范,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畜禽健康养殖探索新的途径和提供新的支撑。

11家禽遗传改良与生产

本方向主要研究以国内丰富的地方家禽品种资源为基础,利用引进高产蛋禽、快速生长的肉用家禽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优质家禽配套系;研究与优质家禽配套相应的笼养、圈养及放养生产工艺及其饲养管理技术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研究家禽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开发环境友好型家禽生产工艺(如蛋鸭笼养、肉鸭离水养殖)、技术并推广应用;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家禽福利养殖工艺(如优质鸡生态放养工艺等)与技术。

12家畜繁育技术与畜牧工程

本方向主要研究家畜繁殖生理及其与体内外环境的协同关系,揭示家畜高繁殖力的分子机理及其应用途径,探索提高家畜种用价值和利用效率的新途径, 研究家畜快速繁育和健康扩群的新技术。与家畜繁育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现代化畜牧场规划设计与养殖环境优化、家畜生产智能化饲喂管理系统、动物福利技术、节能减排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培养具有畜牧学专业理论基础,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了解畜牧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具有畜牧学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基本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技术研发以及咨询与管理工作的能力。根据所属二级学科和培养方向要求,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在上述知识范围内有所侧重,具体要求如下:

1、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方向硕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畜禽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重要性状育种方法的应用研究,应熟练掌握遗传学和育种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特别应注重研究内容与育种实际的结合。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畜禽生产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生物统计学等的基础知识,并了解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群体数量遗传学、统计分析等专门化知识,并在遗传规律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加以利用,具备以畜禽遗传育种理论与方法指导实践的能力。

2、动物繁殖学硕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动物生殖生理、人工授精与胚胎生物技术、动物繁殖障碍与繁殖管理等方向研究,应以研究繁殖理论、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研究为主,应特别注重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基础或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扎实的动物繁殖学、动物生殖生理、低温生物学理论与应用、家畜繁殖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繁殖生理、人工授精、胚胎工程、繁殖管理等专门知识和技术开发能力。

3、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比较扎实的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猪营养学、家禽营养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料加工工艺学的系统知识,了解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新进展,了解或基本掌握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动物免疫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研究进展和主要技术手段,比较全面地了解现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现代动物生产,建立从事动物营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现代动物生产一线工作所需要的较为系统知识结构。

4、动物生产与畜牧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动物科学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掌握畜禽繁育与性状改良、动物代谢调控与高效生产、畜禽健康养殖与畜牧工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综合运用本学科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够胜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学与管理等工作。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畜牧学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探讨家畜、家禽遗传规律、繁殖机理、营养代谢与调控等生命规律,解决畜牧生产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畜牧生产水平和效率,以求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在质和量上都能满足人类消费需要的各种畜禽产品,为畜产品安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畜牧学硕士研究生以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和方法研究为主,更侧重实用型研究。获得畜牧学硕士学位者应该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能积极为畜牧生产和三农建设服务。应该具有较坚实的畜牧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相关领域专门的应用性知识;要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畜牧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以及扎实开展试验和生产实际数据的获取与综合分析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应该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勤于实践,并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和心理素质。

2学术道德

在各项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具有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畜牧学是一门综合性、应有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集成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技术和方法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学科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并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在试验及生产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持续学习先进技术与新知识,以提升畜牧生产技术与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从生产中或前人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开展应用性研究的能力。学习期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应用型的研究课题,形成较为完整的试验方案,并能独立实施;在科研活动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综合实验技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数据分析,撰写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拓展研究思路。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实验室、试验田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示范推广工作。

4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学术交流是获得和传播最新前沿知识,了解最新理论及技术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技术效果;要善于通过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技术示范现场等平台展示研究结果。同时,还应该积极增强与政府、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促进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5、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水平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全面训练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畜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技能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1规范性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100篇以上。文献应该是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且要有一定量外文文献阅读量。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开题报告篇幅在5000字以上。开题报告经学科组论证委员会同意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经过多个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或引言)、试验材料与方法(或调查调研方案)、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等。结果与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试验数据或现象观察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自明性强。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行文格式。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年,完成后应该经过本学科3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审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学科审阅。学科审阅合格后的硕士学位论文,再组织3名以上硕士生导师,对论文进行答辩。之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递交院学位委员会审阅并存档,以确保论文质量。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论文撰写必须在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要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所撰写论文应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体现一定的学术价值或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或在技术上有标准依据。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论文格式应该符合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在满足科学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基础上,还应符合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

4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且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篇及以上学术论文(或被接受)。


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与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作物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根本任务是研究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技术,发掘创新优异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建立现代种子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揭示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培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机械化栽培耕作技术体系。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作物学这一传统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学科交叉与创新实践,使作物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

作物学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种子科学与技术等二级学科组成。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研究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机械化生产、作物信息技术等;作物遗传育种学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结合,主要研究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遗传规律与基因发掘、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等;种子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农作物种子发育生理与调控、种子生产及加工与贮藏、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等理论与技术等。

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硕士点是湖南省高校最早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一级学科之一,涵盖的二级学科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以及作物信息科学、种子科学与技术和烟草学,该学位点拥有我省农业科学最早的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由官春云院士领衔,现有教师52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正高职称37人,副高职称15人,博士生导师26人,具有博士学位45人,硕士学位5人,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各部委、省部级课题及国际交流合作项目110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3425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50篇,出版专著、教材35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8项,申请专利或著作权51项,登记、审定品种30个。

201410月,依托湖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由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了国家认定,标志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整体研究实力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经过长期建设现已形成了学科面广、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从事作物生理与栽培调控、现代农作制与农田生态等方向的研究。

2、作物遗传育种: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作物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等方向的研究。

3、种子科学与技术:主要从事作物种子科学与工程等方向的研究,以研究种子性状的遗传及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和种子质量控制为主。

4、作物信息科学:主要从事作物生长科学决策和优化管理、作物信息获取与调控、精准农业等方向的研究。

5、烟草学:主要从事烟草生理生化与生态、烟草生物科学与品质化学和烟草原料与加工工程等方向的研究。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获得作物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具有较全面的作物学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专门知识,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技术指导与生产管理的基本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应掌握的专门知识包括: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现代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作物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作物品种改良理论与方法、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技术与种业市场等。在掌握已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共性知识以及本学科共性理论与方法基础上,根据所属二级学科和培养方向要求,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在上述知识范围内有所侧重。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扎实的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并对作物营养、农业生态和农作制度、信息农业理论与技术、作物模拟与决策、作物化学控制理论与技术、农业系统工程等知识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科学试验及数据综合处理方面的知识;应熟悉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具备较强的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新技术推广服务、作物生产技术管理等综合素质。

2、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扎实的遗传学、育种学和基因组学等理论基础,并对细胞遗传、数量遗传、分子遗传、植物基因组分析、植物基因工程、分子设计育种、生物信息学等知识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科学试验与数据综合处理方面的知识;应熟悉作物品种改良的实验室及田间工作,应熟悉作物品种改良的基本趋势,具备较强的实验室操作、田间试验管理、田间新品种筛选等综合素质。

3、种子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好的种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生化和种子生产、加工与贮藏、种子质量控制等理论与技术的系统知识,并对保持品种经济寿命、提高用种效率涉及的生物信息、分子育种、机械化栽培及种子市场营销知识有所了解,应掌握国内外种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具备较强的从事品种推广、种子生产、质量检验、加工技术服务、种子市场管理及新品种推广示范的综合素质。

4、作物信息科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扎实的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育种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田间、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和计算机管理、维护与操作技能;具有作物信息采集、加工、存储、检索、传递与利用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从事精准农业研发、农业信息化开发与推广、作物信息技术管理等综合素质。

5、烟草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扎实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理生化、烟草的栽培和育种、烟草调制及烟叶分级等理论与技术,掌握一定的科学试验与数据综合处理方面的知识,应掌握烟草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从事烟草科学技术开发与推广、烟草加工及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综合素质。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作物学的研究意义在于阐明作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系统构造特征、过程、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建立多目标协调的耕作栽培、品种改良、系统优化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模式,解决作物生产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作物学硕士研究生以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和方法研究及模式验证为主,更侧重实用型研究。获得作物学硕士学位者应该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能积极为农业生产和三农建设服务。 应该具有较坚实的作物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相关领域专门的应用性知识;要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作物学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以及扎实开展作物生产、田间试验和数据的获取与综合分析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应该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勤于实践,并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和心理素质。

2学术道德

在各项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具有学术自律意识。

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应有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集成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技术和方法的资料查询、文献检 索,获取本学科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并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在试验及田间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持续学习先进技术与新知识,以提升作物生产技术与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从生产中或前人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开展应用性研究的能力。学习期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应用型的研究课题,形成较为完整的试验方案,并能独立实施;在科研活动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综合实验技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数据分析,撰写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拓展研究思路。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实验室、试验田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示范推广工作。

4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学术交流是获得和传播最新前沿知识,了解最新理论及技术的重要途径。 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技术效果;要善于通过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技术示范现场等平台展示研究结果。同时,还应该积极增强与政府、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促进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5、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全面训练的重要过程,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作物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技能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1规范性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100篇以上。文献应该是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且要有一定量外文文献阅读量。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开题报告篇幅在5000字以上。开题报告经学科组论证委员会同意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经过多个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 或引言)、试验材料与方法(或调查调研方案)、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等。结果与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试验数据或现象观察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自明性强。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行文格式。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性要求。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年,完成后应该经过本学科3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审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学科审阅。学科审阅合格后的硕士学位论文,再组织5名以上硕士生导师,对论文进行答辩。之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递交院学位委员会审阅并存档,以确保论文质量。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论文撰写必须在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要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所撰写论文应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体现一定的学术价值或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或在技术上有标准依据。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论文格式应该符合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在满足科学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基础上,还应符合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

3科研成果要求

达到学校制定的优势学科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的标准,即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SCIEISSCI收录的刊物或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或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论文。


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等的科学。从生物学建立初期至今,生物学相关研究日益趋向多层次、多尺度、多领域、多学科交叉,总体上体现了从生命活动的静态分析到动态综合研究的特点。21世纪生物学不仅在揭示生命本质的研究中将出现重大突破,而且也将在解决人类健康、能源、粮食和环境等诸多领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物学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隶属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学学科涵盖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12个二级学科。其中植物学(原为植物生理生化)学科是由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胡笃敬教授、著名生物化学家阮宇成教授、罗泽民教授等于上世纪50年代创办。1980年举办植物生理生化专业师资班,1981年和1986年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现依托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湖南省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湖南省普通高校基础课生物学示范实验室、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植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化学与生物转化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现有教授38人,副教授24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36人,有博士学位者53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达81.76%。学术队伍中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人、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在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论文,依据SCI数据库的汤森路透集团201411月公布的最新版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显示,我校植物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

二、学科专业方向

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12个学科专业,分别为:植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技术与工程、烟草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生物数学。各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植物学: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植物矿质营养与逆境生理,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细胞工程与资源植物学。

2、生理学:单胃动物营养生理,反刍动物营养生理。

3、水生生物学:水生动物资源种质评价,水生动物营养与生理,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

4、微生物学:微生物与植物分子互作,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资源与利用。

5、遗传学:植物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

6、发育生物学:高等植物生殖发育及分子机制,植物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种子发育与脂肪酸代谢,植物抗性的分子机制。

7、细胞生物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细胞分子遗传学,细胞发育生物学。

8、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转化与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9、生物物理学: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细胞与分子生物物理学,核技术生物学应用,生物传感与应用。

10、生物技术与工程:转基因与生物反应器工程,微生物、酶与发酵工程,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生物技术,生物转化、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

11、烟草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烟草生理生化与区域生态,烟草品质安全与仓贮技术,烟草原料生产与加工工程。

12、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处理,生物动力系统,生物统计,分形几何及其应用。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生物学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掌握所从事生物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所从事生物科学领域研究方向的历史与现状,熟悉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的科研文献和主要进展,具有获得开展研究所需的背景知识,以及从事生物科学相关工作的能力。

二、生物学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应系统掌握生物科学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严谨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并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理论探索或应用研究领域中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2学术道德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有团结协作精神。在研究工作中保证实验数据真实,立论依据充分,推论逻辑严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

科学论文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所做研究工作的真实反映,杜绝任何剽窃他人成果、捏造歪曲数据、有意提供误导性推论等学术不端行为。

三、生物学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有能力获得在生物学科某一专业领域开展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信息知识和外语等背景知识,同时有能力对已经产生的知识进行利用和扩充。

2科学研究能力

应该在某一专门的生物科学领域方面获得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为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设计和实施需要进行的实验,并对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批判性评价。具体包括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技术,如了解相关技术的原理、实验中使用的必要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试剂的选择使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对实验中的质量控制有良好的理解,如在实验方案中设置有效的对照与重复,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所获实验结果及其意义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适当的评价。

3实践能力

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良好合作的能力。此外,应参加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扩大自己在研究论文内容之外的广泛兴趣,锻炼社交能力和指导他人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4学术交流能力

应具备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在学期间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积极参加研究生班讨论会和学术交流报告会。

四、生物学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论文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有科学依据,符合本学科研究的领域和范畴。论文选题要联系理论与实际,在广泛阅读和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研究方案和路线,撰写可行性选题报告,并进行公开开题论证。

2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系统的学术文章,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应该立论依据充分,学术观点明确,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记录规范、数据真实,图表符合相关学科规范,推理严谨、符合逻辑,语言简明流畅。论文格式符合《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3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在某一生物学研究领域内有一定创新或对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有价值。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要求: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且署名单位必须是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SCIEICSCDCSSCI或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或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当代生态学即是从生态系统的高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其中生物方面包括人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环境方面则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环境。从发展态势讲,当代生态学学科性质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中重新定位;学科分支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不断产生;研究对象在时空尺度上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从结构与功能向过程与预测延伸;研究方法在技术与手段集成中持续创新。

湖南农业大学生态学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刁操铨等知名教授创建的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生理生态研究室。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校生态学目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洞庭湖区农村生态系统健康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生态学财政部特色专业实验室,系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现有在职在岗人员5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超过80%,年龄在30-50岁之间比例达90%。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5人,博导15人、硕导43人。近五年来,学科团队新增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86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科学成果奖励12项。在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3年和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学科专业排行榜中,我校生态学均位列4星级学科专业,即为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二、主要研究方向

湖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一级学科下设农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与管理5个研究方向(二级学科)。

1、农业生态学

将生态学理论与农艺和农业工程技术相结合,培养农学和生态学专业知识扎实,能够从事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农业生态技术研制和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等相关工作的农业生态学术型人才。

2、环境生态学

将生态学理论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技术相结合,培养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专业知识扎实,能够从事环境生态工程设计、环境生态技术研制和环境生态恢复与建设等相关工作的环境生态技术型人才。

3教育生态学

将生态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结合,培养具有教育学和生态学交叉学科知识基础,能够从事教育生态系统分析、教育生态环境设计和教育生态管理等相关工作的教育生态研究与应用的专业人才。

4景观生态学

将生态学理论与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态学素养和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能够从事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恢复与建设等相关工作的景观生态技术型人才。

5、生态经济与管理

将生态学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具备宽广的生态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深入系统的生态经济专业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科学解释生态经济现象和有效解决生态经济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生态学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具有现代生态学专业理论基础,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了解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具有生态学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基本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技术研发以及咨询与管理工作的能力:

1、掌握基础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教育生态学和宏观生态规划或管理等基本知识,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具有独立从事某一生态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管理、应用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整理、归纳、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3、熟悉国家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知识产权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4、了解生态学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以及生态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勤奋务实,实事求是,对某一生态学学科领域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系统掌握生态学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严谨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并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理论探索或应用研究领域中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2学术道德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诚信,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研究工作中保证调查、观测、实验等数据客观真实,立论依据充分,推论逻辑严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科学论文或学术会议上发布的结果应该是所做研究工作的真实反映,杜绝任何剽窃他人成果、捏造和歪曲数据资料、有意提供误导性推论等不当学术行为。同时,还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获得在该学科某一领域开展研究所需背景知识的能力。要求硕士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好的生态学专业基础、计算机水平及外语水平,积极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有能力对现有知识进行利用和扩充。应积极参加专题讲座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研讨,利用一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全面和系统地收集文献,获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掌握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及技术需求。积极参与本科生的教育过程(如作为助教、实习指导教师或实验课教师),扩大自己在研究论文内容之外的广泛兴趣、锻炼指导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和技术需求,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具备在某一专门的生态科学、生态工程技术、或生态规划和生态管理领域获得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为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设计和实施需要进行的调查或实验,并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具体包括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调查方法和实验技术,了解相关技术的原理,具备研究中使用必要仪器设备的能力;对调查、观测和实验方法中的质量控制有良好的理解,在研究方案中设置有效的对照与重复,对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处理;并对所获调查、观测和实验结果及其意义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适当的评价。

3实践能力

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强的实地调查、观测或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具有某研究方向的专门实验技能;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应该具备适应研究对象所处实际条件,并能与研究领域实践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初步能力,能在研究和科学试验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和信息展示能力,包括条理清楚地演讲、写作、符合逻辑的辩论等。为培养这一能力,研究生应在研究计划的准备阶段定期进行文献报告、研究进展汇报、参加文献讨论会和学术报告会,并进行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方向的学术交流,在学术会议上作口头发言或以墙报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在虚心聆听他人意见中适当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将研究结果撰写成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具有一定的用外语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的初步能力。

5、其他能力

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需要发展与同事平等相待,相互交流,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野外或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强的野外或社会工作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应体现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符合本学科研究的领域和范畴。论文选题要联系理论与实际,在广泛阅读和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研究方案和路线,撰写可行性选题报告,并进行公开开题论证。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系统的学术文章,由申请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应该立论依据充分,学术观点明确,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记录规范,数据真实,图标符合相关学科规范,推理严谨,符合逻辑,语言简明流畅。框架与格式按学校统一规范要求。论文必须符合学校要求的字数、行文规格、装帧样式与保密规定,文字编写格式参照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3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在某一生态学研究领域内有一定的创新或对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有一定价值,一级学科生态学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要求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1篇及以上学术论文。其中二级学科生态经济与管理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要求: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1篇需在SSCI期刊或SCI期刊或CSSCI期刊或EI期刊或CSCD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


园艺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园艺学学科是农学学科下设的一级学科,是将生命科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引入园艺学领域,研究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高效利用和种质创新的学科;研究园艺产品高效低耗栽培技术的学科;研究园艺学产业文化和经济问题的学科。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学科是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涵盖果树学、蔬菜学、茶学、药用植物资源工程、观赏园艺和园艺产品采后科学与技术6个二级学科。该学科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3年获园艺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二级学科茶学、果树学是湖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茶学专业2008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特色专业,茶学学科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优势特色学科,茶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园艺专业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

园艺学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师5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31% 69.1%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4.6%的教师是出国留学归国人员,园艺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省级人选2名,教育部2005 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名,省优秀中青年专家5名,省级学术带头人3名,省级骨干教师8名, 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1人。

园艺学学科拥有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国家中药材生产(湖南)技术中心、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湖南省西甜瓜工程技术中心、湖南省葡萄工程技术中心和园艺园林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拥有多个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为研究生开展试验研究、产业调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园艺植物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主要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分类与利用;种质资源的保存、优良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

2、园艺植物生理生态与栽培:园艺植物栽培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栽培生理生化基础理论与调控技术;园艺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研究、抗性研究和品质调控技术。

3、园艺植物功能成分研究与利用:园艺植物功能成分特性、提取、分离理论和技术;园艺植物功能性产品的开发。

4、园艺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影响园艺产品采后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后成分变化;贮藏保鲜技术及商品化处理技术,园艺产品的精深加工;园艺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技术环节。

5园艺产业文化与经济:中国园艺产业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珍稀资源的发掘、利用及其发展、演变与发展趋势,园艺作物所拥有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对社会人文发展的影响;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园艺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较全面地掌握园艺学的基础知识、专门知识和技能。基本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生产技术管理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应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植物生理生化、植物生态学、园艺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园艺作物品种改良与方法等,有侧重地掌握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实验(试验)研究技术和相关仪器的操作方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知识。

园艺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园艺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热爱园艺专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应该具备较为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国内外现代园艺科学发展动态,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2学术道德

园艺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应具有优良的个人品德、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严格遵循园艺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在科研活动中,不得捏造、篡改、拼凑试验数据或者抄袭他人研究成果。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园艺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通过研究动态分析、实践调查、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学科学术研究前沿问题,并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还应当具备通过文献、网络、实践等各种方式和渠道充分了解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和园艺产业需求的能力。通过训练,具备处理园艺学科知识和一定甄别能力,通过学位论文的写作训练,基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具备分析与提炼知识的基本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园艺学硕士获得者不仅应具备学习、分析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能力,从前人研究成果或生产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并能比较独立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针对问题获得有效思路,并在形成思路的基础上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和有效的学术论证解决问题。

园艺学硕士获得者还应当具备独立查阅文献、在导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观察、独立操作、独立分析结果和撰写学位论文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团队合作科研的精神,能够有效的分配和协调团队中个体的作用和力量,促进科学研究的高效率进行。

3实践能力

园艺学硕士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学术研究或园艺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本领。在学术研究方面能独立查询资料、调查思考、掌握相关仪器设备操作技能,独立撰写学位论文、回答同行质疑和从事学术交流。在园艺实践方面,善于将基本理论与园艺生产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应参与相关的生产及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工作,以了解社会、了解农业、了解生产实践对园艺专业的需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一定的实际作用。

4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获得者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善于表达学术思想、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学术成果的展示主要体现于适时在学术期刊、学术网站、学术研讨会、学术咨询等平台中发布自己的学术成果。学术交流是发现问题、获取资料、获得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熟练进行学术交流是园艺学科硕士生的基本能力之一。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园艺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园艺学科背景(如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等)。选题原则上要具体,涉及园艺学科的应用基础研究,如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生理生态、采后贮藏与保鲜等;生产技术,如苗木培育技术、制种技术、新型贮藏保鲜技术和栽培技术等。

2)学位论文选题要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园艺科学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要有对选题涉及的代表性学术专著和专论的评价及选题的学术意义。

2规范性要求

1)学位论文必须综合运用园艺学科和相邻学科(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等)的相关学术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学科中或产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在园艺学科或相关产业,如种质资源分类评价、制种方法、贮藏保鲜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提出新见解。

2)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要围绕选题,能够根据现代园艺学科及其他相邻学科的要求,选择可靠、有效、实用的研究方法。

3)学位论文需要遵守国家和授予权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一般应包括以下部分: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等),主要结论、讨论,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致谢和作者简历等。

3质量要求与科研成果要求

园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要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学位论文应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要对园艺学科和园艺产业某一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不能简单的重复。

2)学位论文试验设计科学合理,系统完整。试验数据翔实可靠,分析讨论合理,结论明确、客观恰当。

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求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SCIEICSCDCSSCI或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或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论文。

研究生必须遵守学术行为规范,严格对待论文署名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所发表的论文必须在投稿前经指导教师审查和签字同意。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专业方向

一、学科概况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学科,通过研究植物病害、植物害虫、农田杂草、农业害鼠等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与危害机理,提出预防与控制有害生物的策略和综合治理技术。植物保护学与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及草业科学等一级学科联系密切、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且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推动和促进了植物保护学的学科建设和快速发展。植物保护学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高素质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历史悠久,源自1950年成立的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经过60多年几代人的努力,已建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是我国植物保护高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李凤荪、肖刚柔、王庄、蔡声华、陈寊、陈常铭、宋慧英等许多知名科学家先后在植物保护学科进行教学和科研,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奠定了本学科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具有一定影响和蓬勃发展的基础。培养了以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周集中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植物保护学学科硕士点,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导师9人)、副教授1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70%,具有博士学位者29人,占80%以上,45岁以下教师占70%,留学归国人员11人。学术队伍中,有湖南中青年突出专家1人、湖南省二级教授6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1 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5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

植物保护学由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生物安全与检疫、生物信息学等二级学科组成。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植物病理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植物保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学科研究方向

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下设6个学科专业,分别为:植物保护、植物病理学、农药学、生物信息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生物安全与检疫。各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分子植物病理学;

2、微生态学与生防防治;

3、植物与微生物互作;

4、农业害虫猖獗机理及其综合治理;

5、昆虫生态及资源昆虫的保护利用;

6、昆虫分类与害虫生物防治;

8、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

8、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

9、农药分析与环境毒理;

10、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合成;

11、有害生物安全防控;

12、复杂数据分析新算法;

13、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14、外来生物入侵的机制与控制;

15、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管理;

16、模式识别与预测;

18、统计基因组学与遗传学。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植物保护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植物保护学科硕士生应能熟练掌握对所从事植物保护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对所从事植物保护学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有全面系统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从事植物保护相关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一定的创新性的成果。

1基础知识

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信息科学、农业推广学、企业经营管理等,作为支撑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

2专业知识

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作物栽培、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植物化学保护、杂草防除、植物检疫、生物信息学、病虫草鼠害诊断与综合治理等,作为支撑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基础。

3专业技能

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包括:常见农业有害生物种类识别和鉴定技术、常见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及预警技术、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植保装备研发及应用技术、植物检疫技术、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治理技术、农药残留检测与治理技术,以及植物保护新技术研发和推广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能够阅读本领域英文专业文献、跟踪国内外植物保护研究的新进展。

二、植物保护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获得本专业硕士学位者应该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具备较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相关领域专门的应用性知识;要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本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坚实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各种信息检索工具,追踪所研究的科学问题的进展,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2学术道德

在各项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具有学术自律意识,坚决杜绝任何捏造数据、歪曲研究结果或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

在学术活动中,坚持独立创新精神,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植物保护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要求硕士学位获得者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以及对多学科知识进行提炼重组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技术和方法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学科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学会如何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应充分利用本研究领域开设的专业课程,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通过撰写经典文献阅读报告等培养环节强化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从科学实验中或前人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学习期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应用型的研究课题,形成较为完整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实施;在科研活动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综合实验技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数据分析,撰写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拓展研究思路。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实验室或企业的科研活动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参与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多个单位或部门联合实施的科研任务。

4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学术交流是获得和传播最新前沿知识,了解最新理论及技术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技术效果;要善于通过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等平台展示研究结果。同时,还应该积极增强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促进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文献、撰写论文、对外交流和展示成果的基本能力。

5、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水平等。还应具有深入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寻找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服务,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本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在许多研究工作中,善于综合运用微生物学、植物学、化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资源。

四、植物保护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论文选题首先应明确界定本研究的学科领域和方向,其次必须有效依托文献综述研究成果,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并且能够在既定的研究条件下完成研究工作。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60篇以上。文献应该是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且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系统梳理本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未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科学准确评述,设计论文研究的总体框架与基本研究思路、可行性分析、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等,并对主要参考文献进行规范引用与列举。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开题报告经学科组论证同意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经过中期考核和中期报告等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学位论文。

2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论文质量必须遵守国家和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应为研究论文为主,论文一般应包括封面、扉页、知识产权声明、摘要、正文和附录等主要部分,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题目:应当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题名语意未尽,可加副标题。

2)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摘要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准确,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

3)文献综述:是对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研究成果的介绍。

4)正文部分: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的选题可有不同的写作方式:可以是对一个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的详细描述、实验结果的说明与讨论等;也可以由基于同一研究目的、多篇已发表系列论文组成。对试验数据或现象观察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自明性强。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5)结论: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应精炼、准确、完整。着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6)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期刊论文和图书资料等。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引用的顺序列于文末。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一般不应少于50篇,其中英文文献应占三分之一以上。

7)行文格式。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本学科硕士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论文写作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数据准确、图表规范、结论可信。如特需用英文或其它文字撰写,则论文题目、摘要等必须有中文译注。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该经过本学科3名及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审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进入答辩环节,答辩委员会由5名硕士生导师组成,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根据答辩意见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递交院学位委员会审阅并存档,以确保论文质量。

3成果创新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体现学科前沿研究方向的深入探索或能解决社会需求问题,在某一研究方向或领域上国内或国际领先。具有新的学术思路,探索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提出新命题、新方法,在理论或技术、方法上可行。

4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本学科中获得硕士学位,除了满足以上培养环节和学位论文要求外,要求在学位论文答辩前,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为第一、本人为第二,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及以上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以湖南农业大学名义或条件等资源完成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属于学校,发表文章时,湖南农业大学为唯一署名单位。联合培养的按照双方协议执行,但必须保证湖南农业大学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毕业离校前须将完整的学位论文研究原始记录交导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中土壤(地)、养分与肥料、水分和生物质以及气候等自然要素和生产力决定的资源和环境属性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影响及其运筹控制的科学。本学科以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的土壤、水、养分、肥料、大气等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资源,以及影响人类健康和自然变化的农业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地球科学、生物和生命科学、分析和监测科学为主要基础科学理论指导,以物质农业系统循环利用、物质大气-植物-水体物质迁移调控、物质的形态、组分及生态系统功能等理论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以实验室现代分析研究、实验室控制试验研究、田间试验研究、长期观测研究为基本途径,以农业化学试验统计、调查分析评价、土壤农化分析为核心技术,以遥感测绘与信息技术、土壤改良、肥料设计、养分管理和环境修复控制等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农村环境和农民生计和健康为主要服务对象,紧紧围绕耕地生产力培育和提高、农业环境控制和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农业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三大中心任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已经成为研究活跃发展和人才需求快速增长的农业科学基础一级学科,在我国农业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二级教授3人,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近5年来,学位点导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其他项目40余项,年到账经费达500万元以上。学科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植物营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及近10个试验基地(台站),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全自动定氮仪、光合-荧光测定系统、气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人才培养条件优良,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二、主要研究方向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设有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学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即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基础,下设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先后于1983年开始招收土壤学硕士生,1998年开始招收植物营养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开始招收土地资源学硕士研究生,2013年开始招收农业环境保护硕士研究生。

各二级学科硕士点均设有三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土壤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土壤质量演变及其持续利用、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调控、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植物营养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植物营养生态与资源开发利用、土壤肥力与作物施肥技术、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学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环境保护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农田氮磷面源污染防控、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农田增碳减排、污染土壤修复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土地资源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土地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土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环境过程与调控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具备本一级学科的一般知识,掌握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学四个研究方向中相应研究方向的核心知识,在一个或两个研究方向领域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关键知识,植物营养学原理及肥料与施肥关键知识,农业环境污染物及环境效应知识,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知识;工具性知识包括野外土壤类型鉴别与肥力质量知识,土壤调查技术、农业化学实验设计与统计知识,土壤和农业化学分析知识等;作物营养类型及作物养分需求的一般知识等,常用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等。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硕士学位申请人必须具备从事本学科工作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本学科研究主要面向中国农业实际和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勤奋务实,实事求是,对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具有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掌握本一级学科内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学等相应研究方向的主要核心知识,特别是具备土壤肥力、作物养分管理、土地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生物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主要专业知识,掌握所研究方向或问题所需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技能,并了解相关研究方向的相关知识产权的背景和现状,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分析思考能力,并能判断研究结果的真伪。申请人应避免对他人知识产权无意识的侵害。

2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直接影响学术风气、学术形象、学术环境、人才培养等。硕士生学术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抄袭剽窃、请他人代写文章、署名不实、粗制滥造论文、篡改甚至伪造研究数据等。作为农业资源和环境学科硕士学位申请人必须恪守学术规范,遵纪守法,做到: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保护知识产权,严谨治学,探求真理,维护科学诚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技术权益。

2)严格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认真执行学术刊物引文规范,严禁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现象。

3)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利与收益,严禁沽名钓誉、损人利已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现象。

4)坚持文责自负,对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学术著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5)发现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要劝阻和制止,对严重违反者要及时向有关单位举报,敢于同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能力,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研究方法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良好的信息查询能力,能够通过文献调研等方法,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掌握专业前沿研究成果,熟悉专业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应用前景、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突破方向。

本学科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包括:期刊文献;著作与学位论文;讲座;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研究报告;社会实践等。作为本学科硕士学位申请人,必须较熟悉本专业中外核心期刊,实时了解学科研究动态,能够通过期刊文献阅读,了解现有研究方法、过程和研究成果,为自身研究提供参考。除了期刊文献外,著作和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和社会实践也是重要获取知识的渠道。

讲座和学术交流是硕士研究生获取前沿知识和最新进展的重要途径。硕士学位申请人能够通过讲座或学术交流,掌握演讲人或交流对象核心内容,能够针对对方的研究成果提出个人见解与问题,促进个人研究工作开展。

2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主要是指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具备从现有客观事实中提出有价值研究问题的能力。作为农业资源和环境学科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应该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和合理利用,并学会鉴别科研成果,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促进个人研究。

此外,作为农业资源和环境学科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应该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扎实的实验基础知识和熟练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的能力;能够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的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能够依据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科研中遇到的问题。

3实践能力

具有在导师指导下独立从事科学试(实)验和观察分析的能力,包括某研究方向的专门分析实验能力,田间试验布置和实施能力,观察统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具有某研究方向的专门实验技能,例如农业资源与环境分析技能,土壤(土地)资源调查/采样和分析评价技能,土壤剖面观察记载技能,土地利用与“3S”信息技术、施肥与田间试验技能,农业环境监测技能等等;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应该具备适应农村和田间条件,并能与农业管理者、生产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初步能力,能在研究和科学试验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完成半年以上的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或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任务。

4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是申请本学科硕士学位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能力,作为本学科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和信息展示能力,能制作和采用演示文稿较为生动地介绍研究结果,能制作学术墙报;能与国内外学者进行电邮交流;聆听学术报告能进行思考,并能提问;能在虚心聆听他人意见中适当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将研究结果撰写成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公开发表。

具有一定用外语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的初步能力。

5、其他能力

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具有良好组织协调和野外适应能力,有较强的野外工作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

四、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是硕士阶段学习工作的总结性成果。硕士学位论文属于培养硕士生研究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反映了硕士阶段研究工作与水平。硕士学位论文需要符合严格的规范性和质量要求。

1选题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在选题必须符合所在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相关研究方向或与之相近研究方向的内容要求。

2规范性要求

符合国家或学位授予权单位学位论文的规范。其中论文的格式为引言,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和分析,讨论和结论等诸部分;其中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可按实际内容和工作量/篇幅进一步拆分章节;论文必须附有图表,全文参考文献,按本学科中文核心期刊的格式排列;还必须附有简要的英文摘要。论文中单位、数字、公式、物种名等要求需符合本以及学科权威期刊的格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部分应有一年以上的专门研究(或实验室工作)量,并取得一定成果。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质量要求

按学科规范撰写学术论文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论文应具有明显的学术意义或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价值。论文作者应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点,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具体情况依据本校学科情况制定的由校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方案。其他要求:(1)文笔通畅,符合汉语习惯;(2)层次清楚,结构合理;(3)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30000字以上,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要求15000字以上;(4)字体、单位等全文统一、规范。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本学科要求,修完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学分,完成各项培养环节,即课程学习、选题与论证、中期考核、发表论文(在SCIEICSCDCSSCI或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或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成绩合格,德、体达到毕业要求,并完成学位论文,达到学校论文盲审或送检要求,并经送审专家评审合格后,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水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水产(Fishery)学科隶属农学门类,是基于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理论与技术基础,是研究渔业资源种质评价、遗传改良、增养殖利用、饲料营养、疾病防控和水域环境保护等的应用学科。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学科源于1985年的淡水渔业本科专业,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先后获批水产养殖、渔业资源和水产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招生水生生物学(理学)硕士、博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湖南省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 5 人、博士 11 人,拥有湖南省特色水产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2个。近5年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30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省部级以上奖项4项,制定国家标准 1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14 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200余篇。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有:水产养殖、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医学、渔业资源与环境。

水产养殖方向主要研究范畴:养殖模式优化、养殖容量、养殖管理及养殖技术工程革新、养殖生态、养殖水域的环境修复与调控、渔业经济等相关理论和技术。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方向主要研究范畴:水产生物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与遗传规律,并应用育种学手段实现水产生物经济性能的遗传改良,不断提高经济利用水产生物的生长、抗逆和肉质性能等生产经济性状。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主要研究范畴: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机理与饲料配制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水产动物营养生理、营养需求与代谢、营养与品质、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环境、分子营养学、饲料加工工艺等。

水产动物医学方向主要研究范畴:我国水产经济动物主要传染性疾病的病因、致病机理、药物筛选、免疫防治与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水环境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养殖动物健康因子和病害生物的影响;用免疫接种方法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前沿生物防控技术和理论。

渔业资源与环境方向主要研究范畴: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特性及其变动规律,注重鱼类资源和水产动物群体的生物学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经济性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在自然水域中增殖放流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基本建成学科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学科体系。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掌握水产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形成较宽的知识结构,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外语应用能力较强,能胜任水产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及经营管理工作。主要学位课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现代渔业技术、水产综合技能课、水产研究进展,水域生态学。主要专业选修课有:水产养殖技术专题、水产遗传育种专题、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题、水产动物医学专题、渔业资源与环境专题、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等。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对水产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以水产学科的发展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动力,掌握所属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于文献阅读,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学科的内涵和重点任务,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具备从事水产养殖实际工作的能力。

2学术道德

崇尚科学精神,严格遵守国家《著作权法》、《专利法》和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尊重知识产权;杜绝一切学术不端的行为,不得未经导师许可擅自运用、发表或传播课题组技术专利、保密数据等未公开的研究成果。 对于不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者,按照教育部第 34 号令《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处理。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知识获取能力

培养对科研的兴趣和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具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具备从课堂、教材和书籍、网络、实验室、水产养殖场所等各种途经获取相关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具备把握所属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和生产实践需求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熟练掌握所属学科和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验技术,具备扎实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培养和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开展科学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论文的能力。

3教学实践能力

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可胜任指导本科实验教学;具备熟练的实验室常规技术和水产动物试验的操作能力;具备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医学、渔业资源与环境的教学实践能力,具备解决水产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和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5、其他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本学科的发展需求或实际应用,反映水产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且符合硕士生所属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

2规范性要求

1)论文内容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能体现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引言部分应在概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并阐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论文须以本学科的相关学术理论为依据,研究过程中应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实验技术、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须详细描述操作程序。

4)论文的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涉及的研究对象要有系统科学的名称,对所采用的实验材料须进行必要的说明。

5)除水产学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6)论文中的试验数据须真实可靠,且对数据的处理须符合统计学规范。

7)论文应配有必要的图表,并附有规范的中英文图表标题及标注,图表中的内容应简要说明。

8)论文应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综合分析和讨论,并有专门的一章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即结论与创新点。应避免仅将研究结果简单罗列。

9)论文的撰写要段落层次清晰,引证全面,不得断章取义和歪曲引用。各部分(章)内容要有关联,并具有良好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10)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行业设计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标注规范等,具体撰写格式应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要求。

3质量要求与科研成果要求

1)论文的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可靠,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应体现硕士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研究方法的准确掌握。

2)论文应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方面的内容。

3)学位论文的工作量应不少于1年,并且与水产学科相关。字数不少于2万字。

4)只叙述问题或情况,缺乏科学实验依据的论文将视为不合格。

5)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并实事求是地反映作者所完成的工作。导师应加强从选题到论文撰写、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五、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或成果具体要求

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不包括增刊论文,会议论文,在线论文和扩展论文)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实验性研究论文。


兽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兽医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等的学科。它涉及社会公共卫生、动物医疗保健及动物产品安全等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动物生产安全、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传播及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兽医学科含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中兽药学四个二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理论和技术向兽医学不断渗透,大大地丰富了兽医学这一传统学科的内涵,显著提升了学科创新能力。

湖南农业大学兽医学科创建于1958年并招收培养兽医专业本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先后建立了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批准设立临床兽医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兽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建设中,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学科于2001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专业,临床兽医学二级学科和兽医学一级学科相继列为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拥有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湖南省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兽用中药资源与中兽药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建设了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学科集聚了学术人才,建立了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力量的学术队伍。目前,学科共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7名,副高级职称人员1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27人,硕士学位的12人。正高级职称人员中,3039岁的2人,4049岁的11人,50岁以上的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中3049岁的13人,是一支能进行较高水平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学术团队。

半个世纪以来,学科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研究创新为主线,服务三农为方向的指导思想,紧密围绕严重危害湖南及我国南方畜牧生产的重要疾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在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科领域形成特色方向研究。学科通过研究方向的交叉和内在联系,形成了网络互联、产学研结合的研究格局,共享学科平台、研发平台和产业平台,有力的提高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拓展了传统学科的创新空间。近10年来,学科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方向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二、主要研究方向

基础兽医学方向:是由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以及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等学科内容所组成,研究与兽医学相关的生物学,包括动物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药物作用机理等。

预防兽医学方向:是由动物传染病诊断与防治技术、动物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兽医细菌学和兽医寄生虫学等组成,研究动物疫病的病因、流行规律、致病机理以及诊断与防控技术等。

临床兽医学方向:是由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学科内容组成,利用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技术与方法研究动物疾病的成因、发生与发展规律、临床特征、病理发生机制、诊断和防治技术等。

中兽药学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兽用中药资源与化学、功能性植物提取物与中兽药创制、中兽药药理药效研究和天然产物药代动力学及兽药残留。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兽医学科的主要基础知识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组织与胚胎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临床诊断学、中兽医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动物食品卫生学等。掌握与所属二级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常规实验室技术、科学研究手段以及动物疾病诊断与检测技术,具备参与从事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兽医公共卫生管理、兽医临床诊疗,以及兽用药物、兽用生物制品和中兽药的研发能力。

基础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与动物生理生化、动物解剖学、家畜组织与胚胎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兽医病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所属学科和研究方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常规实验室技术、科学研究手段。

预防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主要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以及实验动物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所属学科和研究方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动物疫病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防控策略、常规实验室技术、科学研究手段以及动物疫病诊断与检测技术。

临床兽医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应掌握兽医临床诊断学、中兽医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动物保健以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所属学科和研究方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动物疾病研究方法和技术、临床与实验室诊断与治疗技术、规模化养殖场的疫病防控和非传染性群发病防治以及群体保健、或宠物临床治疗治疗与护理技术等基本临床技能。

中兽药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中兽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兽医学、兽医药理学、药效学、兽医临床、生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残留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所属学科和研究方向的进展与动态,能系统掌握中兽医药理论体系及现代制药学知识、中兽药生产与质量检测、饲用抗生素添加剂替代产品开发和动物临床用药技术。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对兽医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以兽医学科的发展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动力,掌握所属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于文献阅读,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学科的内涵和重点任务,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遵守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原则,知晓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要求;具备从事兽医实际工作的能力。

2学术道德

崇尚科学精神,严格遵守国家《著作权法》、《专利法》和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尊重知识产权;杜绝一切学术不端的行为,不得未经导师许可擅自运用、发表或传播课题组技术专利、保密数据等未公开的研究成果。 对于不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者,按照教育部第 34 号令《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处理。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培养对科研的兴趣和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具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具备从课堂、教材和书籍、网络、实验室、兽医实践场所等各种途经获取相关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具备把握所属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和生产实践需求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熟练掌握所属学科和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验技术,具备扎实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培养和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开展科学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论文的能力。

3实践能力

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可胜任指导本科实验教学;具备熟练的实验室常规技术和动物试验的操作能力;具备从事动物疾病临床诊疗、动物疫病防控,解决兽医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和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5、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水平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全面训练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兽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技能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1选题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60篇以上。其中国外文献不少于20篇,近五年的文献不少于50%。文献综述部分,要对选题领域内已有学术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评价,并由此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开题报告要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与结论阐述明了、言简意赅。文献引用要注重准确性和典型性,要求信息准确完整,不能断章取义;文献引用要注意引用原始文献,避免转引。

2规范性要求

开题报告经学科组论证委员会同意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经过多个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或引言)、试验材料与方法(或调查调研方案)、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等。结果与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试验数据或现象观察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自明性强。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行文格式。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3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论文撰写必须在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要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所撰写论文应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体现一定的学术价值或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或在技术上有标准依据。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论文格式应该符合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在满足科学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基础上,还应符合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

4)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年,并且与兽医学科相关。字数不少于3万字。完成后应该经过本学科3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审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学科审阅。学科审阅合格后的硕士学位论文,再组织5名以上硕士生导师,对论文进行答辩。之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递交院学位委员会审阅并存档,以确保论文质量。

4科研成果要求

本学科中获得硕士学位,除了满足以上培养环节和学位论文要求外,要求在学位论文答辩前,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1篇与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农业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物系统,包括农业生物、环境因素及有关物料生长过程中与工程手段在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研究重点是综合运用工程、生物、信息和管理科学的原理与技术,探索环境、装备和设施与农业生物的互作规律,研究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工程理论、技术、装备和设施,提供与农业生物系统相关的工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服务,农业工程学科是一门独具特色并亟待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交叉性学科。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农业工程学科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保护生态环境,高效利用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与农村发展对农业工程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依赖性越来越强。目前学科也越来越强调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环境、水利等工程类技术与生物、作物、畜牧、园艺、土壤、食品等生物与涉农学科的融合。

我校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包括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信息工程。其中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基本知识体系是以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机械与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机械与装备设计制造及运用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其核心课程包括工程数学、高等农业机械学、现代设计方法、工程力学、高等机构学、农业物料与加工原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农业水土工程的基本知识体系是应用土壤、灌溉、信息、生物等科学技术研究农业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与保护的理论技术体系,核心课程包括工程数学、灌溉排水原理与新技术、高等流体力学、高等土壤物理学、高等工程结构、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基本知识体系是应用机械、信息、生物、自动化等科学技术研究农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农业装备自动化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其核心课程包括工程数学、现代控制工程、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传感技术及单片机、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现代设计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农业信息工程基本知识体系是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农业-环境-技术-经济及其全过程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及信息化表达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其核心课程包括工程数学、农业信息学、农业应用系统开发、高级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宇专家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农业工程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学术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农业工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能够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来解决农业生物系统工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实践技能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管理沟通能力强,能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服务的高素质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于2006年获批授权,其中农业机械化工程于199111月获得授权,此后于2006年获批为十一五校级A类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农业工程一级学科成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学科目前有国家“2011计划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机械平台和湖南省“2011计划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机械平台,有湖南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现代食品工程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科研平台,建设了现代农装株洲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郴州农夫机电有限公司、宁乡桑莱特农业机械有限公司4个校外研究基地,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模式。同时与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美国农业部研究所、澳大利亚库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茨城大学、三重大学、波兰弗洛茨瓦夫环境与生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开展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下设农业机械化工程(082801)、农业水土工程(082802)、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082804)、农业信息工程(0828Z1)等四个二级学位点。

1农业机械化工程

本方向以农业装备系统替代人和畜力生产系统的应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土地产出率,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环境友好型为研究目的,应用机械、电子、传感信息、自动化、生物等技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机械化装备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机械化与自动化生产技术装备研发及农业机械化生产规划与管理研究,具有应用领域独特,学科交叉融合强的特色。包括机械创新设计及理论、农业机械化管理战略2个研究方向。

2农业水土工程

本方向主要针对我国南方山丘区水土流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围绕农作物水肥利用率低下和农业水土环境恶化的现状,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减缓旱涝灾害、解决农业水土环境问题为目标,立足湖南,面向南方山丘、平湖区域,以水植物有机结合,以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为特色,形成了以节水灌溉理论与水资源开发技术、农业水土环境治理理论与技术、灌排设备及设施设计及农业土木与水利工程结构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3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本学科综合应用机械、信息、生物、自动化等科学技术,以南方农业特别是湖南丘陵区地理条件下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和湖南特色农产品加工及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非电信号传感与变换技术、信息处理、化学分析、图像分析、光谱分析、计算机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农田信息采集和智能仪器研究;对传统的农业装备进行自动化改造和为新型农业装备增加现代控制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装备作业质量;构建基于网络技术、3S技术和农田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的精准生产过程诊断、智能决策平台和设施农业精准生产环境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工程控制技术平台,建立高度机械化规模生产条件下的精准生产技术体系,包括支持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等关键环节的软件和硬件技术平台,实现设施农业生产过程关键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本学科包括农业生产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农业信息智能决策平台技术及精确农业、机电一体化技术3个研究方向。

4农业信息工程

本方向研究是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农业-环境-技术-经济及其全过程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传播与利用,以及信息化表达、设计、控制与管理,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问题,旨在大幅度提高农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有效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经营效益,实现农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与产业化。包括农业信息获取与智能处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图形图像处理、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4个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农业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夯实基础,学习和掌握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手段和相关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外语水平,掌握文献检索和文献分析方法,根据农业工程各研究方向所需核心知识,构建相应的基本知识体系。同时能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主要包括高等工程数学、高等工程力学、试验设计与优化、高等农业机械学、农业物料与加工原理、现代设计方法灌溉排水原理与新技术、高等土壤物理学、高等流体力学及灌排设备、水资源系统分析现代控制工程、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传感技术及单片机系统开发设计、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技术、农业信息学、农业应用系统开发、数字图像处理、高级软件工程等。具有独立承担试验测试及基本操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基本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经过系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农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应掌握农业工程学科某一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通过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锻炼,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技术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

在熟悉文献的基础上,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研究工作中,善于与相关人员合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

2学术道德

硕士研究生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学术报告,都应是本人对农业工程学科领域某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的真实反映。在实验和理论探索过程中实事求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引用他人文献需符合注释、引用的要求,严禁抄袭、剽窃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摒弃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农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在系统学习农业工程学科相关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针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学术交流获取所需信息;能从各类资料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运用,为论文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支撑。

农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还应具有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善于发现学科交叉中的新的发展方向和亮点,避免盲目选题。应在工程基础理论、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数值计算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科学研究、逻辑推理等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位论文水平。

2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可以独立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掌握相应的试验研究方法和手段。

1)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根据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结合文献资料阅读,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2)独立科研探索能力。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应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和验证,正确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到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3)评价和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能力。在大量阅读和综合利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和研究结果、存在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有一定的认识,能客观评价其研究成果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通过借鉴和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4)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能结合研究工作的需要,对相关的工程技术或设备问题进行分析和研制开发,将设计和制造的农业机械或农业电子设备在实际生产中进行验证,分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和有待改进的内容,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农业工程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论文写作能力。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是基本训练和要求,研究生必须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1篇及以上论文。研究生应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且署名单位必须是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研究生必须遵守学术行为规范,严格对待论文署名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所发表的论文必须在投稿前经指导教师审查和签字同意。

3实践能力

农业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既有理论性,又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因此,除了系统深入地学习农业工程基本理论之外,研究生应参与一定的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科研实践可通过参与指导教师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等方式完成,研究生在读期间需参与指导教师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撰写和科研项目的实施。由指导教师检查审核后,在研究生班讨论课交流,相关材料由学院留存备查。社会实践一般是指带着课题进行某一方面的调查研究,并撰写一篇及以上调查报告;管理实践一般是指担任某些岗位的管理工作,并完成一篇及以上工作心得体会;教学实践可采取协助指导教师参与本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学、实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等方式进行,合计学时不得少于8学时,并经所在单位教务部门或师资管理部门证明。具体规定和要求按照《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育实施办法》执行。

4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是发现问题、学习研究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获取学术支持的重要途径,是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学术报告会,设计墙报,撰写学术论文,与相关人员讨论研究问题,以及论文的口头报告和答辩等,通过学术交流,拓展视野。通过这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能够运用不同的方式简洁清晰地表达所研究的问题、阐述研究思路和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等。

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及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10次及以上,其中研究生本人作学术专题报告至少一次,听取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至少2次。

5、其他能力

1)人文素养与哲学思维能力。及时了解时政,学习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管理科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增进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哲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

2)计算机知识和能力:能熟练应用相关软件,并对研究内容相关的问题建立模型和进行计算。

3)交际交流能力:农业工程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人打交道。因此,必须广泛地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掌握与科研人员、高校教师、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各方面人员的交往能力。

4)外语能力:硕士研究生须较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能较熟练地利用外国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应体现本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农业生产的技术发展要求和需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要求具有一定创新和应用价值。

硕士研究生应在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在投入研究工作之前组织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在投入研究工作之后结合具体情况和问题,允许调整和改变研究内容,但必须在新的选题之后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

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必读书目,并撰写至少10篇读书报告。在论文开题之前,针对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应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国外文献应不少于20篇。综述部分不少于3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60篇。

综述部分须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详尽的分析、阐述和总结,并就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与国内外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内容、方法、设计思想等进行对比分析,阐述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和意义,要求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或是技术和理论上的创新研究。综述应至少包括如下几部分:1)研究问题的提出;2)研究问题的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3)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4)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或瓶颈;5)本研究的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2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位论文编写规则》格式要求,并符合如下要求:

1)选题应具有创新性,研究内容须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和背景,对涉及的理论分析过程进行详细阐述和推导,对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行翔实描述,对实验发现进行解释、分析、比较,并进行详细的讨论,对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

2)所有研究和分析应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必须详细描述操作程序,所用仪器须标明厂家、品牌和生产地;

3)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

4)应采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或显著性检验,所有结论须有统计显著性结果支撑;文中的计算公式须用公式编辑器编排,并有顺序号;

5)除了农业工程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

6)硕士学位论文应有专门章节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避免对研究结果的简单罗列,应进行适当提炼,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导向或信息。

7)在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中,由其他人完成的工作必须明确说明,并且给予恰当的致谢。

3质量要求与科研成果要求

1)农业工程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应能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农业工程某一领域相关方面的理论探索、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问题。论文研究应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或者具有创造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潜力。

2)学位论文要求结构和条理清晰、规范,文字流畅,表达准确,数据可靠,图标标注规范。学位论文必须符合学校要求的字数、行文规格、装帧样式与保密规定,文字编写格式参照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学校相关文件执行。全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得少于1年。

3)论文中应对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有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介绍在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果,要求论文内容翔实,有一定的工作量和现实意义。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和理论研究方法先进。

4)社会评价较好,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5)科研成果要求。研究生在学习年限允许范围内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在读期间须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必须不低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至少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非综述性研究论文。符合以上条件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规律的一门学科。公共管理学科主要以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公共组织的权力、结构、过程、功能、行为、规则及公共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公共组织、公共价值、宪法与行政法、公共伦理、公共经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是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内容。公共管理学既研究抽象理论,也研究具体问题,并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

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掌握相关研究方法,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公共管理学以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为学科基础支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核心课程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伦理学、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定理与定性等。同时,公共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行政管理

本学位点在公共危机管理和公共品供给理论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为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行政哲学与伦理、行政法治、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公共财政与税收、行政组织与人事制度、城乡公共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电子政务、中外行政管理、比较研究等。

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本学位点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为公共卫生经济、卫生政策、卫生信息、卫生管理、药事管理、健康保险、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法学与卫生监督等。

3教育经济与管理

本学位点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政策与法规比较、欧盟国家教育制度、国际教育制度比较等。

4社会保障

本学位点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建设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研究领域为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养老和失业保险理论及政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政策、福利与慈善事业、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弱势群体保护、农村社会保障等。

5、宪法与行政法

本学位点主要研究公法体系及理论、行政法基础理论与行政法制建设、公共组织管理法、公共事务管理法等。

6、农业科技管理与公共政策

农业科技管理与公共政策硕士学位点设农村发展理论与方法、科技进步与三农发展、科技发展与农村公共管理、科技服务与农村发展、农业科技政策理论、农业科技社会传播和农村科技人才管理等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对硕士生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的能力。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公共管理硕士生学习的时间一般为2—3年,特殊情况可以提前毕业或者延长学习时间。硕士生核心课程应涵盖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组织行为学(或组织理论、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等中级阶段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培养单位还应提供一些具有职业特点的课程,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实践工作的需求。

通过课程学习和其他研究训练,学生应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常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能够使用各种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程序等;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具有从事本学科理论或实践工作的专业精神、才智、涵养和创新意识;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将它迁移到其他工作领域;注重对研究规范和方法的掌握;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身体力行。

2学术道德

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权益。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严守学术诚信,所有引用和参考都应该注明出处,出于任何目的都不能随意篡改研究数据。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指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本学科特别要求对公共政策相关知识的系统关注、以及对国际研究前沿问题的了解。为了获得这种能力,需要学生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中西文文献的检索和查询技巧,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通过研读文献和实践渠道,增进对公共管理活动规律、公共管理重点、热点、难点活动的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

2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是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的能力,本学科强调学生在农村社会从事有关调查和沟通的能力和对社会政策的分析能力。为了获得这种能力,需要学生能基于管理实践和理论思考提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对特定问题进行理论和逻辑分析,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硕士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为了获得这种能力,硕士生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善于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能够用理论指导实际行动,独立完成研究过程的各个必要环节,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方式解决问题。

4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是指表达自己学术见解和观点的能力。为了获得这种能力,硕士生应能利用各种媒介、通信技术和信息手段,搜集信息,并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处理,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以清楚明白的方式表达和传递出去,善于倾听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实现有效的交流。

5、其他能力

硕士生要注重个性与全面发展,在学习与创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论文选题应符合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公共管理理论是实践发展的需要,突出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特征。

2规范性要求

论述和推理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通顺而准确写作格式规范引用材料的出处完整而准确。具体来说,主要包括:(1论文格式规范,引用数据和引文标注出处;(2核心学术概念界定明确,结构合理,表达准确;(3对数据的处理方法使用得当;(4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应予以说明。

3质量要求与科研成果要求

论文能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对于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抽象,提出自己分析问题的研究设计。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对问题进行细致研究,论证过程要合理,逻辑推理要严密,研究结论要经得起推敲。论文应体现出写作者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毕业论文字数不少于4万字。要求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署名第一,学生署名第二,在中文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公共管理领域相关论文1篇。


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林部门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宏观管理政策和微观管理决策,包括农林部门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以及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变迁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管理决策问题。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是农林经济活动的根本特点,由此决定了农林生产类型、方式和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影响。在现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林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呈下降态势,农林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福利受到严峻挑战,并且引发一系列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不同于一般的部门经济管理,也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经济管理原理,它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交叉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该学科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涉及农学、林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湖南农业大学于1996年获得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取得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是湖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是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于2007年获批为湖南省重点专业,2008年获批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09农林经济管理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获批为学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基础实验室和特色实验室,依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和学科的湖南省三农问题研究基地为湖南省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发展研究所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本学科点在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等二级学科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自主设置了金融服务与管理、产业经济与组织等二级学科点。

本学科已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学风严谨的学科团队。学位点总人数(人事关系在本校)为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人,教授20人,副教授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5名,省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人选2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从年龄结构上看,学科68.39%的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是一支年轻的学术团队,发展后劲强。近五年新增科研项目120余项,新增科研经费800万元左右,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3项。有3篇博士学位论文和4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省优秀学位论文。

二、主要研究方向

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了4个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管理:以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重点研究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发展、农业市场与贸易等内容。

2、林业经济管理:研究林业领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环节的经济管理问题;探讨如何合理组织林业生产及资源配置等问题。关注与林业生产经营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致力于为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提供智力参考和人才支撑。

3、产业经济与组织:以产业经济及其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索产业经济及组织的特点、发展演化规律,以及组织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及其绩效影响与相关公共政策;同时也研究不同产业经济组织间的结构关系、技术关系及其协同关系与组织管理政策。

4、金融服务与管理: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及其结构体系,探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金融服务以及金融机构的运行与管理、业务创新与风险等;研究适应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点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成长路径及体系建设的策略。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获得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具备必要的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方法与相关经济管理理论对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政策研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际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掌握已有社会科学共性知识以及本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基础上,根据所属学科和培养方向要求,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有所侧重,具体如下:

1、农业经济管理:(1)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经营制度与农业政策、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与政策、农业保护的理论与政策、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构建与运行等。(2)农村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综合改革理论与实践,农村区域与县域经济等。(3)农业市场与贸易。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管理与运营,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规划与设计,农产品期货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相关政策及实证研究等。

2、林业经济管理:(1)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林业体制改革、林业发展战略、林业的多种经营形式、林业产业政策、营造林的市场化与资本化运营、中外林业管理比较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理论和应用问题。(2)林业生态经济。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运用森林生态经济学以及森林生态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森林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3)林业产业与技术经济。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林业产业经济组织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对林业经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分析;评价林业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评估林业投资项目的绩效等。

3、产业经济与组织:(1)涉农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涉农产业经济结构、涉农产业经济关联、涉农产业经济布局、涉农产业经济组织等一般理论与政策原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涉农产业经济与组织前沿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运用相关理论指导涉农产业的发展,探寻涉农产业与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2)涉农产业经济结构与技术。主要研究涉农产业经济组织结构及其演进的一般规律和实现涉农产业经济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技术途径与方法,技术进步对涉农产业经济结构与组织的影响及其机理等。(3)涉农产业经济组织与管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涉农产业经济组织理论与趋势,涉农产业经济组织理论的微观基础,涉农产业经济组织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中外涉农产业经济组织的政策比较,涉农产业经济组织的演化问题,涉农产业经济组织的国际差异等。

4、金融服务与管理:(1)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农村金融结构理论、普惠金融理论,中国金融改革的各项政策及其效果等。(2)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与业务创新。主要包括农村经济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金融机构体系的构建与公司治理结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3)农村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以农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理论及其规律和方法为基础,研究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以及农业保险机构和社会保障机构体系建设问题、机构运营管理问题等。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能积极为农业生产和三农建设服务。应该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动态,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在研究过程中,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善于与相关人员合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踏实工作的能力。

2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是一门综合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集成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相关研究和发展的国内外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政策需求,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研究和分析具体问题,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从生产实践中或前人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开展应用性研究的能力。学习期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研究课题,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案,并能独立实施;在科研活动中,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数据分析,撰写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拓展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包括实地调查、政策调研、政策分析、经营管理等,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同时,获本学科硕士学位者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组织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示范推广工作。

4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学术交流是获得和传播最新前沿知识,了解最新理论及技术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应能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介,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同时,还应该积极增强与政府、企业和农户进行交流的能力,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5、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及向大众宣传普及的能力;也要具有能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能力。此外,还应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水平等。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先关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进行全面训练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当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技能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和实际经济运行管理中的具体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空、过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来自农业、农村、农民现实生产经营和实际生活中或梳理、比较相关文献时发现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实际问题,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具有创新价值、可以通过实证方法检验的科学问题。

论文选题确定以后,必须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与本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文献阅读的数量至少应该在60篇以上,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阅读的文献应该反映论文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近5年内的重要文献要达到50%以上,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时期的经典文献开始。文献查阅以后,开始撰写文献综述,主要简述国内外研究动态,其篇幅应控制在 5000字左右。

完成文献综述和主要课程学习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框架、研究方法、本选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该成果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要从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进展、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评述,提出所选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3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2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 (或引言)、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等。结果与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论文篇幅应在 4万字以上。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数据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行文格式

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 年,完成后应该经过本学科3 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论文评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评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答辩申请。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对答辩后的论文修改完善,以确保论文质量。最后将论文递交院学位委员会审阅并存档。

3成果创新性要求

论文创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新观点,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提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新模式或新途径;归纳总结出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规律和新定理;用新方法解决农村社会经济问题;修正和完善前人的研究成果等。

4外语与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学术交流。

硕士研究生必须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且署名单位必须是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要求: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至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


草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草学(草业科学的简称)是研究草与草地属性、功能及其合理利用的学科,即研究草和草地的生态功能和生产特性、发展规律、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我校草学学科发展起步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在畜牧学、园艺学学科下开始了牧草生产、草坪、草地生态等领域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草学学科于2000年获批草业科学本科专业招生资格,2001年开始招生,同年成立草业科学系;2003年获得草业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成立草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在作物学下自设草业工程学博士点,2005年招生博士研究生;2011年获国批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2年被批准设立草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学术型硕士点主要研究草坪(包括运动场草坪和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与养护,草坪草及牧草抗逆生理机制,南方草地退化及修复机制,草地农业循环利用模式;牧草与饲料作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高产优质栽培,草产品加工与利用;南方草地资源收集及优质种质资源利用,草地植物新基因克隆、功能鉴定及遗传改良等。

本学位点以草业科学系、草业科学研究所为中心,依托苎麻研究所、旱地作物研究所和农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团队成员共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讲师2人,团队中75%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5%30-45岁的中青年教师,30%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学、科研和产业开发基地100hm2,校内外教学基地5个,其中青竹湖高尔夫球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国际联合培养,本、硕、博不同层次在校学生及青年教师派往美国、波兰及日本等国进行联合培养或短期进修,师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多年来草学学科在人才培养、基础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的贡献,确立了我校草学学科在我国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南方草业科技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紧密结合我国南方草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以下3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

1、草地生态工程:主要研究草坪(包括运动场草坪和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与养护,草坪草及牧草抗逆生理机制,南方草地退化及修复机制,草地农业循环利用模式等。

2、饲草学:主要研究牧草与饲料作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高产优质栽培,草产品加工与利用等。

3、草地资源培育与利用:主要研究南方草地资源收集及优质种质资源利用,草地植物新基因克隆、功能鉴定及遗传改良等。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学科硕士生应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夯实基础,学习和掌握试验设计方法、数据处理手段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外语水平,学会文献检索和分析方法,并根据草学各研究方向所需核心知识,构建相应的基本知识体系。

本学科硕士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包括:

1基础知识

遗传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2专业知识

草地生态工程、草地资源与管理、草坪与园林工程、草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草食动物营养学、高尔夫概论、饲草生产与利用。

3工具性知识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种子生产及质量检测技术、饲草青贮和干草调制技术、草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草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技术、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草坪与园林工程建植与管理技术。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较好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关注各类草学现象,对自己研究的领域具有浓厚的理论研究兴趣,具有一定的学术潜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能够将草学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扎实的开展野外工作和室内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工作能力、较好的学术潜力和创新意识。

2学术道德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性、充分了解并恪守相关学术规范,成为具有道德行为能力的学术新生力量,遵纪守法。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成果发表实事求是,不夸大学术价值、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技术和方法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学科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并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在试验及田间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持续学习先进技术与新知识,以提升草业生产技术与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从前人研究成果或生产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针对科学问题,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以及完成研究过程的能力,并在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推理,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和逻辑严谨的归纳总结论证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包括能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独立撰写学位论文、独立从事学术咨询等方面。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实验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实验室、试验田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示范推广工作。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技术效果;要善于通过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技术示范现场等平台展示研究结果。同时,还应该积极增强与政府、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促进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5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针对学科前沿和生产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知识优势等来确定。选题论证的基本方式是充分且全面的文献综述,并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咨询与调研。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客观评价,通过信息挖掘和综合分析,凝练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拟定论文题目,确定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形成技术路线,设计实验方案。文献综述要体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并能准确地反映学位论文的主题内容。

为了确保论文综述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在确定论文选题前必须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学科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思路。经与导师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篇,其中国外文献不少于20篇,近五年的文献不少于40%。文献综述部分,要对选题领域内已有学术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评价,并由此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要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与结论阐述明了、言简意赅。文献引用要注重准确性和典型性,要求信息准确完整,不能断章取义;文献引用要注意引用原始文献,避免转引。

论文选题确定以后,硕士研究生开始撰写论文综述,其篇幅应控制在8000字左右,有适量的图表。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简述本选题相关研究的预期成果,该成果对草学领域的学术意义以及草业科学生产的技术需求;其次是国内外研究进展,要从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进展、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次是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介绍论文选题的预期目标,提出关键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等;如有必要,在最后还应该对本论文选题可能出现风险进行预评估,并提出风险规避的方案。

完成论文综述和主要课程学习后,在导师指导下,撰写论文设计书,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包括文献综述、正文、表格和图表、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几个部分,应符合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3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因此,硕士研究生要注重学位论文的质量,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或技术难度。论文工作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写作应做到主题鲜明、结构合理、文理通顺、逻辑性强。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草学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核心观点和研究结果,不能只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或在技术上有标准依据。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论文格式应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论文结构和条理清晰、规范,文字流畅,表达准确,数据可靠,图表标注符合规定。

4科研成果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所发表的论文必须在投稿前经指导教师审查和签字同意。研究生必须遵守学术行为规范,严格对待论文署名,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工学、理学、农学和医学作为主要科学基础,研究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营养、品质、安全、工程化技术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学类一级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食品原材料与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流通、消费等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食品营养、品质、安全特性为目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食品原材料营养和品质控制的理论和技术,食品加工理论与工程化技术,食品原材料和食品在加工、贮藏与流通过程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及其营养和安全控制的理论和技术,食品的感官科学与饮食文化,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理论和实践,食品风险预防与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新食品研发理论与技术等。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健康、营养、安全、方便的食品的需求已经成为潮流。为了研制出营养更合理、食用更方便快捷、安全更有保障的食品,许多高新技术都已在现代食品产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些变化和融合,不仅提高了食品产业技术水平,也极大地促进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在解析食品原材料及食品内在变化规律的同时,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于1986年,1998年获食品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授权,2003年获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授权,2006年分别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二级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授权。食品科学为湖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为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省十五十一五重点专业, 2008年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2009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拥有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食品分中心、柑橘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蔬菜专业分中心、国家斑点叉尾鮰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湖南省现代食品工程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中心、湖南省肉品工程技术中心、生物质醇类燃料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设有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部共建优势特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和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训中心等教学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级科研项目29项。近5年,在中文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57篇,EI论文15篇;其中学生发表论文118篇。

学科拥有导师数28人,其中教授20人(二级教授3人),副教授8人,25名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学研产良性互动,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本学科的传统办学特色。

二、主要研究方向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了4个研究方向:

食品科学:该研究方向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研究食品原材料和食品在加工、贮藏与流通过程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及其营养和安全控制的理论和技术,食品加工与食品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技术,食品的感官科学与饮食文化,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理论和实践,食品风险预防与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等。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该研究方向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研究粮油资源化学与工程、油脂工程、植物蛋白质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的理论和技术。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该研究方向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研究农产品科学与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贮藏及加工、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的原理与技术。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该研究方向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研究水产品科学与资源综合利用、水产品贮藏及加工、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的原理与技术。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本学科硕士生应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生产技能,能独立从事食品开发、食品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控制、工程设计、市场营销,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有关政府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程技术、产品开发或相关管理工作。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运用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开展本学科的新工艺、新理论、新产品研究和工程实践,具备良好的科研、设计、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硕士研究生应追求真知,崇尚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学术潜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具备较全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能对本学科领域涉及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进行鉴别、分析,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解决,初步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能够以书面和口头的方式总结和评价科学研究的价值,清楚地汇报科研成果。

2学术道德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当具备通过研究动态分析、生产实践调查、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等各种方法和渠道了解学科学术研究前沿问题,并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了解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熟悉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广泛阅读本学科的科技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讨论会等方式,扩充知识,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能够在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确立、研究进展讨论及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的知识、规律,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从生产中或前人研究中发现科学或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可重复的实验研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能撰写学术论文;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本学科领域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工程实践,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包括实地调查、政策调研、政策分析等,将所学知识与及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同时,获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者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或调查研究工作。

4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学术交流是获得和传播最新前沿知识,了解最新理论及技术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介,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同时,还应该积极增强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的能力,促进新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5、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把学术研究转化为实用技术或研究建议并向大众宣传普及;也能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其他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水平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全面训练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与调查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技能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1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空、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60篇以上,外文文献20篇以上。文献应该是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开题报告篇幅在5000字以上。开题报告经学科组论证委员会同意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经过多个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或导师从事的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 (或引言)、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等。结果与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

2)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数据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行文格式。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 年,完成后应该经过本学科3 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论文评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评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答辩申请。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之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递交院学位委员会审阅并存档,以确保论文质量。

2质量与科研成果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或导师的科研项目的真实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论文撰写必须在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要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对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所撰写论文应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体现一定的学术价值或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和科研成果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试验内容和核心调查数据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需求或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论文格式应该符合本学科的基本要求。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满足科学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基础上,还应符合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

4)科研成果要求: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由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部分组成。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环境工程是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预防与治理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工程技术学科。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起源于1973年设立的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室,1988年招收农业环境保护专科生,1994年招收农业环境保护本科生,2006年设置环境科学本科专业,1979年开始招收农业环境保护方向硕士生,1996年获得农业环境保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更名为环境工程),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同时获得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9年在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评估中获农业院校第二名,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本学科拥有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农药残留试验研究资质,依托湖南省环境与资源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环境保护畜禽养殖与农业种植污染控制工程中心、南方稻田重金属污染防控协同创新中心、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训中心、农业环境污染修复工程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为省部共建环境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形成以农药残留、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养殖废弃物减排技术为特色的国内领先的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8项,年均研究经费达2000万元。拥有大中型仪器设备近2000万元,其中包括水处理成套设备、大气污染治理及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设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包括原子荧光和石墨炉)、HPLCHPLC-MSGCGC-MSICP-AASBET比表面积测量仪、红外光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拥有教学和科研用房近2000m2,另有15亩的校内试验实习基地。这些为培养高质量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1

污染防治与环境修复

环境污染治理的理论和技术,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和物理性污染(噪声与辐射污染)的各种治理与修复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及矿山生态复垦技术;耕地重金属污染复合生态修复技术。

2

环境材料与废物资源化

无机固体废弃物和有机固体废弃物材料资源化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新型环境功能材料设计与研发。

3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特定区域的功能区划、规划与管理;同时开展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新农村和小城镇的规划与管理。

4

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

重金属、农药、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化学行为、迁移转化机理及生态毒性;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5

环境污染化学及毒理学

环境污染物(包括主要的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人工合成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在环境介质中的化学特性、存在、迁移转化行为,以及它们的生物与生态效应和毒性作用机理等。

6

环境监测新技术及其应用

农业环境中主要污染物如农药、除草剂、抗生素及其降解代谢产物的即时(现场)、在线监测新技术及方法。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申请人应结合农业特色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常用的工具性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申请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需满足以下课程学习要求:

1、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基础理论课主要以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学为主,而专业课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2、外国语。要求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申请人在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应满足以下基本能力:

1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具有环境工程研发、设计、施工与管理,环境污染物监测与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的初步能力。

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整理、归纳、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3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农业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4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以及农业领域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硕士学位申请人必须具备从事本学科工作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

环境科学与工程涉及面广,属于多领域交叉型学科。因此,硕士学位申请人应该具有勤奋的习惯,大量阅读前人研究成果,多方位汲取知识,进一步拓展认识范围,勤于实验探索,推动专业发展和成果应用。环境学科研究主要围绕环境问题的解决展开,环境问题的解决不可避免涉及人与自然环境和平共处,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对立与统一等问题。因而,需要学位申请人具有独立的人格、批判精神、辩证思维习惯,理性地分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自身良好的学术素养。

2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直接影响学术风气、学术形象、学术环境、人才培养等。硕士生学术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抄袭剽窃、请他人代写文章、署名不实、粗制滥造论文、篡改甚至伪造研究数据等。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申请人必须恪守学术规范,遵纪守法,做到: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保护知识产权,严谨治学,探求真理,维护科学诚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技术权益。

2严格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认真执行学术刊物引文规范,严禁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现象。

3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利与收益,严禁沽名钓誉、损人利已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现象。

4坚持文责自负,对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学术著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5发现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要劝阻和制止,对严重违反者要及时向有关单位举报,敢于同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获取知识能力,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研究方法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良好的信息查询能力,能够通过文献调研等方法,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掌握专业前沿研究成果,熟悉专业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应用前景、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突破方向。

环境学科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包括:期刊文献;著作与学位论文;讲座;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研究报告等。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申请人,必须熟悉本专业中外核心期刊,实时了解学科研究动态,能够通过期刊文献阅读,了解现有研究成果,熟悉研究方法和过程,为自身研究提供参考。除了期刊文献外,著作和学位论文以及研究报告也是重要获取知识的渠道。

讲座和学术交流是硕士研究生获取前沿知识和最新进展的重要途径。硕士学位申请人能够通过讲座或学术交流,掌握演讲人或交流对象核心内容,能够针对对方的研究成果提出个人见解与问题,促进个人研究工作开展。

2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主要是指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具备从现有客观事实中提出有价值研究问题的能力。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应该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和合理利用,并学会鉴别科研成果,做到去之糟糠取之精华,以促进个人研究。

此外,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应该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扎实的实验基础知识和熟练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的能力;能够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的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能够依据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科研中遇到的问题。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申请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所必需且最重要的学术能力。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应该具备开展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的能力,能够通过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培养,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并协助解决科研、生产中的某些技术或管理问题。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是申请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科研能力,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在学术上的一些想法与建议,能够与人熟练、无障碍地进行学术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开拓自己的视野,为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一个平台。

5、其他能力

除上述能力外,申请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也应该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良好组织协调、一定的外语交流等其他方面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是硕士阶段学习工作的总结性成果。硕士学位论文属于培养硕士生研究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反映了硕士阶段研究水平。硕士学位论文需要符合严格的规范性和质量要求。

1规范性要求

1硕士培养过程规范

硕士学位论文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紧密相关。硕士研究生应该按照各个学校有关申请硕士学位的具体规定,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做好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最终的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选题应选择属于本学科专业有关研究方向的基础或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或方面,对学科发展或相应的工艺研究与开发、应用具有一定意义。文献综述应基本掌握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能明确提出待解决的问题,综述中参考文献应高于60篇,并且近五年的文献占40%,外文文献占30%,总字数超过5000字。开题报告确定选题的内容符合培养要求,及实验内容及实验手段及技术的正确性、可行性。论文答辩前,硕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个人培养计划,通过列入培养计划、正式办理选课手续的所有课程和环节,之后方能进行论文答辩。论文答辩的程序应按照本校制定的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要求进行。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部分应有一年以上的专门研究或实验室工作量,并取得一定成果。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论文涉及的各个问题,应能表明申请者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2内容规范

论文内容一般包括六个部分:摘要、绪论或文献综述、论文主体、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论文内容应如实反映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工作。文献综述部分应对研究内容的背景进行文献综述,结论部分要总结研究工作获得的成果。正文部分中,要确保研究数据客观准确,文字表达通顺,合理使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研究内容全面,得出的结论逻辑正确。

3格式规范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用中文撰写,如果用英语撰写,必须提交中文译本或中文详细摘要 。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应严格按照本校制定的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在论文格式、内容、版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2质量要求

按学科规范撰写学术论文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论文应具有明显的学术意义或对社会发展及国民经济建设的价值。论文作者应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点,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同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申请答辩应至少在核心期刊上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且署名单位必须是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鼓励学生扎实研究,深入探索,加强创新,发表高档次学术论文。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学科。教育学是在总结人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它学科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知识体系。教育学归属于社会科学,但是又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同时接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教育学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当前,教育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具有十分显著的学科地位,并且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在原有2001年设置的高等教育学和2003年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于2012年获得授予权。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学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科依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农村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和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体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技工教育研究中心等省、校级研究机构为支撑。

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已形成一支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学科点现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5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0人。学位点拥有省级创新平台1个,校级科研平台4个。学科点近五年新增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5新增科研经费646万元,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7项,出版著作50余部,已培养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0名。

本学科点以高等农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为研究的特点和优势,密切关注学科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注重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基本学术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目前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正处于良性运行的状态。

二、主要研究方向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学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内涵和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该学科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高等农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该学科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理论、实践知识,又具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能力,能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等文化教育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2职业技术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以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应用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征与培养规律及职业教育政策的教育科学。该学科已形成了四个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发展与管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基础理论。该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掌握职业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科研与管理人员以及行业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

3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主要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形成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生态原理、现代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三农教育理论与政策 )、德育原理和教师教育等三个特色方向。该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专门知识,熟悉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厚实的相关学科知识修养、较强教育研究能力的高等学校教育学类学科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研究单位教育研究工作者及其他各行业的高级教育研究与管理人员。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特征、规律和对策为研究对象的健康教育学科,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农村群体心理健康、师生心理健康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该学科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心理健康理论、心理咨询相关专业实践知识,又具有高水平的心理学教学、科研及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能在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心理辅导工作。

5、体育教育学

体育教育学是以体育教学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为基础,研究体育教学基本规律与实践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该学科已经形成了高校体育教育、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学生体质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该学科培养具有坚实的体育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体育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等,或者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体育指导和管理工作。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全面扎实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和较高学术素养,具备从事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研究、培训、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据此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1教育基本知识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该全面掌握包括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理论、比较教育、教育管理理论、德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测量等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合理的解释教育现象和分析教育问题,能够把握教育学的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在与教育学密切相关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跨学科学习相关知识,系统阅读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著作,形成宽广的学术视野。

2教育专业知识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该根据所选的学科方向,比较系统地掌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前沿动态,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重要理论、重要的方法、核心概念及其历史脉络。

3方法论知识

教育学硕士生应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选择、运用、创造方法的能力与意识,能够主动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其他知识

教育学硕士生需具备较强的语言知识和教学知识。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使用教育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教育学硕士生还应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技巧,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有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能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获本学位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素养体现在,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跨学科意识和学术自由的理念,具有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掌握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扎实全面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具有敏锐的学术判断力。掌握教育研究的多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树立自觉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与态度。保持良好的学术品格,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恪守基本的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2学术道德

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道德体现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维护科学诚信。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引证他人研究成果须实事求是。严格遵守教育学专业的基本写作、引文和注释规范。不捏造、篡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不抄袭、不剽窃他人学术研究成果或论文。不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或社会效益。承担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著作发表的相应责任。研究成果发表时,根据贡献大小而据实署名;合作成果发表时应征得合作者的同意;不在未参与研究、未做出学术贡献的研究成果上署名;自觉杜绝一稿多投,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规范。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 获取知识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教育学学科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取教育研究所需的知识、信息、事实和数据。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教育学专业的外文资料。

2科学研究能力

关注学科前沿,对教育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能够发现和提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新问题,并能够独立主持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根据研究问题选择适切的教育研究方法,并进行合理的研究设计。

3实践能力

教育学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所有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参加教学实习,包括授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批改作业等;参与科研实践,包括参与科研项目、科研咨询、调查研究等;参加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担任志愿者等。

4学术交流能力

熟练地掌握学科语言,熟悉学科的规则,不断研习学科文献,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交流过程中,能够主动表达学术思想与观点,达成有效的学术交流。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在交流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与要求,正确运用学术语言,表达学术成果。

5、其他能力

具有包括人际交往、逻辑思维、公共关系、演讲、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论文选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具有创新性和学理性,同时具有现实可行性。选题要与专业研究方向一致,以丰富的事实材料为基础。选题时要对研究对象有明确的认识,清楚地提出研究问题。

鼓励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应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50篇以上。文献应该是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外文文献阅读量达15篇以上,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开题报告篇幅在5000字以上。开题报告经学科专家组同意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经过多个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学位论文。

2规范性要求

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教育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或特色。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或引言)、案例研究或调查研究方案、论文主体章节、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等。论文主体章节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论点和结果。结论与展望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

2)论文主体章节。论述的内容应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事实材料可靠,概念原理的使用正确,遵守学术规范。

3)行文格式。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要正确引证。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

4)论文答辩。教育学硕士生在修完规定的各门课程,考试和考查合格,并通过开题后,应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撰写时间不得少于1年,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后,提交本学科,经过本学科3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审阅。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学科组织答辩。学科再组织5名硕士生导师或以上资格的教师,对论文进行答辩。之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递交院学术委员会审阅并存档,以确保论文质量。

3质量要求与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理论研究,案例和调查数据的相关结论为基础,正确的运用学科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具有创新性和现实意义的结论与观点。所撰写论文应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要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应达到以下要求。

1)论文的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对问题的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有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面的理论完善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字数应不少于40000字,参考文献总量不少于60篇,期刊文献应是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外文参考文献阅读量达三分之一以上。

4)论文格式应符合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在符合科学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基础上,还应符合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一般包括:封面,采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学位论文封面。封面的英语翻译。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摘要与关键词(4-6)个。目录,一般排到二级标题。正文,一般包括导论、各具体章节和结论等。附录,正文主体的补充。参考文献。后记。致谢或献辞。

5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必须在申请答辩前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且不包括增刊论文、会议论文、在线论文和扩展论文,公开发表与本学科内容相关的论文,并达到下列要求之一:

在中国期刊网可查到期刊名称的一般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

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一般学术期刊上各发表1篇学术论文。

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研究化学工业及其他相关工业(冶金、石油、食品、印染、制药、能源等工业)中所进行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物质(组成、性质、状态)转变及其所用设备与过程的设计、操作和优化的共同规律与关键技术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在19世纪末为了适应化学品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在工业化学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其核心内涵是研究物质的合成、物质及能源的转化过程与技术,以提供技术最先进、经济最合理的方法、原理、设备与工艺为目标。它以化学、物理、数学、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为基本知识体系,以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等为研究方法,通过工程设计与技术应用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各领域,尤其是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及高效利用、新物质和新材料的制造与应用、精细及专用化学品的生产、物质合成与转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治理等。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包括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材料化学工程、制药与精细化工七个学科方向,涉及各类化学品、功能材料及器件等的制备原理和生产工艺,过程及装备的设计、放大和优化;以上学科方向各有侧重,互有交叉,与化学、环境、材料、轻工、生物、能源、医药、食品等学科领域相互渗透。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旨在培养能在化工、能源、信息、材料、环保、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冶金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学科诞生于20世纪末,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目前拥有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2个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授权,2010年获得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7人,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教学科研条件良好,在十一五十二五建设期间,应用化学学科被我校确定为A类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普通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2003年)、省级示范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和省部共建农业资源应用化学特色优势实验室2009年)等教学、科研平台。

5年本学科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项,获省级以上成果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鉴定成果3项;成果转让4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2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突出化学与农业科学密切结合的学科特色,形成了精细化学品化学、功能材料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环境检测与治理工程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种衣剂、肥料缓/控释剂的创制;生物微胶囊制备;天然资源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修饰;城市生活污泥治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新型可降解污染物催化材料制备及新型电极材料研发与应用等研究领域特色明显,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1、精细化学品化学:主要研究新型工业助剂、特种涂料、防水剂、香精香料、食品及饲料添加剂、日用化学品、农药、种衣剂、抗寒剂等精细化学品的设计、制备工艺与应用;精细化学品合成反应机理及精细有机化工产品的绿色生产技术。

2、功能材料化学:主要研究无机、有机及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开发;生物基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药物、肥料等专用缓释/控释材料、微胶囊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光敏化活性功能材料的光化学反应及其机理,化学/生物传感材料、光/电活性催化材料、储能与转化专用生物源材料等的制备工艺与应用技术。

3、天然产物化学:主要研究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及结构鉴定与表征;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运用化学及生物催化手段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及终端产品的开发与评价;天然活性成分与生物质大分子的作用。

4、环境检测与治理工程:主要研究水体、土壤、大气中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及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与技术;农产品品质分析技术;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泥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与技术。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本学科硕士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国际学术前沿;具有独立从事本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跟踪学科领域前沿知识,为学位论文的创造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本学科硕士生应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对本学科研究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献身化学科学事业的职业理想。以理论创新及新技术、新方法研发为主,深刻理解与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本学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科学研究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要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应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理想;具有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批判的思维、勤奋的态度和强烈的事业心;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工业生产部门的教学科研或生产与管理工作。

2学术道德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硕士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应具有正直诚信、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研究的优良品德,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洁身自律,正确对待学术名利,杜绝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投机取巧等不正之风,拒绝不当得利,自觉抵制和坚决杜绝任何学术不端行为;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学习方式获取新知识是硕士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获取新知识包括检索、阅读、分析、理解各种专著、论文、资料、专利及网络资源等,并且能够加以鉴别有选择性的吸收新知识。硕士生获取新知识应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主动的进行学习,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必须熟悉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中相关的文献资料,掌握其主要进展并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判断哪些问题已有研究,采用了什么方法,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什么争论,从而指导学习和论文工作,获得研究工作所需的背景知识。学会利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必须具有较为独立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从研究与开发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开展合适的可重复实验,并设计恰当的对照实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解决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研究能力是硕士生学术培养目标之一,必须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才能得到培养。包括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收集和分析资料、如何做文献综述、如何撰写学术和学位论文等。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必须具备在实验室工作的技术能力。硕士生应该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技术,包括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实验中所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以及保持其正常运行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培养和锻炼,能够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在读期间,硕士生应深入实际或基层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完成1-2 个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其中科研实践为必修环节,后三者任选其一。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应具有进行口头、书面和演示性交流技能,能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展示其学术专长。在项目可行性报告、科技论文撰写以及学术交流中能进行条理清楚、内容规范的报告和写作。能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行科学陈述和答辩,对他人工作进行正确评价和借鉴;具有专利申请、科研项目申请的能力。

在读期间,硕士生应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主要形式有听学术报告(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作专题报告等,累计次数不少于10次;其中硕士生本人作学术专题报告至少1次,听取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至少2次。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选题的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当是一篇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上做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能够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进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相关课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具有先进性与一定的创新性。应围绕4个主要研究方向进行选题,具体可涉及化学工程与技术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可以是基础性研究、应用性基础研究、应用性研究。论文选题应当新颖、论据充分,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总数不少于6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选题必须经过本学科3人以上(含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后,才能正式开题。

2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论文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对涉及的科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够对某方面有独立见解。从事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学位论文内容的要求:

1)论文结构符合湖南农业大学相关学位论文的要求,具体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或绪论、正文部分(研究工作部分)、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

2)论文应包含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科前沿发展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3)论文应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4)论文应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5)论文应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6)引用他人科研成果应明确指出,与他人合作部分应说明合作者的具体工作。即使在引用他人著述时给予注明,也不能过度引用他人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和图表。

7)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8)本学科硕士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论文写作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数据准确、图表规范、结论可信。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该经过本学科3人以上(含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审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方可进入答辩环节,以确保论文质量。

3质量要求与科研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应当选题新颖、概念清楚、论据充分;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选题经过论证符合要求之后才能开题;论文研究工作进展应接受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对结论应做理论上的阐述,引用他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学位论文应有创新性成果,要求表达简练、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表规范。学位论文应能够体现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学风。

学位授予之前,硕士生必须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者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公开出版的一般期刊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归属于法学门类,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研究方向。湖南农业大学于20061月获准设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项,其他省部级课题30余项,厅(校)级课题4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9部,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共10余部;获各级各类科研论文、成果一等、二等、三等奖近20项。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最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社科重大委托课题1项,省级一般课题7项,厅(校)级课题18项;公开发表论文 8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共8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获各级各类科研论文、成果一等、二等、三等奖20余项。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特别是研究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的学科。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学位点,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凸显涉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理论研究。

2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自觉以某种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对其成员和国民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和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本质和规律,以期教化和影响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湖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侧重研究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和农村德育文化生态。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熟悉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及相关文献,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以及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应用本学科主要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前沿成果及最新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授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学位,须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熟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建设的基本规律,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规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经验。

授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须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了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了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并具有较好的比较分析能力,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能力,熟知信仰信念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领域前沿问题。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开拓创新精神。

2)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3)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中国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良好科研意识与能力。

2学术道德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规范引用他人文献,不抄袭、剽窃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摒弃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学科相关课程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通过文献调查与阅读,及时了解本学科学术前沿与动态;通过社会调研,把握社会心理趋向、社会思潮动向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方向;具有本学科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

2科学研究能力

1)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能够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提出具有研究性和专业性的观点和看法。

2)能够独立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对文献综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逻辑归纳并有所提炼和升华。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必读书目和不少于5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研究文献,撰写至少2篇文献综述报告,每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

3)能够独立进行研究设计和思考,基本掌握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具备良好的研究意识与能力。

4)研究生学习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包括参与和承担导师布置的部分科研任务。

5)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发表与学科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按照《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有关规定》执行。

3实践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既有理论性,又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因此,除了系统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外,研究生应参与一定的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如:参与导师研究的课题,协助导师开展社会调研、问卷分析与整理;担任本科教学助教工作,帮助教师完成学生考勤、作业收缴、专题讨论和成绩登录等工作;担任研究生助管,协助教务人员完成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等工作。具体规定和要求按照《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育实施办法》执行。

4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形式主要有听学术报告(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作专题报告等,培养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运用不同的方式简洁清晰地表达所研究的问题、阐述研究思路和展示研究成果等。硕士生在读期间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累计次数应不少于10次,其中研究生本人至少作1次学术专题报告,听取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至少2次。

5、其他能力

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规范撰写论文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论文选题须在本学科范围内,密切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结合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贴近学术前沿,具有新颖性。与课程学习和学科训练内容相衔接,研究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比较适当。选题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规范性要求

硕士论文应是学位申请者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必须符合本学科研究范式和相关规范要求。论文一般应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目录、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目录等,并按前后顺序排列。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客观,论述和推理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表达应准确、通顺;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与行文规范;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学士学位论文管理规定》的基本要求。

3质量要求

1)论文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

2)论文内容系统,资料翔实,论据充分,逻辑清晰,语法正确,文字顺畅,全文字数不少于4万字。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量以开题时间距离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的日期来计,一般不少于一年。

3)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实用性,能够体现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学位论文查重率达30%以上的论文为不合格论文,不能进行论文答辩。

5)发表论文的要求。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CSSCI源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研究论文;或在省级及以上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2篇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研究论文。


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企业管理学科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是一门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其管理活动及决策的一般方法和普遍规律的科学。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微观组织管理活动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经济的基础单元(企业或非营利组织),兼具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因此工商管理学科各领域的研究同时具有人文属性与科学属性。企业管理学科是以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运用统计学、运筹学等数理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以企业的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公司治理、生产运营、财务与会计、市场营销与品牌创建、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技术应用、战略管理、服务管理等职能管理为主要研究领域,探讨和研究企业内部产品或服务设计、采购、生产、运营、投资、理财、营销、战略发展等管理决策的形成过程、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归纳和总结出旨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社会效益的管理原理、管理规律及管理方法与技术。

我校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点发展起步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1982年我校成立了农业经济管理系,下设企业管理教研室,主要从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1996年我校获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点学位授予权,设置了农业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方向,开始培养企业管理研究领域的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企业管理硕士点学位授予权,累计已招收研究生146人。本学科已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业功底扎实、学术气氛浓厚、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现有导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15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目前,本学科发展以湖南省涉农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为平台,以涉农企业为研究对象,依托学校农科特色与优势,围绕企业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展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的系统研究。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

通过对企业组织变革与创新、战略决策与管理、企业制度与组织设计、领导理论、激励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创业管理理论、食品安全管理等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的讲授、研讨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现代企业的各种管理活动、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绩效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管理活动的基本准则、经营模式的特征和生存条件等。

2会计与财务管理

通过对现代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与知识的讲授、研讨和实践,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系统掌握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管理和利润管理等各种财务管理的方法与技能。

3营销与商务管理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营销决策、营销管理、国际投资、国际商务等理论与实务的讲授、研讨与实践,加强学生对市场营销与商务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掌握市场环境与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方法、市场营销与国际商务策略制定技巧及市场营销与国际商务方案设计能力。

4技术经济与管理

通过对技术经济评价与项目管理、技术管理、技术创新创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与实务的讲授、研讨与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扩散的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涉及工程项目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企业、地区、产业和国家等层面的技术发展、技术创新、投资决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获得企业管理学科管理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具有较全面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专门知识,同时要了解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与企业管理的基本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系统掌握组织理论、决策理论等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3、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系统分析、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独立地进行科研工作,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熟悉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1)无畏的精神。企业管理学理论自1910F.W.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以来,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就。由于管理学的研究成果是管理实践规律性的总结,作为学术研究者,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或定论,要无畏惧它的社会影响力和公认度,一旦发现其中的瑕疵或谬误,要敢于追求真理和探索新知。

2)独立的意识。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并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潜心开展科研工作,形成相对的科研独立性和独立的意识,保持实事求是的科研诚信态度,形成自己的学术成果,自觉规避搭顺风车和作伪注的现象。通过红色、黑色等笔做不同的笔记,遇到不同自己观点时,可以以批注的形式做旁批,

3)批判的思维。文献法是管理学研究的一种通用而普遍的研究方法,能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在阅读文献中,要抱有怀疑之思维,采用批注式阅读方式,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笔记记录,遇到不同自己观点时,可以以批注的形式做旁批。这种批注式阅读法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4)勤奋的态度。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勤奋的态度对于科研非常重要。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不仅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专著,还要深入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掌握管理理论知识和了解管理实践知识与技能,因此,需要具有勤奋的态度,学习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的基础知识,获得较强的企业管理研究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强烈的事业心。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勤于实践,并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和心理素质。

2学术道德

1)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具有学术自律意识,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养成优良的学术道德。

2)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尊重事实,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自觉养成遵循学术道德规范的习惯,充分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借鉴和创新。

3)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4)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学习能力

能够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各种方式,获取并总结归纳研究所需知识,了解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热点和难点问题,掌握知识搜索、逻辑整理和内容分类的技能;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取本学科领域工作和深造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具有不断提高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创新能力。

2科研能力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科学评价前人研究结果和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前人研究成果或生产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在研究过程中,能够理性思辨,能够利用基础理论、数据资料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与推理,能够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和逻辑严谨的归纳总结论证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3实践能力

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并进行实际调研,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步骤,能独立提出研究问题,具备制作 PPT 以及研究报告撰写技能、数据分析等能力;具有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包括实地调查、政策调研、政策分析等;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

4交流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善于表达学术思想、阐述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既能够在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又能够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有效吸收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完善自己的研究。

5、其他能力

熟练运用外语进行资料搜索、文献阅读、较强的外语阅读和听说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技能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1选题要求

选题必须事先征得指导教师同意,指导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和学生的专长,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选题。选题要符合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题目应体现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且以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中文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

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文献综述篇幅在3000 字以上,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开题论证专家小组由3名或3名以上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开题报告经学科专家论证小组同意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2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或导师从事的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评阅与答辩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内容。论文由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必要时)、结尾部分(必要时)组成。前置部分包括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等。主体部分包括前言(绪论)、正文、参考文献。编排顺序为: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中英文摘要目录前言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作者简历及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封底。硕士学位论文正文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创新、研究结果、研究结论(或对策建议)、研究展望几个部分组成。

2)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数据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自明性强。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行文格式。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4)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 1 年,完成后应该经过校外 3 人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论文盲审评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评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答辩申请。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少于5人,校外专家不少于 1 人。为确保论文质量,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完善,最后递交院学位委员会审阅并存档。

5)论文格式应该符合本学科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在满足科学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基础上,还应符合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学位论文不低于4万字(不含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部分)。论文的中文摘要不超过500汉字,摘要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完成的工作、主要结论或主要观点;关键词3-5个(限13个汉字以内);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0篇(英文文献所占比例不得少于三分之一)。

3质量要求与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或导师从事的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论文撰写必须在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要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对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推理严谨,立论正确。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表明作者已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能反映作者已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理论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须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已公开发表达到本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2篇,其中至少1篇为SCISSCIEICSSCI源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从医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的学科群。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医学是在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与危害健康的各种因素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的视角,探讨食品、物理、化学等自然因素以及心理、行为、卫生等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研究保障公共卫生、人体健康相关的食品及环境控制的基础理论与科学技术的学科。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健康教育学与健康促进、卫生检验学以及军事预防医学等的范畴。

农业院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侧重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营养与健康、植物功能化学物、食品加工过程的营养与卫生等领域的研究,达到保护和改善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重点关注大农学科领域中的公共卫生、营养健康和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设立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妇幼保健与儿少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健康教育学与健康促进、卫生检验学等分支学科。与农业院校的食品科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农学、园艺学、畜牧学、动物医学、环境科学以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密切相关。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于2006年获得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生按规定完成学业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学风严谨的研究队伍。学科现有在职导师8不含校外导师,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教4人,副教授职称教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达到8人,占学科点教师的100%;其中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1名,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湖南农业大学1515学科带头人1人。从年龄结构上看,学科75%的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是一支年轻的学术团队,发展后劲强。

二、主要研究方向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1、营养代谢与分子营养学:开展食物代谢组学、营养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探索营养代谢对健康的调控作用。

2、营养与健康:主要开展膳食营养调查,动物营养与食品安全、饮食和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

3、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开展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危害因子及其形成机制、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研究。

4、食品生物技术:开展食品微生物资源、食源功能成分的生物转化、微生物与健康以及食品生物危害因子控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获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位应具备必要有必要的预防医学、营养学、食品科学、统计学、生物学、化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科学、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化学的扎实学科理论,全面掌握食品卫生检测技术、食品营养评价方法、食品毒理学评价方法、食品营养与卫生调查等实践知识。至少能利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与交流,第一外语达到学校对全日制科学硕士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的常用办公软件,能自主获得并科学运用专业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试验操作与调查研究等方面的基本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良好的学术素养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与创造的基础。公共营养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包括: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健康科学事业的理想;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形成独有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2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预防医学、生物学与食品科学等知识体系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集成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学科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政策需求,进一步获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从生产中或前人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开展应用性研究的能力。学习期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研究课题,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案,并能独立实施;在科研活动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数据分析,撰写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拓展研究思路。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包括实地调查、政策调研、政策分析等,将所学知识与及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同时,获本学科硕士学位者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或调查研究工作。

4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学术交流是获得和传播最新前沿知识,了解最新理论及技术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介,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同时,还应该积极增强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的能力,促进新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5、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把学术研究转化为实用技术或研究建议并向大众宣传普及;也能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其他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水平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全面训练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公共营养与预防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与调查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技能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1规范性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空、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60篇以上,外文文献20篇以上。文献应该是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开题报告篇幅在5000字以上。开题报告经学科组论证委员会同意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经过多个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或导师从事的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 (或引言)、主要研究结果(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整篇论文文字数量应在3万字以上。研究结果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结果,可按照研究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分列为数个章节进行论述;每个章节的讨论与结论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致谢与附录作者可以视情况如实撰写,不必千篇一律。

2)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数据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行文格式。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 年,完成后应该经过本学科3 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论文评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评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答辩申请。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之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递交院学位委员会审阅并存档,以确保论文质量。

2质量与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或导师的科研项目的真实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论文撰写必须在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要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对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所撰写论文应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体现一定的学术价值或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和科研成果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试验内容和核心调查数据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需求或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论文格式应该符合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在满足科学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基础上,还应符合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

4)硕士学位论文的科研成果要求:获硕士学位的毕业生要求至少发表以毕业论文内容为主或相关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1篇或中文核心期刊2篇。


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以外国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理论、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应用到与语言相关的各个领域。侧重深入了解国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学及翻译学的理论、源流与最新发展趋势。依托专业现代化、国际化以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拓展涉农科技外语、双语比较及其翻译的专业特色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硕士点现有硕士导师17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2人。近年来共主持、承担各类课题80余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或参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0余部,学术论文发表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获省级成果奖2项,校级成果奖10余项。硕士点自建立以来,积极推进平台建设,不断夯实软、硬件基础。湖南农业大学语言学习中心湖南农业大学语言研究所湖南省日本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先后成立,成为推动学校语言研究与教学、浓厚语言研究氛围、打造语言研究与实践的学术研究团队和提高学校社会影响的有效学术交流平台。与此同时,湖南农业大学语言文化学术沙龙师之道学之道两大主题讲坛也已成为广大师生博采众长,百家争鸣的重要学术阵地。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语言学理论及应用:了解语言学理论流派的发展,聚焦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语言核心层面及其与思维、逻辑、认知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2、翻译理论及应用:了解翻译理论与流派的发展,聚焦汉英语言对比、翻译方法、翻译的文化历史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语言服务等。

3、外语教学理论及应用:了解语言教学基础理论与流派的演变,聚焦第二语言教学规划、课程设计、测试、教学法,教材编撰及语言习得理论等。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包括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理论,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具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具备从事语言研究、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能力;掌握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研能力,包括历史比较法、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基于语言事实和文本的描写性研究、参照不同理论的阐释性研究,以及各种中外文化现象的比较研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同时应掌握一门第二外语,以拓宽文献阅读的范围。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崇尚科学,对本学科专业某一研究方向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知识具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思考、学习和实践能力,同时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能积极为外语教育、文学文化研究、语言服务管理和文化传播事业服务;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并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

2学术道德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和学位授予权单位有关科学研究的管理规定;恪守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讲究学术道德,坚守科研诚信,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求实创新;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认真执行学术刊物引文规范,严禁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现象,反对粗制滥造和重复研究;坚持文责自负,对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学术著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敢于同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学科相关研究所需知识;能够通过本学科相关专著、中外专业核心期刊文献资料阅读,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通过认真研读前人或同行的研究成果为自身研究提供参考;能够深入外语教学、语言服务实践、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了解外语教学和语言服务市场需求,通过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持续学习,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系统全面收集相关文献的能力,能够客观分析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形成完整的研究思路和方案;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探索新的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或解释新的语言现象中蕴含的问题,探讨其中的普遍性规律;能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具备一定的统计分析和专业技术软件操作能力、独立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学术成果综合表达能力,独立撰写论文,独立回答同行质疑、独立从事外语教学和相关语言服务和研究工作。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敏锐的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周密全面地论证某个特殊语言问题的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口、笔头实践能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一定的实际作用;具有独立组织科研项目的能力、协调管理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与他人善于沟通和合作;主动参与导师合适的科研项目,助教项目,以及其他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实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学术表达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清晰、准确的口头和文字表达,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善于通过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等平台充分地表达学术思想和发布学术成果;能够在交流的基础上吸收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正、完善自己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5、其他能力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以外,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具备设计、组织、实施实证性调查研究的能力;具备从事语言教学的能力;具有创新、社交和管理事务的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等。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确定论文选题前必须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本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研究领域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至少应阅读60篇研究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并撰写至少2-3篇文献综述报告,每篇字数3000-5000字左右,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选题思路。经与导师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论文选题。

本学科学位论文的选题须与本学科方向研究内容一致,体现本学科领域的创新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与本学科发展方向相结合。鼓励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于第三学期结束前进行论文选题和公开论证。选题报告须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对论文立题依据、背景,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案,前期基础,预期结果及目标,以及研究计划的制定、实施等情况加以透彻的阐述。选题报告须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学位点组织公开论证,由专家评议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保证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按时完成研究计划。研究生应按照开题计划,认真执行,选题如更改,须重新公开论证。首次选题论证未通过者,在中期考核前进行第2次开题论证。研究生通过选题报告论证后方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2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专门设有《语言研究技术与论文设计方法》课程,对学位论文选题立意、基本写作技能、文本研读技能、研究方法、信息资源的使用及其方法、篇章结构、参考书目著录格式以及如何避免剽窃等方面都有明确而详尽的要求。 具体要求包括:

1)学位论文必须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相应的研究方案。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合理,数据真实,结论正确,有一定的创新性。能体现出研究者的语言学基本知识,独立见解和科学分析与综合能力。

2)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不少于1年半。

3)学位论文用英语撰写,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学术论文规范与标准,参照《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以及《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撰写要求。包含中英文摘要、目录、导论、正文、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和致谢等基本内容;论文的引文合理、注释规范,不会引发知识产权纠纷;术语使用规范,其中有关国别、法典、专业术语等的表述符合通用的使用方法,不会产生歧义、引人误解。

4)字数不能少于4万字。

3质量要求与科研成果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应用研究论文要具有可操作性。并达到文学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具体如下:

1)论文选题适当,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反映外语专业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和最新成果,研究目标明确,综合能力较强;

2)论文所依据的外语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正确,研究思路和方法可行性强,数据真实可靠;

3)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在理论或者实践中有其独到之处,如提出了新命题、新角度、新方法、新材料等,较好地解决本专业理论或者实践中的某一具体语言问题;

4)论文材料翔实,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文笔流畅,文风严谨。

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在全国外文核心或CSSCI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在省级及以上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2篇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且单位署名必须是以湖南农业大学为通讯作者单位和第一单位。研究生必须遵守学术行为规范,严格对待论文署名并确保其真实性,所发表的论文必须在投稿前经指导教师审查和同意。


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风景园林学是一个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宗旨的应用性学科。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为重点和特色,自1985年开办以来,经历了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三个发展阶段,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园林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累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本学科始建于1985年,2004年招生本科,2006年获得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权,2007年招收首届研究生依托园艺学一级学科自设园林设计与工程博士点。20118月申报并获批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博士11人,6名青年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学科团队人员来自多所高校,专业领域涵盖园林、园艺、建筑、土木工程、生态、环境艺术和生物技术,是一个多学科融合、优势互补,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科发展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形成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生态工程、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成立了观赏植物研究所和园林设计与工程技术研究所,拥有良好的研究条件。学科已建校内花卉教学基地1个,面积30亩,积极参加校园建设,校园环境已成为园林专业的教学基地,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3个,已经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现有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和园林生态工程等专业实验室,拥有原价近500万元的仪器设备。学科团队先后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及奖项9项,全国花卉博览会金奖1项;通过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科技推广,与多家园林设计施工企业、规划院所展开深入合作,承揽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项目100余项;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多次派教师到泰国、波兰、英国等国进行访问交流和科研合作,正在与波兰佛洛茨瓦夫环境与生命科学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主编和参编全国统编教材8部,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三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在籍学生1200余人外,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活跃在省内外园林及相关专业领域,为湖南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生态工程、园林植物、园林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其中园林规划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知识领域的主干研究方向,包括风景园林保护、规划、设计、中外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知识等;园林生态工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技术支撑,包括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培养学生掌握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风景园林现场调研、数据分析与图文表达的方法技术,使其具备工程研究、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及良好的工程综合能力;园林植物包括生物学、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应用植物知识进行园林植物造景的实践;园林建筑包括园林建筑学、风景资源学、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研究等,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论平台,要求学生设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园林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素描与色彩、园林制图、造型、设计初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空间思维训练,实现学生培养、就业及企业人力资源选拔的有机结合,培育创新性、实践型、国际化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和专业领导者。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掌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2、掌握生态学原理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营造等方面的应用,包括园林生态工程设计、园林生态工程技术等方面内容。

3、研究乡土园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园林利用,资源收集、驯化、选育、繁殖、栽培等技术,以及植物配置的科学与艺术。

4、了解园林绿地中景观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营造技术。

5、运用园林绿地中与人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意境有关的景观空间、色彩、造型、构成以及小品设施设计。

6、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外文专业文献。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硕士生应热爱自然,关心环境,关注各种风景园林现象,具有探究风景园林学科问题的热情、兴趣和悟性,了解国内、外风景园林学发展动态,具备将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具备较好的学术洞察、实地调研、归纳分析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创新意识。

2学术道德

硕士生应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应具备优良的个人品德、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在学术研究过程和学术研究成果中,杜绝任何捏造数据、歪曲研究结果或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硕士生应对他人的观点、图片、照片、表格、数据等成果能够进行正确辨识,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示。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通过文献、网络、实践调查、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等各种途径进行学科研究动态分析,具备处理、甄别本学科各类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位论文的写作训练,基本掌握新知识获取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具备分析提炼知识的基本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本学科某一领域内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硕士生需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硕士生应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和工作程序,包括研究选题、明确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关键的科学问題、制定研究方案,并能独立开展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统计分析和专业技术软件操作能力,按照学术规范,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学术论文。

3实践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景观工程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本领,善于将基本理论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硕士生应注重培养将规划设计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科研创新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阐述学术观点和有效展开学术讨论的学术交流能力。较好地掌握本基本知识,如基本术语、理论或技术规范等,以及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掌握演示性交流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基本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

5、其他能力

风景园林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研究生应加强相关学科的了解,拓宽知识内涵。在本学科的许多研究工作,往往要求多学科的研究团队,硕士生应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同吋,风景园林学又是应用型学科,硕士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社交和组织协调能力,深入社会,开展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景观规划设计或实践,与本领域相关的应用课题或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工作量,要体现学生能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或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对实际项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导。

2)学位论文选题要撰写选题报告,应包括研究内容和目标、相关工作综述、研究设计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成果验收标准。研究生应按照开题计划,认真执行,选题如更改,须重新公开论证。

3)学位论文选题的文献综述部分,应对选题所涉及的风景园林科学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要有对选题涉及的代表性学术专著和专论的评价并明确选题的学术意义。

4)学位论文选题原则上要具体,涉及风景园林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2规范性要求

1)学位论文应综合运用风景园林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学术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2)学位论文需要遵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一般应包括以下部分: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独创性说明,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论文主体部分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等),主要结论、讨论,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致谢和作者简历等。

3)获本学科硕士学位的毕业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工作量应不少于 1年。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难度,实事求是地反映作者所完成的工作。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园林工程实践、实验、观测和调查的研究材料为主。论文的写作与装订,应参照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的统一格式标准完成。

4)硕士论文书面审阅应有不少于 3 位专家(至少含校外专家 2 名)评阅通过方可申请答辩。答辩委员会由3(不含导师)~5 位专家组成,专家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3质量要求与科研成果要求

风景园林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要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学位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要对风景园林学的理论或工程实践某一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不得简单重复。

2)学位论文试验设计合理,数据详实可靠,图片扼要清晰,分析讨论合理,结论明确,客观恰当。

3研究生必须遵守学术行为规范,严格对待论文署名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所发表的论文必须在投稿前经指导教师审查和签字同意。

4发表论文的要求:要求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公开出版的省级刊物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工程硕士生物工程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领域概况

生物工程是运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生物体制造人类所需产品、改造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应用技术领域。涉及到医疗、制药、食品、农业、轻工、环保等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行业。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批准设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点,培养具有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工艺和装备设计、以及质量监控能力和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态系统和环境改造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学位点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导师2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具博士学位22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支撑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长沙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与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等140余项,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新增科研经费达8000多万。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获省部级与厅级科技进步奖30多项。本学位点侧重实践教学,目前设有校内外实践基地10多个,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了教学用一体,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

二、发展趋势

本学科结合中国生物工程发展的实际与本校交叉学科优势,以现代生物学和化工原理为理论基础,涵盖天然产物开发与营养、中药生产加工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应用、烟草工程四个研究方向。

1天然产物开发与营养

培养植物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扎实,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与酶工程操作技能过硬,能够开展植物功能成分的高效提制与利用技术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天然药物、保健食品、功能饮料、天然日化用品及植物源农药、天然兽药与动物保健产品开发中的综合技术型人才。

2中药生产加工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

培养生物制药与中药生产加工专业知识扎实、人文与产业知识广泛,具备将生物技术与中药加工与制药学有机结合技能,能够从事中药材中有效成分检测、分析、药物制备及其高值化开发利用综合技术型人才。

3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应用

培养微生物学、微生物发酵工程与生物化学等理论基础扎实,能够从事微生物菌种分离鉴定、菌体发酵与发酵产物分离鉴定分析及其应用的发酵工程上中下游三个阶段工艺原理、设备及过程控制的综合技术型人才。

4烟草工程

培养生物学、作物学、生态学、生物工艺学理论基础扎实,熟悉烟草生物学特性及其育苗、大田管理、调制、分级、新品种选育、等各环节,结合食品加工、化工、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效益,为烟草行业和相关领域提供理论和技术创新支撑的综合技术型人才。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生物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旨在培养具有生物制品研究、开发、生产工艺和装备设计、以及质量监控能力和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态系统和环境改造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1、在思想上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能熟练阅读本领域的科技资料与文献。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掌握所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对本工程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解决本领域实验室和生产现场的工程、工艺实际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要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工业学等基础知识,根据研究方向选择,需掌握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制药学、生态学、作物学等专业知识及相关先进的操作技术与技能。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生物工程领域与多个企业单位及科研基地形成合作对接关系,要求并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一年的实践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前,应按照本领域培养方案要求,与校内外导师一起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列出专业实践的具体内容和预计成果并填写《湖南农业大学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重视专业实践活动过程,并记录专业实践工作笔记。专业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应填写《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表》并通过考核。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素养

应系统掌握生物科学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严谨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并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理论探索或应用研究领域中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2学术道德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有团结协作精神。在研究工作中保证实验数据真实,立论依据充分,推论逻辑严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

科学论文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所做研究工作的真实反映,杜绝任何剽窃他人成果、捏造歪曲数据、有意提供误导性推论等学术不端行为。

3职业精神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具有事业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规范,能够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有能力获得在生物工程学科某一专业领域开展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信息知识和外语等背景知识,同时有能力对已经产生的知识进行利用和扩充。

2科学研究能力

应该在某一专门的生物科学领域方面获得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为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设计和实施需要进行的实验,并对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批判性评价。具体包括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技术,如了解相关技术的原理、实验中使用的必要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试剂的选择使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对实验中的质量控制有良好的理解,如在实验方案中设置有效的对照与重复,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所获实验结果及其意义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适当的评价。

3实践能力

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良好合作的能力。此外,应参加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扩大自己在研究论文内容之外的广泛兴趣,锻炼社交能力和指导他人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4学术交流能力

应具备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在学期间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积极参加研究生班讨论会和学术交流报告会。

本领域工程硕士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应结合生物工程相关的生产实际和技术改造进行选题,研究内容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是生物工程项目策划、生物工程设计或技术改造。研究结果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深度和先进性,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解决生物工程相关的研发和技术攻关的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2论文形式

要求以学位论文形式完成,可以是可行性报告、产品设计等。

3论文环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包括文献阅读、调研、开题报告、理论分析、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工程实施、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文评阅与答辩等环节。

开题报告是论文工作开始的标志,是整个学位论文顺利进行的必要基础。一般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到校作选题报告并提交论文工作计划,由学校会同校外副导师进行审查和把关。

中期检查一般在入学第三学期进行,由研究生到校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取得指导与帮助。考核专家组检查论文的进度、讨论课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调整工作计划。

论文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后,由校内导师会同校外副导师,组织论文评阅、预答辩和答辩。

4论文评审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生物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论文答辩

1)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有3位本学科具有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评阅,认为论文合格同意申请答辩后,由院校组织答辩委员会,并举行学位论文公开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位专家组成,至少1人为来自生物工程企业或研究所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

6、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在某一生物学研究领域内有一定创新或对该领域生产有指导意义。

 


工程硕士化学工程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领域概况

化学工程领域是研究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共同规律和应用技术的工程领域。

化学工程领域是口径宽、覆盖面广的工程领域。按化学工程研究对象的学科特征,化学工程领域的覆盖范围为: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工、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材料化工、环境化工、生物化工、工业催化等化工类学科。按化学工程研究对象的技术特征,化学工程领域的覆盖范围为:产品研制、工艺开发、装备设计、设备强化、技术改造、质量控制、分析测试、环境保护、企业管理、新装置建设、项目规划、引进装置消化吸收、工程可行性研究等。按化学工程研究对象的行业特征,化学工程领域的覆盖范围为:无机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与天然气化工、煤炭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材料化工、冶金化工、轻化工等行业。按化学工程研究对象的技术发展趋势,化学工程领域的覆盖范围还包括:环境化工、微电子化工、计算机化工、信息化工、海洋化工、航空与航天化工、新能源与新资源化工、新材料化工等。

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设立于2010年,其成立的基础是2001年设立的应用化学学科(目前拥有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2个本科专业)和2003年设立的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本领域已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拥有教育背景深厚、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目前共有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7人,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实验教学条件良好,在十一五十二五建设期间,应用化学学科被我校确定为A类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普通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2003年)、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和省部共建农业资源应用化学特色优势实验室2009年)等教学、研究平台。近5年来,学位点共承担国家自科基金、省自然科基金、省科技厅基金等纵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10部;已授权国家专利10项;鉴定成果3项,其中1项科研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科研成果转让3项,直接经济效益200余万元,对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的大农业优势学科的特点,结合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发展的现有科研状况,本领域研究内容涉及精细化学品、天然产物、功能材料等的制备原理和生产工艺技术、过程及装置的设计和优化,以及环境污染物的处理、检测等技术。以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材料、生物工程以及药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对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加工、资源和能源的洁净和优化利用、环境污染物的治理等涉及的化学工业过程进行技术研究,并对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工业化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二、发展趋势

化学工程学科作为工程技术的一级学科,在20世纪中经历了形成发展拓宽三个阶段,对人类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世纪末期,化学工程与生物、材料、资源、能源、环境、微电子等学科紧密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学、生物学结合,形成了生物化学工程学科。化学工程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结合,形成了材料化学工程学科。化学工程与石油化学、煤化学结合,形成了资源与能源化学工程学科,进入21世纪后新能源(如燃料电池、生物质能源、再生能源)开发中的化工问题成为该学科的前沿研究课题。化学工程与环境科学与工程结合,形成了环境化学工程学科。化学工程与电子学、微电子学结合,形成了微电子化学工程学科。

当前,化学工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出现许多新的研究课题,解决这些新的课题,将推动化学工程向新的高度、新的深度发展。它的研究范围和应用前景不断拓宽、不断深化。面向21世纪,化学工程学科将有新的发展,一方面将推进化学工艺与化学工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将与高新技术的前沿结合,形成相互渗透的新学科分支。

未来化学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新合成化工、超分子构筑、新材料化工、新催化技术、绿色化学等。未来化学工程可能诞生的新领域包括:①从目前的生物化学工程进一步发展到生命化学工程;②从目前的微电子化学工程进一步发展到信息化学工程;③从目前的环境化学工程进一步发展到生态化学工程;④从目前的能源化学工程进一步发展到新能源化学工程。

本领域突出化学与农业科学密切结合的学科特色,形成了天然资源化学工程、精细化学品工艺、环境检测与治理工程、功能材料化学工程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将进一步在以下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领域。

1、天然资源化学工程:本方向运用化学及生物化工技术与手段,开发廉价而丰富的植物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天然产物分离与纯化新技术; ②天然产物定性与定量分析技术;③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与应用;④生物质转化与生物能源技术。

2、精细化学品工艺:本方向研究内容涉及精细化工产品的各个领域。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①农用精细化学品的研究与产品开发;②日用化学品技术与开发;③精细化工、医药化工中间体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3、环境检测与治理工程:本方向运用化学、生物技术的方法与手段,开发环境工程中涉及的化学与化工新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②环境污染物的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③农产品化学污染物检测技术。

4、功能材料化学工程:本研究是运用材料化学和化工制备技术,研究和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与应用的技术。主要研究内容:①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②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③新型电池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从事本职业工作的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化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能熟练阅读本领域的科技资料与文献。

3、身心健康,具有承担化学工程领域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数学:通过学习高等工程数学课程(数值分析),提高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工程设计问题,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运用必要的计算软件,进行科学与工程的分析和计算。

化学:通过精细化工工艺与设备、高等分离工程、现代仪器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综合技能等课程学习,提高相关化学知识。

2专业知识

专业基础:根据研究方向,有选择性的学习天然资源化学工程、精细化学品工艺、功能材料化学工程、环境检测与治理工程等内容,并着重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化工技术进展:掌握资源与能源化学工程、材料化学工程、环境化学工程、精细化学品工程等领域的进展,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

环境与安全:掌握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的要求,掌握安全工程的知识。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可以在实践基地或导师科研基地完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提交实践研究计划。实践研究计划经学院、实践单位、研究生工作处审核后付诸实施。实践研究活动结束后,研究生撰写实践工作总结报告。学院及本专业领域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要进行管理与检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训练与论文工作可以采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实践内容需要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实践训练分为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技能型实践活动和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专项实践活动。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本领域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本领域硕士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应具有正直诚信、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研究的优良品德,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洁身自律,正确对待学术名利,杜绝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投机取巧等不正之风,拒绝不当得利,自觉抵制和坚决杜绝任何学术不端行为;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2专业素质

具有化学工程师的工程素质和工艺素质,有正确的工程思维,敢于探索,善于思考,尊重客观规律,能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观点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处理化学工程实践问题。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3职业精神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

具有事业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规范,能够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本领域工程硕士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具有通过课程学习、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信息,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领域所涉及的某一方向的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3工程实践能力

具有进行化工项目规划、产品研制、设备设计、工程强化、环境保护等化工技术改造的能力。

4开拓创新能力

具有化工企业技术发展中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试验、创新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5、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组织与领导企业科技开发项目的能力和协调管理、技术洽谈、国际交流的能力。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论文选题

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具体可涉及化学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设计与优化;可以是化学工程国外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化学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化学工程技术项目或管理项目的规划与研究;具有工程背景或工程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项目或预研专题。

2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论文可以是化工产品开发(包括新产品、新设备或部件的开发)、化学工程设计(包括工程项目、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特定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工程或项目管理(企业项目化管理、项目组合管理或多项目管理问题)以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但论文撰写应充分反映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

论文规范要求如下:

1)论文结构符合湖南农业大学相关学位论文的要求,具体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或绪论、正文部分(研究工作部分)、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

2)前言应对论文的背景及工作内容作简要的说明。文献综述应对课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由此提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3)论文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对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够对某方面有独立见解。

4)论文成果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5)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6)论文内容充实工作量饱满,至少应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

7)论文写作要概念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8)对工程设计类论文,要求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结构合理,数据准确,图表规范,设计符合化工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实施或通过评估。

9)对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论文,要求结合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进行实验研究,正确分析过程,实验数据可靠,结论正确可信,论文成果具有科学性与一定的先进性。

10)引用他人科研成果应明确指出,与他人合作部分应说明合作者的具体工作。即使在引用他人著述时给予注明,也不能过度引用他人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和图表。论文的应用文献一般应在50篇以上,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5篇。

11)本学科硕士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化工产品开发、应用研究及工程或项目管理类论文的字数不少于25万字,化学工程设计类论文不少于2万字,调研报告类论文不少于3万字。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该经过本领域3人(含)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审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方可进入答辩环节,以确保论文质量。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按湖南农业大学工程硕士论文水平与成果要求执行。

学位论文要选题结合生产实际、概念清楚、论据充分;选题经过论证符合要求之后才能开题;论文研究工作进展应接受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结果正确;学位论文应有创新性成果,要求表达简练、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表规范。学位论文应能够体现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学风。

鼓励硕士生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的论文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工程硕士农业工程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学科概况

工程硕士农业工程领域是综合应用工程、生物、信息和管理科学原理与技术,涵盖农业工程、生物学、作物学、畜牧学、园艺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综合应用工程、生物、信息和管理科学技术与手段,研究开发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工程装备和设施,提供与农业生物系统及相关工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利用工程措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高效可持续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农业工程领域设立于2010年,依托国家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训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立足南方,围绕三农问题,围绕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四个研究方向,研究开发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工程装备和设施,提供与农业生物系统及相关工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本学位点现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7名。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5项,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开发新产品20多个,发表EI收录论文3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8部。

二、发展趋势

农业工程是一个独具特色并亟待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工程领域。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保护生态环境,高效利用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农业工程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发展趋势为不断加强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环境、水利等学科与生物、作物、畜牧、园艺、土壤等农学类学科的深度融合,拓宽农业工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随着生物、计算机、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业工程在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将日显重要。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面向农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从事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的系统设计与规划、试验检测与鉴定和工程管理等工作的知识结构与技能;了解并遵守行业标准规范,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开发、工程检测与鉴定和工程管理等能力。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农业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研究与应用范围广泛,工程硕士农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不同研究方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1、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应包含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与工具性知识,包括政治理论课、工程数学、外语、计算机技术、应用软件、现代管理学基础等课程。

2、专业知识

农业工程领域每个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各不相同,工程硕士农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完整的修满一个专业知识模块的课程。

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是以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机械与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机械与装备设计制造及运用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其核心课程主要有工程数学、实验设计、先进制造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原理、高等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学、作物生理与生态学等。

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是以现代控制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其核心课程主要有工程数学、试验设计、传感技术、计算方法、电力系统概述、现代控制理论、作物生理与生态学等。

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是以水土资源高效安全利用为核心的农业水土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其核心课程主要有数值分析、数理统计、土壤水动力学、现代水文学、灌溉排水原理与技术、水土资源规划与评价等。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是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其核心课程主要有工程数学、试验设计、相似理论与模型实验、计算机原理、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农业建筑工程、农业生物环境控制工程、作物生理与生态学等。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工程硕士农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到农业工程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实习实践活动至少6个月,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结合本职工作,根据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采取在岗或挂职的方式从事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基本了解农业工程领域的行业状况、相关行业工作流程、相关部门技术规范以及工程质量与安全要求,学习相关工作技能与技术方法,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并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选题及论文研究工作。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引用他人文献需符合注释、引用的格式标准,严禁抄袭、剽窃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摒弃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2、专业素质

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开拓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信念;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科学总结的学术素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细致的求学态度、无私奉献的团队合作精神。

3、职业精神

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遵守科学道德、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检索、阅读、调研、学术交流以及工程实践等手段获取相关知识与信息,了解本领域的发展情况与学术动态,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运用及时归纳、整理、消化、吸收,发现学科交叉中的新的发展方向和亮点。

2、应用知识的能力

能够运用工程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学原理,密切结合农业生产要求与资源环境条件,融合多学科工程知识并采用恰当的技术方法,解决本工程领域涉及的工程与技术问题。

3、实践能力

积极参加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农业工程领域的行业状态、相关行业工作流程、相关部门技术规范以及工程质量与安全要求,学习相关工作技能与技术方法,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4、其他能力

1学术交流能力。通过学术交流发现问题、学习研究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获取学术支持。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学术报告,撰写学术论文以及答辩等,通过学术交流,拓展视野。

2哲学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人文社科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

3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能熟练应用相关软件对所研究的问题建立模型并进行计算。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工程硕士农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如项目规划、工程设计、项目建设、工艺设计、产品或部件研发、性能试验与优化、系统控制、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技术集成、技术引进消化、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行业或企业需要解决的其它工程与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等。选题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适当的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预期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1)论文主题框架及主要内容

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工程设计,研究论文(或报告),工程管理、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等。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学位论文应包括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与个人学习工作简历等组成部分。

2)不同形式学位论文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产品研发:正文应包括绪论、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总结等四个部分,并应以附件形式提供图纸、实物照片等必要的技术文件。

绪论:阐述所研发产品的背景及必要性、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并阐述本产品研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设计与分析: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确定性能技术指标,给出设计思路与技术原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设计、校核计算和性能分析。

实施与性能测试:对所研发的产品或其核心部分进行试制,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及对比分析,必要时进行改进或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总结:系统地概括产品研发中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及其主要结论,并明确指出产品研发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展望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及改进前景。

工程设计:正文一般应包括绪论、设计报告与总结三个部分。以设计报告作为工程设计论文正文主体,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作为必须的附件。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设计的背景及必要性,重点阐述设计对象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设计报告:详细描述工程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理念、技术原理、设计方法和可行性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设计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工程设计项目,还可包括计算与分析、技术经济分析、测试分析、仿真实验分析、结果验证等具体描述。

总结:系统地概括工程设计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设计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简要论述本工程设计的优缺点,并对工程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应用研究:正文一般应包括绪论、研究与分析、应用或验证、总结等四个部分。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应用研究命题的背景及必要性,对应用研究命题的国内外现状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应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研究与分析: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拟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试验或仿真研究。

应用或验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或进行验证,并对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

总结:系统地概括应用研究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研究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简要描述成果的应用价値,并对未来改进研究进行展望或提出建议。

工程/项目管理:正文一般包括绪论、理论方法综述、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或可行性分析、总结等五个部分。

绪论:提出研究问题,对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现状进行清晰的描述与分析,重点阐述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简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理论方法综述:对解决论文所涉及的管理问题的国内外代表性理论、方法进行简要描述比较和分析各种理论、方法在解决该问题上的优缺点,提出解决本文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或方法体系与技术路线。

解决方案:详细描述问题可操作性解决方案的分析和设计过程,并给出具有和适用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或可行性分析:若所设计的解决方案在实际中应用,依据实际结果分析方案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若解决方案尚未在实际中应用,则从理论和应用条件方面分析解决方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总结:系统地概括论文所涉及的所有工作及其主要结论,重点描述论文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案或新结论,简要描述研究工作的价值,同时简要给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调研报告:正文一般由绪论、调研方法、资料和数据分析、对策或建议、总结等五部分组成。

绪论:对调研命题的国内外现状作清晰的描述与分析,重点阐述被调研命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简述本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

调研方法:针对调研命题,主要介绍调研范围及步骤,资料和数据的来源、获取手段及分析方法。

资料和数据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和分析,给出明确的结果,并采用数理方法进行可信度和有效性分析。

对策或建议:对调研对象存在的问题或者调研结果应用于实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论证,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对策及建议应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具有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总结:系统地概括调研报告所涉及的所有工作及其主要结论,并明确说明作者对调研报告所作的贡献与独立取得的成果,简要描述调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与结果表达,要求结果实事求是,具有科学性;结果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体现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所有信息,不重复方法与资料中已交代的内容,重点介绍新发现、新发明、新创新或新观点,数据准确,真实可靠;数据精确度应符合论文研究要求,且全文齐同划一。

3)行文格式

学位论文应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行文要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的规定及基本要求。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1学位论文应能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农业工程领域相关方面的理论探索、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问题。论文研究应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或者具有创造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潜力;

2)要求论文结构和条理清晰、规范,文字流畅,表达准确,数据可靠,图标标注符合规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全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得少于1年;

3)论文中应对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有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介绍在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果,要求论文内容翔实,有一定的工作量和现实意义。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和理论研究方法先进;

4)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之作,学位论文查重率须低于20%

 


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领域概况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材料、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工程学科。以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相关的环境问题为对象,根据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认识,利用有关基础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和工程技术实施具体的规划、管理和工程措施,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清洁生产、防治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保护和改善,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生态工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等的工程技术领域。本领域主要培养从事水污染控制与净水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监测与评价,生态修复技术,农业环境保护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依托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环境生态学、农业环境保护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校内外和企业导师20余人,具有教授和教授级高工10人,拥有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洞庭湖区农村生态系统健康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保护省部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农业环境工程省部共建训练中心、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农药残留试验研究资质,以及南方稻田重金属污染防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农业环境污染修复工程中心和湖南环境保护畜禽养殖与农业种植污染控制工程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形成以农药残留、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养殖废弃物减排技术为特色的国内领先的研究团队。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国家重大水专项等近40项,年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拥有水处理成套设备、大气污染治理及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设备,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包括原子荧光和石墨炉)ICPGC-MASSHPLCHPLC-MSGCGC-MSABRSBRPCRBET比表面积测量仪、红外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价值近2千万元;拥有教学和科研用房近2000m2,另有15亩的校内试验实习基地,并与湖南省环科院、长沙市第一与第二污水净化中心、星沙污水净化中心、湖南军信环保公司、湖南凯天环保集团、湖南慧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近20家环保企业、科研院所具有长期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这些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领域发展趋势

坚持多学科横向联合,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水污染控制工程、农业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药残留检测与毒理研究等几个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具有与我国国情尤其是湖南地方特色相适应的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达到湖南领先、总体国内先进、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结构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农药残留毒理与检测、环境生物技术。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主要面向政府环保部门及其他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环境工程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环境工程问题。具体要求为: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从事特定职业工作的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环境工程领域所需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未来职业所需的任职能力,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技能,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独立承担环境工程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职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3、身心健康,具有承担环境工程领域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外语、数值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信息检索、知识产权、行业内常用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计算机程序设计、法律基础、信号与信息、技术经济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使用方法、流体力学及现代检测技术等知识。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固废废弃物处理处置、大气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技术,环境规划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污染物监测与分析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土壤污染治理等。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实践环节是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践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环境工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实践训练贯穿于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研究等培养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实践课程:教学组织中结合生产实际和研发实践,安排综合实践技能课程和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前者以培养学生通用性的综合职业实践能力为目的,后者以延伸培养学生特定职业领域专业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案例教学:以环境工程领域的具体项目或课题为来源,选取其中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部分,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情景模拟、理论分析、交流讨论等手段,引导研究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有效提高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实习:研究生结合专业实践必修环节,也可结合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到环保、市政、农业、规划、建设、能源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工作站,以及野外试验基地等,进行产品和技术开发、技术改造、专业调查、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掌握本专业或行业的相关工作方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环境工程的领域特点到相关事业单位从事实习实践活动,可由两位导师共同协商决定实习实践内容,或由培养单位决定。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时间不少于半年。

实践过程中,应记录工作日志,活动结束后,撰写专业实践报告,总结主要实践内容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参与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取得的成果效益。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权益。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守学术诚信,不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篡改、不编造研究数据。

2专业素质

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专业精神、才智、涵养和创新意识;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在其他工作领域应用;注重研究规范和方法的掌握;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身体力行。

3职业精神

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图书馆、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文献和信息;掌握中西文文献的检索和查询技巧,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趋势和最新动态,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

能够运用高等工程数学、环境工程原理(包括:水、气、固体废物及物理性污染物控制原理及技术)、环境影响及风险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种行业的相关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学生应当积极参与专业学位课程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在职业岗位轮训及实践研究过程中,积极投入所在部门的工作,善于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在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

4其它能力

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注意全面发展,在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应具有从事本专业所需要的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沟通、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胜任本行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工作。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具体可分为:环境工程设计与实施,包括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与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或危险废物)的治理与管理、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土壤修复工程、物理污染防治工程等;环境工程处理系统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环境污染防治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国外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环境工程技术项目或管理项目的规划与研究;具有工程背景或工程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项目或预研专题。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以多样,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与工程应用等,还可以是针对环境工程和技术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 环境规划与管理类研究报告等。

产品研发

研发内容: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性能或技术指标;阐述设计思路与技术原理,进行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分析计算或仿真等;对产品或其核心部分进行试制、性能测试等。研发工作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及工作量。

研发方法: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

研发成果:产品符合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工程设计

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数据准确,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同时符合技术经济和法律要求;可以是工程图纸、设计作品、工程技术方案、工艺方案等,可以用文字、图纸、表格、模型等表述。

设计说明:指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助性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

设计报告: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或仿真。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

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或新见解。

调研报告

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既要包含被研究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又要研究该命题的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

研究成果: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报告

研究内容:对新建项目、扩改建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有一定的行业典型性和研究深度;在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选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先进的工程措施方案,论证措施的可行性,并进行效果预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要求有实际调研与各类生产、设备及原辅料及海报设施运行数据的综合分析相结合,设计清洁生产方案,并对各种清洁生产方案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区域发展的环境规划各相关内容,研究区域发展或涉及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环境管理相关内容。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新意、难度及工作量。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区域发展与工程/项目的生产和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

研究成果: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制定区域发展环境规划,建立区域或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并进行必要的验证。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行文通顺,技术用语规范; 分析问题透彻,推理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引用材料的出处准确、完整。掌握先进的运算与统计方法,技巧较熟练,模拟运算结果可靠。

3)行文格式

符合国家或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格式和规范要求。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独立完成。要求研究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或解决方案。

论文应包含必要的文献综述,对选题所涉及的实际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分析与判断;收集或测定的论文数据可靠、充分,设计(技术)路线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论文有至少 3 个月的实地研究基础,能够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能够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解决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工程硕士食品工程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和发展趋势

湖南农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食品工程领域)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所设立,于2009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位点现有导师1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近5年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863、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项目;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奖项7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公开发表论文485篇,出版教材、专著37部。拥有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食品分中心、柑橘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中心、湖南省现代食品工程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湖南省肉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辣椒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与本领域相关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本工程领域有较强的食品加工单元操作、食品生物技术和食品发酵方面的科研教学能力,具有工艺、工程、装备一体化的特点,产、学、研结合紧密。

从国内外食品工程领域的发展状况出发,结合我校的优势,本学位点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与食品工程领域密切联系的务实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与综合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目的。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食品企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食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学科目前设置5个主要的研究方向:(1)食品加工理论与应用 该方向主要研究食品加工的色香味体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食品加工工艺与新技术 该方向主要从事园艺产品加工工程、农产品保鲜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工程、粮食加工工程、畜禽产品加工工程、油料加工工程、食品工程装备研究。对大米、油脂、水果、蔬菜、畜禽水产等农产品的加工及保藏技术、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效利用技术等开展深入研究;(3)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该方向对食品加工和贮运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安全事故防控、有害成分溯源等进行深入研究;(4)食品生物技术 该方向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开展研究;5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  应用现代分离技术、分析测试技术、营养评价体系对产品的功能成分、营养特性、品质特性和加工特性进行研究,研究食品品中功能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全日制食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食品工程领域较坚实的食品专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食品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创新意识,能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食品工程领域问题,能独立担负食品工程领域的技术革新、科技开发、新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从事特定职业工作的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严谨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食品工程领域所需的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具备未来职业所需任职能力,掌握本职业领域专业技能,能综合运用已有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独立承担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职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写作和听说能力。

3、身心健康,具有承担本职业领域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全日制食品工程硕士生应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研究方法论、食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面,了解食品科学知识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方法。

2专业知识

全日制食品工程硕士生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研究环节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1)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参加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科研项目;(2)到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对于第1种情况,实行单导师制,导师由校内本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承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完成实践环节的实习后,学生需撰写工作总结作为专业实践报告。由导师审阅并给出实习情况鉴定和实习成绩评定,不通过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学位论文工作应与所参加的工程应用项目相结合。

对于第2种情况,实行双导师制,导师必须具有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即校内导师),负有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的主要责任,主要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另一位导师原则上要求来自研究生的实习单位(即企业导师),主要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实践环节要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时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完成实践环节的实习后,由实习单位出具学生的实习情况鉴定,学生需撰写和提交专业实践报告。专业实践报告主要介绍在企业的实习工作(技术开发、产品调试、市场调研、技术支持等)情况和工作总结。由培养单位组织专家对学生的实习鉴定和专业实践报告进行审阅并给出实习成绩评定,不通过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学位论文工作可与实践环节参与的工作相结合。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2专业素质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理想;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

3职业精神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食品工程领域工作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遵守食品行业的特定职业操守,以严谨和负责的态度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位获得者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领域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领域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政策需求,进一步获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

2应用知识的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从生产中或前人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开展应用性研究的能力。学习期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研究课题,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案,并能独立实施;在科研活动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数据分析,撰写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拓展研究思路。

3实践能力

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包括实地调查、政策调研、政策分析等,将所学知识与及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同时,学位获得者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示范推广工作。

4其它能力

本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把学术研究转化为政策建议及向大众宣传普及;也能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其他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水平等。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本领域学位论文选题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空、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50篇以上,外文文献10篇以上。文献应该是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开题报告篇幅在5000字以上。选题应具备应有的创新性,开题前对相关研究情况必须开展充分的调研,选题必须通过公开论证后才能开展论文研究,一般研究时间不能少于1年。发生特殊情况无法完成研究,需要重新选题时,必须重新开题论证。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或导师从事的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本领域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 (或引言)、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等。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结果与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数据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领域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行文格式

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领域统一的学术用语。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 年,完成后应该经过本领域3 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论文评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评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答辩申请。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少于5人,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之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递交院学位委员会审阅并存档,以确保论文质量。

1)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研究结论应该对领域某一方向的理论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论文格式应该符合本领域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在满足领域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基础上,还应符合本领域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


农业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和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是根据农林牧副渔各行业生产、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的需要,示范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者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效利用资源,增加产品产量,改善品质。农业机械化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及其工作部件的理论分析、结构设计与性能检测,农业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研发,农业机械产品可靠性及安全性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农业机械化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农业机械化技术资源合理利用与优化分析研究,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统筹与规划研究等。

我校2000年获批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点,2001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

该领域依托国家2011协同创新机械化创新平台、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湖南省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现代食品工程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和农业工程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现有硕士导师5人,研究方向有(1)农业机械创新设计:包括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及其工作部件的理论分析、结构设计与性能检测,农业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研发等;农业机械产品可靠性及安全性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2)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包括农业机械化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农业机械化技术资源合理利用与优化分析研究,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统筹与规划研究等,近五来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3项,取得成果奖励18项。

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机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应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培育和壮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技术科研人员,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农机研究方法、能够独立解决复杂农机化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专门人才。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农业机械化领域具有扎实的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电工电子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全面的农业机械学和农业机械管理学专业知识,熟悉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和农业机械管理方法,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械化管理人才。

本领域农业硕士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深刻领会八荣八耻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精神实质;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艰苦朴素、勤俭耐劳;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从事农业机械、工艺、装备系统研究、总体设计、开发研制、试验检测、技术集成或工程应用等工作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了解并遵守行业标准规范,具有独立担任农业机械化技术或机械化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政治理论、外语,以及数学、力学、计算机、管理、物理、生物等基础理论。

2专业知识

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领域方法学、领域案例和综合实践技能等。领域方法学包括研究方法和专业基础理论,领域案例包括专案例理论基础、专业技术进展和领域实证案例,综合实践技能包括实验分析、操作和工程实践技能等。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当经过农业机械化推广实践的训练。通过实践环节应基本了解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行业状况、基本了解农业机械化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管理要求、相关行业工作流程、相关部门技术规范以及质量与安全要求,学习相关工作技能与技术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并结合实践

内容完成论文选题及论文研究工作。

全日制研究生应根据培养目标,经导师同意或培养单位安排,到适合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特征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研究,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可采用集中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结合本职工作,根据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采取在岗或挂职的方式从事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实践环节结束时提交实践总结报告,考核合格后获得规定的实践学分。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机械化事业,热爱三农,认真负责,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专业素质

应具备扎实的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农机化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产品开发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3职业精神

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好地领会农业机械化、农机工业、现代农业等行业的关联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农机化的作用。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能通过检索、阅读等手段,利用书本、媒体、期刊、报告、计算机网络等一切可能的途径获取本领域相关信息,掌握从事本专业方向研究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本领域的热点和发展动态,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

能够运用工程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和农业机械化工程学原理,密切结合农业生产要求与资源环境条件,融合多学科工程知识并采用恰当的技术方法,解决农业机械化工程领域涉及的工程与技术问题。

3实践能力

具有进行农业机械化项目规划、产品或部件研发、设备设计、性能试验与优化、系统控制、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技术集成等农业机械技术改造的能力。

4其它能力

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锻炼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在团队和多学科工作集体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能够有效组织工程项目的实施,并解决实施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论文选题要求应服务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农业机械化背景,如机械设计、产品或部件研发、性能试验与优化、系统控制、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技术集成等问题。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机化现实问题的能力,预期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论文主体框架:

本领域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农业机械项目(部件)设计或机械化研究论文,论文应包括以下部分:

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

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性;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实验或计算方法、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结果或计算结果、理论分析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主要内容:

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农机设计类和农业机械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或部件研发,设备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农业机械化项目(产品)设计、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与成果、调研报告等。

应用研究论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化领域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应用背景,是新理论、新方法、新产品等的应用研究。针对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针对直接来源于农机化领域的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推广应用背景的课题,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掌握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或仿真。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

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或新见解。

农业机械产品或部件研发。针对农业生产实际的新机具、新装备、新设施等新产品研发、主要工作部件或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农机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

研发内容:对所研发的农机产品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性能或技术指标;阐述设计思路与技术原理,进行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分析计算或仿真等;对产品或其核心部分进行试制、性能测试等。研发工作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及工作量。

研发方法: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

研发成果:产品符合农机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项目(产品)设计。指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等,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农业机械化相关的工程项目、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内容开展的设计。

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数据准确,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同时符合技术经济和法律要求;可以是工程图纸、设计作品、技术方案、工艺方案等,可以用文字、图纸、表格、模型等表述。

设计说明:指按照机械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助性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

设计报告: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与成果。针对项目任务的全局或局部、全程或阶段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开展研究并提供解决方案,包括项目策划、可行性论证及效益预测与分析、可靠性分析、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体制研究及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或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等。

调研报告。指对农业机械化领域管理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本质,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农业机械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

研究成果: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结构应符合不同形式的要求,应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述规范。学位论文包括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对于论文主体部分,不同形式的学位论文有不同的组成,分别如下:

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 2.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应用研究命题的背景及必要性,对应用研究命题的国内外现状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应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研究与分析: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或仿真。

应用或验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或进行验证,并对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

总结:系统地概括应用研究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研究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简要描述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对未来改进研究进行展望或提出建议。

项目(产品)设计

项目(产品)设计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设计报告作为正文主体,设计方案和设计说明作为必须的附件。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 2 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农业机械化相关工程设计的背景及必要性,重点阐述设计对象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设计报告:详细描述农业机械化相关工程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理念、技术原理、设计方法和可行性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设计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工程设计项目,还可包括计算与分析、技术经济分析、测试分析、仿真实验分析、结果验证等具体描述。

总结:系统地概括农业机械化相关工程设计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设计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简要论述本工程设计的优缺点,并对工程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附件:给出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

产品研发

产品研发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 2.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研发的农机产品的背景及必要性、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并阐述本产品研发的主要工作内容。

理论及分析:对所研发的农机产品进行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确定性能技术指标,给出设计思路与技术原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设计、校核计算和性能分析。

实施与性能测试:对所研发的农机产品或其核心部分进行试制,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及对比分析,必要时进行改进或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总结:系统地概括产品研发中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及其主要结论,并明确指出产品研发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展望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及改进前景。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 2.5 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对研究命题的国内外现状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重点阐述命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简述本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针对命题,主要介绍研究范围及步骤,资料和数据的来源、获取手段及分析方法。

资料和数据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和分析,并给出明确的结果,并对可信度、有效性进行必要的分析。。

对策或建议:对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或者调研结果应用于实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具体建议以及工程措施。对策或建议及工程措施应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具有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总结:系统的概括研究报告所涉及的所有工作及其主要结论,并明确指出哪些结论是作者独立提出的,简要描述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本领域专业学位申请人皆应提交学位论文并完成答辩。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较复杂农机化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符合本领域研究范式的规范要求。论文一般应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主要符号表、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等部分组成并按前后顺序排列。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客观,论述和推理应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应准确、通顺;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行文要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的规定及基本要求。论文工作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2)学位论文应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具体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农机化推广技术成果报告和调研报告等与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内容系统,资料详实,论据充分,逻辑清晰。要理论联系实际,语法正确,文字顺畅,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得少于1年。

3)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行文中应做到概念清楚、层次分明、文字简练。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之作,查重率达20%以上(含20%)论文为不合格,不能进行论文答辩。

 


农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和发展趋势

农业信息化领域是信息技术领域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领域,是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理论、方法,结合农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具体问题,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学科。农业信息化领域主要涉及农业要素和农业过程的信息化,农业要素包括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包括生产、加工、科研、教育、管理、流通、服务等。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植物与动物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经营、农业综合服务(农业政策、技术、资金、信息、生产资料等要素服务)及农业生产环境(水、土、气象等)的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领域主要依托于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紧紧围绕我国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对信息技术的重大需求,紧跟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等四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

本领域已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专职从事农业信息化的研究队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目前拥有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信息技术相关实验室及各类科研设备、图书资料和校内外科研与实习基地,已具备较好的适应本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学位人才的培养,可以有效开发与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促进农业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提高农业集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

随着农业信息感知与识别、生物信息学、虚拟现实、农业物联网、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智能控制、精准农业、智能化农业机械与装备、3S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将不断深入,其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增强,必将成为信息高科技与农业应用的重要契合点。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教育,旨在为政府涉农机关、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农村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掌握现代信息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实际问题、具备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与推广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村事业,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掌握农业信息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备运用现代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农村、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言,能熟练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心健康。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自然辩证法;应较为系统地学习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抽象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基本素养;掌握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专业知识

本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信息监测与采集技术、农业数据库、农业时空信息分析及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熟悉农业物联网、农业控制及应用技术、农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技术;了解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模拟模型与决策支持系统。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1基础要求

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实践基地参加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专业实践训练,并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的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评定成绩。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答辩,需要重新参加专业实践环节。专业实践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

2实践形式能力要求

根据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实际需求,培养研究生设计、构建、开发和部署与农业及农村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监测与控制系统等能力。培养学生对与农业及农村相关的信息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软硬件系统的部署与测试技能。为从事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优良的个人品德、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在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等活动中,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具有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活动中,应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劳动成果,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严禁捏造或窜改实验(调查)数据、重复发表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应能够对他人的成果进行正确辨识,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识

2专业素质

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信息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技术;具备运用现代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与推广等综合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3职业精神

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诚实守信、科学严谨、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要尊重他人的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在系统学习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获取所需知识、研究方法的能力,通过查询农业信息化领域相关文献资料、本领域专家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前沿,善于发现、学习和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学习、综合与归纳、比较与分析,形成为己所用的知识。

2应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和农业领域知识,分析在农业信息化实践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而解决农业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管理问题。

3实践能力

通过参加农业信息化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实验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农村农业相关信息管理、信息采集与处理、信息监测与控制等系统的能力,为从事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4其他能力

通过参加农业信息化案例讨论、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会、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培养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所从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有深刻认识,能够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合理规划和分解工作;善于听取意见、勇于修正错误;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技术或管理见解及建议;能够组织协调农业信息化相关工作。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农业信息化领域学位论文可分为三种类型:系统设计与开发;应用研究;调研报告。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如下:

1选题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专业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

系统设计与开发类:围绕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具有一定先进性、实用性和工作量的软硬件系统,能够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问题的能力,具有应用前景。

应用研究类: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背景,以农业信息化领域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科学手段开展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领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选题应基于一定现实基础和背景,具有实用性或应用前景。

调研报告类:围绕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急需调研的相关管理或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处理,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论文主体框架通常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主要符号表、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等部分组成并按前后顺序排列。论文观点评价要准确、客观,论述和推理应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应准确、通顺;在内容上,应符合下列要求:

系统设计与开发类论文:应阐述研发系统的背景及必要性,国内外同类系统研发和应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系统开发中所需的相关信息技术及农业领域知识;正文部分一般应包括系统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思路及实现,并对所研发的应用系统进行系统测试和应用性部署,总结系统研发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

应用研究类论文:应阐述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应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对研究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法和程序,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或仿真,通过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定性或定量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工作。

调研报告类论文:应阐明调研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调研内容必须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和背景;调研数据应详尽、全面,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可靠性,杜绝弄虚作假;论文应结合资料收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调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和科学论证,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系统设计与开发类论文应详细阐述所研发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思路,对所研发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关键性能进行测试或仿真测试,并对测试结果与已有同类系统在性能、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应用研究类论文应明确指出研究的新思路或新见解,并通过实验数据或实例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调研报告类论文应以研究生本人的调研数据和观测材料为主,确保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和分析,给出明确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可信度、有效性进行必要的分析。

3)行文格式

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行业设计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标注规范等,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论文中文字、图表、引文标注、参考文献等都要符合相应的撰写规定和规范,引文和注释要符合写作要求,引证全面,不可断章取义。参考文献尽量采用近5年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般不得少于50篇,且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1)学位论文应能体现专业硕士综合运用科学理论、信息技术和手段解决农业工程中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2)学位论文应在分析国内外本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3)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具体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独立研究,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结论应对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和发展趋势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以农村及其特定类型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管理学、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理论与方法,探讨农村与区域发展的过程、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问题以及发展政策。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2001年开始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研究生,201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设有农业经济、农村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三个研究方向。本学位点现有招生导师2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导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3人。本领域的建设依托于经济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该学科是湖南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拥有的研究平台湖南农村发展研究所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三农问题研究基地为湖南省人文社科首批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以来,本学位点教师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项。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我党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三农问题的战略定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农战略地位的显著提升推动本领域进入到了重大发展机遇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农村治理结构和发展环境也在不断改善,这些都为本领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领域以探索和解决三农问题为己任,以培养服务三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使命,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农业及农村发展理论基础和前沿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与农村发展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农村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学术道德。

2、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解决农业及农村发展相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文献。

3、具有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精神;具有健康的心智和体魄。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为复合型交叉研究领域,既需要了解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也应该了解农业技术类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技术,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文献检索工具;要求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良好的翻译与写作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查阅本领域的外文文献资料。

2专业知识

系统掌握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应用能力。本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了解农村调查与统计分析、农村发展项目规划与设计、项目管理与评价、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和了解有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本领域硕士专业学位必须按培养计划完成与本领域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所有课程考核合格。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本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在学期间应该参加不少于6个月(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训练,并按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通过者取得相应的学分。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不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2专业素质

掌握专业研究规范和方法,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及时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不断获取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具备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治理等实务工作的能力;具有农村与区域发展分析与规划、发展项目管理评估、农村发展研究与管理方面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3职业精神

遵纪守法,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立志于农村与区域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完善,培养创新意识并应用于工作之中。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能较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专业文献的检索和查阅技巧,获取本学科相关技术与研究方法的知识,具有自学、总结与归纳的能力。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2应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基础理论和一定的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内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具有开展调查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

学习期间应当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实践活动,在实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投入工作,善于发现现实中的相关问题,能撰写客观详尽的研究报告,具备参与或独立解决实践工作中面临问题的能力。

4其他能力

注重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能正确对待成败得失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应来源于农村与发展领域所面临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实践应用背景,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理论深度,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内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选题确定以后,需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应包括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进展、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提出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等内容。

完成论文综述和主要课程学习后,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的依据,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前人文献和工作综述,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工作进度计划。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3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经导师组评议通过后,方可进行调研和论文撰写工作。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可以采用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论文所涉及问题的分析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问题的解决要有自己的见解。

学位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装订顺序依次为:封面与扉页;(封面用中文,扉页用外文);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AbstractKey words目录(必要时,可加图目录或表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在读期间科研成果;附录(必要时使用);致谢可选

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参考文献中近五年的文献不少于15篇。

2)行文格式

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符合国家和授予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格式上的规范要求,引用文献要准确完整规范。详细要求参见《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理论和现实方面的重要性,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要求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工具对本领域实践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一定的见解和观点。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或导师从事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论文查重检测重复率要符合学校的规定。

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修完规定的课程及其他全部环节,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智、体合格,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建议,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出是否授予农业硕士学位的决定。


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和发展趋势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设立,于2011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导师1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湖南农业大学拥有与本领域相关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包括: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食品分中心、柑橘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中心、湖南省现代食品工程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湖南省肉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辣椒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等。近年来,本领域教师围绕湖南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展研究,与省内外100多家企业开展学、研、产合作,使十余种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业化、产业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150亿元,在食用油脂、大米、生猪、淡水鱼及辣椒等特色蔬菜加工领域居全国先进地位。

本学科目前设置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1)食品深加工原理与新技术:各类食品及特色新资源的深加工原理与技术,如功能成分的提取提纯和功能评价、新食品开发、食品加工新技术的应用、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加工设备配套选型。(2)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原料及食品的化学性能,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污染、残留、溯源与安全质量控制技术。(3)食品资源开发:食品资源开发利用战略、食品国际贸易、饮食文化及历史、膳食营养、饮食习惯与健康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特殊功能食品开发。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教育按照国家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将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作为研究生选题重点,着重培养研究生解决食品工业化生产和质量控制领域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在继续巩固原有优势研究领域的同时,本学位点将中式菜肴(尤其是湘菜)工业化、主食产业化、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领域作为未来拓展的重点领域,力争为相关企业、检测机构和技术部门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较高发展视野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是涉及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等领域的专业学位,重点培养学生在农产品加工生产和安全管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和安全管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从事生产、开发、质量安全控制、分析检验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学位获得者应很好地掌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非常熟悉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机械原理等专业基础常识,并且能很好的将相关基础原理与加工实践相联系,在分析具体实践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取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方向。学位获得者还应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读能力,能够借助字典阅读本领域的英文资料。

2专业知识

学位获得者应该掌握解决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熟悉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常识,在食品加工或食品检测领域中对某一具体方向具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在这一方向独立开展研究的专业知识,并熟悉该方向的国内发展现状和趋势。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学位获得者应在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相关单位参加半年以上(应届本科毕业生应达到一年)的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应事先制定较详细的计划,在实践单位应有具体的指导人员。实践训练应在食品加工单元操作、食品质量控制流程点、食品分析操作等能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岗位进行,目标明确、最好具有可考核的具体指标或评价体系。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学位获得者应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2专业素质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

3职业精神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领域工作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遵守食品行业的特定职业操守,以严谨和负责的态度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位获得者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学科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政策需求,进一步获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

2应用知识的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从生产中或前人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开展应用性研究的能力。学习期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研究课题,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案,并能独立实施;在科研活动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数据分析,撰写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拓展研究思路。

3实践能力

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包括实地调查、政策调研、政策分析等,将所学知识与及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同时,学位获得者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示范推广工作。

4其它能力

学位获得者应该能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介,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同时,还应该积极增强与政府、企业和农户进行交流的能力,促进新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应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把学术研究转化为政策建议及向大众宣传普及;也能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其他能力还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水平等。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本领域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围绕生产实践,以解决应用问题为重点,通过实验室研究、中试研究、调查研究、工厂设计研究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解决食品工业化生产和开发过程中的问题。选题应具备应有的创新性,开题前对相关研究情况必须开展充分的调研,撰写不少于三千字的综述,综述引用的文献以最新资料为主,一般为最近五年的文献,引用文献不得少于25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选题必须通过公开论证后才能开展论文研究,一般研究时间不能少于1年。发生特殊情况无法完成研究,需要重新选题时,必须重新开题论证。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论文形式可以采用调查研究报告、项目策划书、研究论文、科技发明成果报告、新产品或样机研制报告、工程设计、项目(产品)设计等,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论文主体框架应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规定》中的要求。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规定》中的要求。

3)行文格式

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规定》中的要求。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体现一定的学术价值或重要的应用价值。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水平和科研成果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理论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业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是与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农业科技与职业教育、农业科技管理及其推广活动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领域。它是一个以研究科学与技术进步对三农发展产生作用的规律及各类科技项目研发、推广、吸纳、后期服务的管理方法和公共政策为基本内容,以农学为学科支撑,以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为学科基础的新兴交叉研究领域。本领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掌握农业科技教育、传播、组织、管理等基本理论,熟悉农业科技推广及其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较好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组织与服务方法,解决农业科技教育推广和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设计、设置、调节和控制等实践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于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并开始招生。我校是首批设置该领域学位点的学校之一,并为该领域协作组组长单位。近些年来,我校积极加强与全国兄弟院校合作,举办了本学科方向的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项目,不断深化学科方向基础理论研究、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丰富成果。本学科师资力量强大,现有校内导师54人,其中正高职称导师21人、副高职称导师33人;还聘请十余名知名专家、教授或相应岗位有突出贡献的管理干部担任校外指导老师。本学科现设有八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农业科技管理、公共管理、高等教育经济管理、农村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农业政策与法规、财政金融与农业科技和信息工程与农业科技。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农村社会学、农业教育学、管理学原理、法学、经济学、传播学、农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

精通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评估、农业科技推广与职业教育等专业知识;熟悉和了解农业科技法律法规与公共政策、当代农业科技管理发展前沿态势、农业高新技术进展;熟练掌握农业技术推广传播、教育培训和农村社会调查方法,较好地掌握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及研究方法。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保证有足够的教学实践时间,接受与职业发展相匹配的实践训练和案例教学。实践训练时间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实践的形式可以是:

1、围绕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农业科技与职业教育、农业科技管理及其推广活动等实际问题开展农村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能够详细反映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建议等。

2、针对某一具体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组织与服务工作,撰写一份推广服务计划书或案例总结报告,能够详细说明推广项目的技术要点、推广目标、推广对象与范围、推广环境分析及可行性论证等。

3、参加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农业科技企业、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农民培训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等单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撰写一份规范的教案和详实的讲稿,达到了解教育培训对象、熟悉教育培训内容、掌握教育培训技巧和方法的目的。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与研究伦理,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在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借鉴和创新。

2专业素质

应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系统掌握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涉及到的各种基本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职业精神

应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立志于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的研究与实践,自觉履行职业责任,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爱岗敬业,坚守优良的职业作风。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文献的检索和查询技巧;善于通过参加专题讲座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获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专业学位课程的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获取真知。

2应用知识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能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实际问题。

3实践能力

具备从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和科技管理工作的能力,并能组织参与跨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成果交易,能够获取农业科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管理等任职资格。

4其它能力

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注意全面发展,在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农业科技与职业教育、农业科技管理及其推广活动等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明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前沿性,能够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等。研究论文一般由前置部分、正文、结尾部分、附录部分组成。其中前置部分包括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摘要、关键词、目录等。正文部分应当明确阐释学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调研报告一般应包含调研目的与意义、调研活动(工作)概述、调查方法、调查实施过程、调查获取的数据或案例资料、调查分析方法及其结果讨论、有效的对策措施、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精炼表述研究结果,表达时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数据客观真实,分析方法科学,模型设计合理。

3)行文格式

学位论文应符合《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的要求。

3学位论文的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应体现作者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要体现在解决三农领域科技进步与发展方面的实践问题所做出的创新性思考。论文应结合可能的应用背景作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可能的前瞻性研究,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逻辑严谨并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创新。


农业硕士作物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物领域学位点学科基础主要依托我校的作物学一级学科,学科历史悠久,基础厚实,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湖南省重点特色优势学科等6个二级学科。领域学位点具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的教学队伍,现有指导教师35名,其中正高职称18名,副高职称17名,导师队伍中拥有院士、长江学者、芙蓉学者百人计划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和劳动模范等杰出人才;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厚实,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国家油料改良分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创新研究平台8个。该领域于2000年开始招收在职研究生,十余年来共计为全国培养农业推广在职硕士300余人。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正式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2015年改称农业硕士)研究生。

作物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术研发和作物生产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专门人才,为我国作物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从事作物育种、农业技术推广和作物生产管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作物领域农业硕士专业涵盖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工程、作物高效栽培与生理生态、作物多熟制理论与技术、作物产业化发展研究等4个方向。

作物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围绕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作物生产的目标,充分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实验基地为支撑,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科学管理和开展有效的培养质量评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关规定,实施教育与培养过程。

作物领域专业学位教育所培养的农业硕士,应是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须接受过完整的专业技术训练,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学科发展动态洞察能力和较强的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能力,完成过一定量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著、专利、品种、生产标准等成果,拥有一定专业实践经验及技能,能够胜任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及管理部门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国家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整体战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各培养单位要依托行业组织或企业,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大胆探索改革学校与行业组织或企业合作办学模式,结合特定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具有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解决特定职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作物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生理、农田生态、农作制度理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作物生产与管理上的应用;了解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农业传播技术及相关农业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

作物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作物领域应用型和实践型研究,应具备现代作物生产及推广经营的理论及专业知识。

1)现代作物生产技术管理知识

重点掌握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现代技术管理知识,熟悉主要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问题,具备现代作物生产管理及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2)现代作物推广与传播知识

具有农业技术推广、集成示范、传授与传播的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现代作物生产技术进行有效的传播。

3)农业产业化经营知识

了解现代种子生产经营、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政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与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专业实践训练是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提高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须进行至少半年的专业实践训练;专业实践训练学习的具体计划由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共同拟定,实践训练可以是作物生产实习、作物生产实际问题调研、技术推广示范与服务等。实践训练在研究生导师指导下,实践训练的时间和形式采用集中与分段、个人与集体、课堂与课外、校内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利用专业学位教学实践基地。可安排研究生在校内或校外完成研究实习任务,也可结合研究生自身的工作实际开展实践训练。依托培养单位教学科研基地和研究生工作单位,导师结合自己的项目安排学生的实践研究内容,按照制定的实践研究计划进行。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指导教师对研究生专业实践要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和质量评价,促使研究生通过评价和反馈来不断提高作物生产理论水平,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解决生产的实际能力。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本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等活动中,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具有学术自律意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成果发表时实事求是,不夸大学术价值及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2专业素质

作物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作物学相关领域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能力;掌握作物学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熟悉本领域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备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职业精神

作物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能够承担本领域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身体和心理素质;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于实践,深入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科研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要有勇于、敢于、善于承担作物专业技术工作的自信心和执行力。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物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获取本领域的相关知识、技术与方法;通过参加专题讲座、学术会议及研讨会等多种学术活动,了解本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2应用知识的能力

作物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应用型的研究课题,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能独立开展研究活动和数据分析,具有较强的论文撰写能力;善于从生产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具备独立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能力。

3实践能力

作物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生产调查和实践训练,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导师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指导生产技术示范,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4其它能力

作物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应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各种媒体、研讨会、技术示范现场等平台,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技术效果。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作物领域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围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农作物生产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作制度、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科技组织服务等方向,针对作物生产和技术推广的技术难题,具有明确的作物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研究内容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也可以是作物生产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区域发展等某一方向的理论研究与探讨。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技术、方法或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形式包括农业新技术项目设计与推广实施、调查研究论文、技术性研究论文、技术推广论文等多种类型。

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学位论文格式应符合国家或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格式、规范要求。

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目录

摘要及关键词

Abstract and Keywords

正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采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和分析,对各处理进行显著性检验,给出明确的结果,并对可信度进行必要的分析。

对数据结果的描述,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和范围或四分位间距表示;表格的设计应有助于简单、明了、直观地表达结果,一律采用三线表;图的设计可采用照片图、线条图、条形图、点图、半对数和对数图。

3)行文格式

语言文字:语言要准确、简捷、严密、生动;

标点符号:准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引文:原文引用、摘引、转述;

数字:数字的用法按国家《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除习惯用中文数字表示的以外,一般均采用阿拉伯数字。

2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作物生产、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发展等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理论或实践指导意义。论文内容要针对作物生产及推广内容有一定的见解,具有应用价值或前景,能够反映作者确已较系统地掌握了本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解决作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一定的工作量和学术水平。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应与研究内容相结合,论文设计方案合理,研究内容具体、数据详实、真实可靠。论文应对研究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结论可靠。


农业硕士种业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种业领域是研究农作物种子发育生理与化学调控、种子生产、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种子产业管理等理论与技术的学科。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术研发和种子产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围绕服务种子生产现代化、产业化和种子质量标准化的目标,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以实践教学为主导,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实践基地为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关规定,实施教育与培养过程。

我校种业领域是培养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点,所依托的作物学一级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该领域于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正式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农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等10余家种子龙头企业有着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现有研究生导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数十项,育成作物新品种数十个,获得了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多种科技奖励。

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涵盖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种子加工贮藏理论与技术、种子安全与管理等4个方向。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从事种业领域工作的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严谨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种业领域所需的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种子产业管理等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并遵守行业标准规范;具备现代种业发展所需任职能力,能综合运用已有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独立承担种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职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写作和听说能力,适应种业国际化的要求。

3、具有能够承担种业领域相关专业工作的良好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应掌握遗传学、作物育种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种子学、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农业传播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熟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

2专业知识

应掌握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检验、加工、贮藏、推广营销以及种业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熟悉种子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种业领域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具备较强的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新技术开发推广服务、种子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传播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种业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须进行至少半年的专业实践训练。实践教学应贯穿于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研究等培养全过程,包括基本专业技能实践和专业实践等环节。基本专业技能实践内容包括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实践内容和实验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专业实践的内容与学位论文相一致,包括科学研究、专业调研、专业实验、专业实习和职业岗位轮训等。研究内容的确定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结合我国种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实践训练在条件许可下可实施双导师指导(一名来自实际工作部门),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也可安排研究生在校内或校外完成研究实习任务;也可结合研究生自身的工作实际实施。

四、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在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等活动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恪守学术诚信,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2专业素养

应具有较强的种子产业相关领域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能力;掌握种子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熟悉本领域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能够承担种业领域相关专业工作的良好身体和心理素质。

3职业精神

应热爱种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具有服务种业行业和种子产业的职业目标定位。能脚踏实地,勤于实践,传授和推广种业新技术,着力解决种业领域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务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五、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应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技术和方法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学科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够深入种业生产和管理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并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在实验及田间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持续学习先进技术与新知识,以提升种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2技术创新能力

应能够从种业发展中发现实际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开展应用性技术创新研究。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应用型的技术创新课题,形成较为完整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实施;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合作能力;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综合实验技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分析数据、并具有较强的论文撰写能力。

3实践能力

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实验室、试验田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有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能在校内外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具有指导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现场、进行种子检验及贮藏实践、开展技术推广服务、解决本学科领域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应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技术效果。应善于通过研讨会、技术示范现场等平台展示技术、成果等。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与政府、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服务于种业发展、种业技术推广、种业经营管理等。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种业行业或与种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问题的能力。具体可包括种子产业相关的技术攻关改造和推广应用,种业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等的研制开发,国外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吸收和应用,种业管理或种子市场营销项目等的规划研究,种子产业化设计与实施,技术标准的制定等。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大量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开题报告并进行论证。开题报告经学科组论证委员会同意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经过多个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学位论文。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应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主要面对具体的实践技术及方法问题。具体形式可以是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案例技术与风格解析等,也可以是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学位论文包括文献综述、正文、表格和图表、结论、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都应符合湖南农业大学论文写作有关标准规范。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分析和着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100篇以上。其中国外文献不少于30篇,近五年的文献不少于50%。文献综述部分,要对选题领域内已有学术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评价,并由此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要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与结论阐述明了、言简意赅。文献引用要注重准确性和典型性,要求信息准确完整,不能断章取义。

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材料与数据为主。论文字数不少于2万(不含图表)。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创新性、先进性。学位论文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能体现专业学位申请人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种业、农业推广、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具有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可能性。

学位申请人必须恪守科学道德,对于弄虚作假、拼凑数据、抄袭剽窃等败坏科学道德的行为,一经查出,将严肃处理。


农业硕士草业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及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全日制农业硕士草业领域专门培养牧草生产加工贮藏、草地管理、生态恢复、城市草坪绿化和运动场草坪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我校草业专业学位农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依托于我校草学国家一级学科和草学湖南省重点学科,学科发展起步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在畜牧学、园艺学学科下开始了牧草生产、草坪、草地生态等领域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本学位点依托的草学学科于2000年获批草业科学本科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2003年获得草业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成立草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在作物学下自设草业工程学 博士点,2005年招生博士研究生;2009年自设草业专业硕士点,2010年开始招收草业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国批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2年获得草学博士后流动站资格,同年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我校草业专硕学位点主要研究草地生态与恢复、草地农业资源管理与生态规划、草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育种与利用、南方特色饲草资源改良与高效利用模式、草坪草的抗逆生理及机理、草坪草种质资源利用与优质草坪建植与管理等,涉及农学、畜牧学、园林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应用基础型农业硕士领域。

学位点以草业科学系、草业科学研究所为中心,依托苎麻研究所、旱地作物研究所和农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团队成员共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讲师2人,团队中75%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5%30-45岁的中青年教师,30%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学科队伍年富力强,年龄结构和职称、学历结构比较合理,拥有教学、科研和产业开发基地100hm2,校内外教学基地5个。学位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国际联合培养,本、硕、博不同层次在校学生及青年教师派往美国、波兰及日本等国进行联合培养或短期进修,师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近年来在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增添了大批先进精密的科研仪器设备,为学科科研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硬件保障。

二、研究方向

本领域紧密结合我国南方草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草坪科学与管理、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与加工利用、草地资源与生态工程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草坪科学与管理一直是我校草业专业成立以来的特色研究方向,在草坪尤其是运动场建植、高档常绿草坪规划设计、建植与养护的理论与技术方面处于领域内领先水平;近年来逐步开展了草坪草的逆境生理及机理,无土草毯生产,人工生长调节剂在草坪上应用及机理,草坪草优质种质资源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与加工利用方向主要集中在牧草与饲料作物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栽培理论及高产栽培技术,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价值、饲用价值及高效利用模式、牧草青贮加工调制技术等方面,通过多年的积累,该研究方向逐渐强势,目前已申报品种8个,专利7项。

草地资源与生态工程方向拓展草业研究领域,强化循环农业和恢复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率先开发草本生物质能源,我国南方草地资源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模式,草地生态与区划,草地农业循环模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草业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草地畜牧业和草坪业等产业体系,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草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从事本行业工作的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草业专业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草业领域未来职业所需的任职能力,掌握本领域的专业技能,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独立承担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3、身心健康,具有承担本领域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获本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夯实基础,学习和掌握试验设计方法、数据处理手段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文献检索和分析方法,并根据本领域各个研究方向所需核心知识,构建相应的基本知识体系。

本领域硕士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包括:

1基础知识

遗传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草食动物营养学、家畜生态学、草地经营学。

2专业知识

育种学、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种子生产学、草产品学、草地生态学、草地资源与管理学、草坪与园林工程、运动场草坪建植与管理,高尔夫球场经营与管理,草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牧草学。

3工具性知识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种子生产技术、饲草青贮和干草调制技术、种子与草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家畜饲养管理技术、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技术、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草坪建植管理与园林施工技术、运动场草坪设计建植与管理技术、高尔夫球场经营与管理技术、草皮生产与经营技术。

三、获本硕士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草业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须进行至少半年的专业实践训练,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的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研究时间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应贯穿于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研究等培养全过程,包括基本专业技能实践和专业实践等环节。基本专业技能实践内容包括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实践内容和实验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专业实践的内容与学位论文相一致,包括科学研究、专业调研、专业实验、专业实习和职业岗位轮训等。

实践训练实行双导师指导(一名来自实际工作部门),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一般应在草地畜牧业、草坪业或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实习不于四周时间;也可安排研究生在校内或校外完成研究实习任务;也可结合研究生自身的工作实际实施。本专业学位硕士生应在第二学期末做好专业实践计划书,第三学期初开始实施,实践环节结束后,填写《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环节总结报告》,并于第四学期末参加专业实践考核,考核合格后计6学分;考核不及格者,不得申请毕业答辩。

四、获本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热爱草业,积极为三农服务,能够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知识,在系统学习草业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针本领域实际问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学术交流获取所需信息;能从各类资料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运用,为论文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支撑。还应具有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善于发现学科交叉中新的发展方向和亮点,避免盲目选题。应该具有较坚实的草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相关领域专门的应用性知识;要了解本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本领域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一定的草业领域研究能力和独立开展草业生产、田间试验和数据的获取与综合分析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学术道德

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性、充分了解并恪守相关学术规范,成为具有道德行为能力的学术新生力量,遵纪守法。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成果发表实事求是,不夸大学术价值、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

3职业精神

热爱草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具有服务草业行业、产业的职业目标定位。能脚踏实地,勤于实践,传授和推广草业新技术,着力解决草业领域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务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五、获本硕士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能熟练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领域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领域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发技术需求。在试验及田间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持续学习先进技术与新知识,以提升草业生产技术与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

能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创新型的应用研究课题,形成较为完整的试验方案,并能独立实施;在科研活动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综合实验技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数据分析,撰写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拓展研究思路。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挫折,不得气馁,要勇于面对,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人协作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践能力

在导师指导下,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独立跟进本领域前沿动态、发现本领域实际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能针对问题独立分析,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并进行实验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验室、试验田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并具备独立撰写学位论文的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示范推广工作,具备较强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拓展知识面,开拓学术视野,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发现本领域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通过参与学术交流,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技术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还应该积极增强与政府、企业和农牧户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促进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5、其他能力

应具备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等,鼓励本领域硕士研究生积极发表科研论文。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要服务于草业发展、草业技术推广、草业经营管理等。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草业行业或与草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问题的能力。具体可包括草业相关的技术攻关改造和推广应用,草业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等的研制开发,国外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吸收和应用,草业管理或草业市场营销项目等的规划研究,草业产业化设计与实施,技术标准的制定等。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大量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开题报告并进行论证。开题报告经学科组论证委员会同意后,即进入文研究阶段,经过多个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学位论文。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应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主要面对具体的实践技术及方法问题。具体形式可以是研究性论文、调研报告和规划设计。

学位论文包括文献综述、正文、表格和图表、结论、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都应符合湖南农业大学论文写作有关标准规范。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分析和着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其中文献阅读量应该不少于5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的研究文献。

文献综述部分,要对选题领域内已有学术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评价,并由此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要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与结论阐述明了、言简意赅。文献引用要注重准确性和典型性,要求信息准确完整,不能断章取义。

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材料与数据为主。论文字数不少于2万。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创新性、先进性。学位论文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能体现专业学位申请人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草业、农业推广、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具有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可能性。

学位申请人必须恪守科学道德,对于弄虚作假、拼凑数据、抄袭剽窃等败坏科学道德的行为,一经查出,将严肃处理。


农业硕士园艺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领域概况

园艺学科是农学下设的一级学科,是将生命科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引入园艺学领域,研究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高效利用和种质创新的学科;研究园艺产品高效低耗栽培技术的学科;研究园艺学产业文化和经济问题的学科。

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园艺领域2009年开始招生,主要依托园艺学一级学科和茶学、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和药用植物资源工程5个二级学科。2003年获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园艺学一级学科是湖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茶学、果树学是湖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2008年茶学专业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10年茶学学科被评为湖南省优势特色学科;2009年园艺专业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

本学科研究条件优越,拥有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兽用中药资源与中兽药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湖南省葡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西甜瓜工程技术中心、湖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园艺园林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拥有多个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为研究生开展试验研究、产业调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良种繁育

重要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分类及利用,种质资源的保存,良种繁育方法与技术。注重优质,无病毒种子、种苗的生产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

2园艺作物栽培与推广示范

适时、适地栽培,利用小气候和园艺设施进行反季节栽培和周年生产与供应;园艺植物病虫草害高效低毒综合防治技术;园艺设施环境调控技术;土壤连作障碍及其克服机制;高效施肥技术;在不同地区建立并推广基于特定品种的栽培制度和模式;园艺作物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3园艺植物功能成分研究与利用

研究园艺及药用植物功能成分的提取制备、分离纯化原理与技术,工艺的优化,功能性产品开发,湖南地道中药材的成分研究与加工利用。

4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贮存

研究影响园艺产品质量的环境因素、产品采后成分变化、贮藏保藓技术及商品化处理技术,园艺产品的精深加工,园艺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5、园艺产业经济与文化

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产业经济,以茶文化、花文化、柑橘文化、葡萄酒文化、辣椒及西甜瓜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园艺文化,创意园艺、微型园艺和现代居室园艺,园艺植物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茶园、果园、菜园和花园的生态保护功能及其观光旅游价值。

6、园林植物与造景

乡土野生植物资源生态习性、繁育技术与应用效果;园林工程设计;园林生态保护;园林、乡村景观、农家乐的规划与设计、农业观光园及示范园等的规划与设计。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领域专业硕士学位主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和方法,掌握园艺科学最新成果和应用技术,能够独立承担园艺成果推广、技术指导、生产组织及经营管理任务,具备编制园艺发展规划、开展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系统掌握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获园艺领域硕士专业学位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园艺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应系统学习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学、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植物保护和现代园艺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现代传媒知识、农业推广知识和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习园艺生产管理技能、沟通技能、调查分析技能,计划与评估技能等。

2专业知识

获得本领域专业学位者应系统掌握园艺学相关研究方向(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茶学、设施园艺学、药用植物工程和采后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该方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获园艺领域硕士专业学位者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实践教学是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课程教学、实验实习、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研究等培养全过程,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训练等环节。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学校统一组织的研究生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实践训练的内容与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相一致,包括园艺作物栽培技术、园艺产品研发、园艺产品营销、园艺项目管理、园艺工程设计、园艺产业调研报告等。

专业实践训练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培养单位的相关教学实践基地,并结合导师课题要求,安排研究生的实验实习内容。研究生应有一个生产周期的实践技能训练经历。实践期间,培养单位应跟踪调查学生的训练情况,实践结束后学生应提交实践总结,并完成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的撰写工作。

四、获得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本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热爱园艺学科及所属专业,具有坚韧的奋斗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应该具备较为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国内、外现代园艺科学发展动态,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2专业素养

本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熟练掌握园艺作物生产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实践知识;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解决园艺产业实际问题的试验、分析、检测或测算的方法和技术,具有撰写试验报告和学术论文的能力。

3职业精神

本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于实践,深入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科研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要有勇于、敢于、善于承担园艺专业技术工作的自信心和执行力。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要具有通过多种手段或途径获取园艺学科相关研究与生产的前沿动态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网络、合作交流、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园艺生产实践等多种方法途径获取专业知识;能够针对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园艺产业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深入田间实际,掌握第一手生产信息,通过细致观察获取第一手试验资料和相关知识,并通过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推导并验证获取知识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2应用知识的能力

本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园艺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共性技术,深入生产实际发现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验证和推广。

3实践能力

本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开展调研、独立完成调查研究报告的能力,能够对园艺及其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生产、流通、管理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科学分析,揭示一般性规律,总结经验,给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及推广的能力能够向涉农组织和个人提供各种专业信息,传授专业及其相关的知识,善于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沟通,有条理地做好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工作。

4其它能力

本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应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各种媒体、研讨会、技术示范现场等平台,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技术效果。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园艺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学科背景(如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茶学、设施园艺学、药用植物工程和采后科学等)的园艺生产实践的科学问题或实际问题。

2)选题原则上要具体,涉及园艺学科的应用基础研究,如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生理生态、采后贮藏与保鲜等;生产技术,如苗木培育技术、规范栽培技术、新型贮藏保险技术等。学位论文选题要进行文献检索。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1)文献综述应包括所选题所涉及的园艺学科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描述与分析,也包括对选题涉及的代表性学术专著和论文的评价及选题的学术意义。

2)学位论文应综合运用园艺学科和相邻学科(如生物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食品加工科学等)的相关学术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艺学科中或园艺产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在园艺学科或园艺产业等方面提出新见解。

3)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要围绕选题,能够根据现代园艺学科及其他相邻学科的要求,选择可靠、有效、实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学位论文需要遵守国家和授予权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一般应包括以下部分: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等),主要结论、讨论,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致谢和作者简历等。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及成果要求

本领域专业学位申请人应提交学位论文并完成答辩。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论文必须根据实践工作与研究内容进行论文写作,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先进性、应用性和工作量。具体形式可以是实践报告或毕业设计。

2)学位论文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园艺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园艺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论文应有作者自己的新见解,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推广价值。

3)论文应以中文撰写,正文一般不少于20000字。


农业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和发展趋势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是以土地资源、土壤资源、肥料资源、农林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农业资源以及土壤环境、水环境等农业生态环境为主要研究与技术应用对象,以田间试验、盆栽试验、社会调查、野外勘察为主要研究方法,以仪器分析技术、

信息技术、测绘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安全、高效利用为根本任务,为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增强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能力。

我国农业资源在利用上表现为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水、草、森林资源等过度利用等,导致资源破坏和质量退化。要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走科学化、集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性强的现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和技术管理骨干,是实现土壤、水、气、生物、养分等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业资源利用服务领域主要包括土壤改良与土壤培肥、肥料研发与肥料施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产、水土保持与节水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农业信息化、园区规划等。其学位获得者可参加农艺师、耕地质量评估师、肥料配方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保护工程师、土地估价师、土地规划师、水土保持工程师及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产品质量检测员等资格认证考试。

我校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与学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治学严谨的教学科研团队。2004年开始招生在职硕士研究生,2009年开始招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目前在该领域招生的导师有20人,拥有的教学科研平台有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植物营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土壤研究所、植物营养研究所、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十二五期间,该团队在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退化与防治、土壤健康质量控制与修复、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作物氮素营养生理与氮素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矿产资源规划、土地调查、土地数据库建设、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项目规划与设计、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评价、新型肥料研发等方面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农业硕士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硕士获得者应掌握农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1)通识知识:具备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科学方法论、科技写作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熟悉科技传播、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哲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国内外资源、环境与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我国资源、环境与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熟悉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程序和要求。

3)自然科学知识:具备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技能。

2专业知识

1)具备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农业资源利用与规划、土壤培肥与改良、作物营养与施肥、农业环境污染与修复、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评价、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精准农业)等专业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

2)熟悉农业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农业生产实际中农业资源的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环境过程与农业生产的协同变化规律。

3)了解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技术发展前沿和趋势。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是专业学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扩展,是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加强实践训练环节在当前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实践训练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与组织;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综合分析与解决;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与规划设计;农业资源信息分析处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资源利用技术研发;环境判识评价和生态综合分析;农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等。

实践训练贯穿于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研究等培养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实践课程:教学组织中结合生产实际和研发实践,安排农业资源利用技术综合技能课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前者以培养学生通用性的综合职业实践能力为目的,后者以延伸培养学生特定职业领域专业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案例教学:以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具体项目或课题为来源,选取其中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部分,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情景模拟、理论分析、交流讨论等手段,引导研究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有效提高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实习:研究生结合专业实践必修环节,也可结合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到农业(土壤肥料、农产品质检)、生态、环保和土地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工作站,以及野外试验基地等,进行产品和技术开发、技术改造、专业调查、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掌握本专业或行业的相关工作方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研究生参加实践实习活动,应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可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实践实习活动应有明确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原则上累计不少于6个月。

实践过程中,应记录工作日志,活动结束后,撰写专业实践报告,总结主要实践内容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参与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取得的成果效益。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权益。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守学术诚信,不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篡改、不编造研究数据。

2专业素质

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专业精神、才智、涵养和创新意识;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在其他工作领域应用;注重研究规范和方法的掌握;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身体力行。

3职业精神

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图书馆、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文献和信息;掌握中西文文献的检索和查询技巧,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趋势和最新动态。通过书本和实践渠道,增进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

2应用知识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或从事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开发的能力;具备在实践中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整合集成多项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具备从系统、全面、发展的视角,综合应用农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和技术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学生应当积极参与专业学位课程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在职业岗位轮训及实践研究过程中,积极投入所在部门的工作,善于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在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

4其它能力

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注意全面发展,在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应具有从事本专业所需要的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沟通、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胜任本行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工作。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实践背景和较高的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必需的工作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1)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集成、技术推广与应用;(2)农业资源配置新模式及农业资源利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3)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4)应用基础性研究;(5)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管理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6)一个较为完整的技术性调查与评价;(7)行业的调研与发展等。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应以试验或实验、调查与监测、动态过程与机理、效益与理论分析为主,鼓励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和生产发展等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集成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等,避免资料汇总、文献综述和一般性的调查。学位论文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采用研究论文、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研发、案例分析、项目企划等多种形式。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行文通顺,技术用语规范; 分析问题透彻,推理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引用材料的出处准确、完整。掌握先进的运算与统计方法,技巧较熟练,模拟运算结果可靠。

3)行文格式

符合国家或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格式和规范要求。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独立完成。要求研究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或解决方案。

论文应包含必要的文献综述,对选题所涉及的实际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分析与判断;收集或测定的论文数据可靠、充分,设计(技术)路线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论文有至少 3 个月的实地研究基础,能够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能够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解决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农业硕士植物保护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为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公共植物保护系统、农药企业、植物检疫部门、农业和林业以及草业等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院所等培养行业和产业需要的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根据植物保护行业、产业及其技术特征,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涵盖的服务领域包括:植物病害及其防治、农业害虫及其防治、农田杂草及其防除、农业害鼠及其防治、农业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控、农药合理使用、植物检疫、以及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管理体系建设与创新等。核心是植物病虫草鼠害的诊断及综合防控。

植物保护学科是农林作物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学科,其涉及的学科既包括传统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及信息科学等基础学科,也拓展到环境生态、农机装备、农产品安全评价等技术科学。在植物保护学科及关联学科的支撑下,植物保护领域的服务范围已经从农田、林业、草业渗透到都市、社区、园林等人居环境中,在农林草业健康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日显突出。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保护新技术研究、生产和推广领域不断扩大,我国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对掌握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实用防控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体系建设等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该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在我国未来的农林草业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历史悠久,源自1950年成立的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经过60多年几代人的努力,已建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是我国植物保护高级人才培育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李凤荪、肖刚柔、王庄、蔡声华、陈寊、陈常铭、宋慧英等许多知名科学家先后在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进行教学和科研,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科研成果,奠定了本学科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的地位和基础。培养了以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周集中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植物保护学由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生物安全与检疫、生物信息学等二级学科组成。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植物病理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植物保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导师9人)、副教授1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70%,具有博士学位者29人,占80%以上,45岁以下教师占70%,留学归国人员11人。学术队伍中,有湖南中青年突出专家1人、湖南省二级教授6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1 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5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本学科是湖南省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主要依托学科之一,是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生物农药与制剂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植物疾病控制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学科。湖南省植物病理学会挂靠在本学科中的植物病理学二级学科,湖南省昆虫学会挂靠在本学科中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二级学科,为湖南省内以及与兄弟省份开展植保学科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较好地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备较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熟悉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能够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备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能力。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信息科学、农业推广学、企业经营管理等,作为支撑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

2专业知识

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作物栽培、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植物化学保护、杂草防除、植物检疫、病虫草鼠害诊断与综合治理等,作为支撑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基础。

3专业技能

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包括:常见农业有害生物种类识别和鉴定技术、常用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技术、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农药应用技术、植保装备研发及应用技术、植物检疫技术、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治理技术、农药残留检测与治理技术,以及植物保护新技术研发和推广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能够阅读本领域英文专业文献、跟踪国内外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进展。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由富有经验的校外或校内植物保护技术推广专家作为指导和考核导师,在直接面对生产一线的植保技术推广单位或者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田间实验基地,从事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植物保护领域实践训练。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包括植物保护领域涉及的常见农业有害生物种类识别和鉴定、常用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方法、病虫情报的撰写与发布、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农药试验与应用、植保装备操作、植物检疫、农药残留检测与治理以及植物保护新技术研发和推广等方面的技能。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与利,严禁沽名钓誉、损人利己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现象,不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2专业素质

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本领域相关工作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崇尚创新的科学精神,对植物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具备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专门知识,掌握植物保护领域应用技术的研发理论与方法以及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动态,能扎实开展植物保护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还应具备本领域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推广管理和科研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3职业精神

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热爱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工作,以向生产应用者推广和传授科学实用的植物保护技术为职业目标,致力于发现并解决植物保护技术服务于生产一线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务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服务。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当熟悉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能够通过植物保护领域相关的科技文献、网络信息和科研实践等各种方式和渠道,充分了解植物保护的科技前沿和技术需求,了解植物保护领域的学术动态,掌握相关生产的技术与技能、推广或产品研发的路线、以及管理工作体系,能够从植物保护生产实践中发现病虫草鼠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生产技术和管理实践中的要点和难点,以及亟待解决的相关科学问题。

2应用知识的能力

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深入田间、农产品贸易口岸、农药企业等生产第一线,及时发现各类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提出诊断结论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结合植物保护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拟定技术合作、开展技术服务的方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实验室、田间试验及技术推广密切结合,具有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具备规划组织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技术推广示范工作的能力;具备指导生产技术示范现场、开展技术推广服务、解决本学科领域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

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知识,熟练掌握各类有害生物鉴定与诊断、田间药效试验等植物保护田间试验方法、科学施药技术,掌握植物保护技术和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推广管理体系,了解植物保护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点和进展,并能够设计研究或产品开发的技术方案,有效开展符合生产实践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体系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4其它能力

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多方面的协调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需要开展与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和农户等方面的合作,具备指导并解决大面积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植物保护技术问题的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和应用。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选题应紧密结合和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植物保护领域亟待解决和进行技术推广应用的重点问题,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植物保护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中植物保护相关问题的能力。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60篇以上。文献应该是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且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系统梳理本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未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科学准确评述,设计论文研究的总体框架与基本研究思路、可行性分析、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等,并对主要参考文献进行规范引用与列举。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相关项目(产品)设计或调研报告等。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段落层次清晰、分析严谨、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并具有良好的逻辑性,学术概念要明确。引文及标注规范。具体撰写格式应符合《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要求。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植物保护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下由专业学位研究生独立完成,工作量应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难度,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植物保护领域的现状,能够综合运用植物保护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中植物保护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够围绕论文选题提出独立见解或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发现并研究植物保护领域的新问题、推广植物保护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提出植物保护领域技术推广新见解等。


农业硕士养殖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和发展趋势

畜牧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安全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人们的膳食结构、衣着服饰以及文化休闲方式的改进都与畜牧业有关。随着我国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该领域的专业技术及相关管理高级人才培养已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是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畜牧业及其产业体系,培养具有较强的解决本行业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本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该领域涵盖动物遗传、育种、繁殖、营养代谢与调控、饲料加工、产品安全生产与开发、养殖生态安全与环境控制及动物福利等其主要任务是应用基本理论与技术,在确保动物和饲料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研究用合理的成本和最安全的组织方式生产出在质和量上都能满足人类消费需求的各种畜禽和特种动物产品的技术和方法。

我校于1999年获得农业推广硕士(养殖领域)在职硕士培养授权,2012年获得全日制农业硕士养殖领域硕士授权。学科导师团队依托畜牧学一级学科博硕授权点,畜牧学是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并设有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导师2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19 人,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2个。近5年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省部级以上奖项14项。已建成学科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学科体系。研究方向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与畜牧工程、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畜牧业经济管理等五个方向。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与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培养目标

养殖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为畜牧生产、管理、科技应用与研发、行业教育等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学术道德

养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充分了解并恪守学术行为规范,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杜绝篡改、假造、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应能够对他人的成果进行正确辨识,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识。

3专业素养

养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畜牧科技研发、应用推广、教育管理所必需的动物遗传、育种、繁殖、营养代谢与调控、饲料加工、产品安全生产、生态安全、环境控制、动物保健与疫病防控、畜牧经济与管理及动物福利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工作领域具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专业洞察力和专业潜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4职业精神

养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热爱动物、热爱畜牧业;具有致力于促进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为保障动物性食品供给与产品安全的职业理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忘我的职业奉献精神。人道地对待和使用实验动物。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养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科学方法论、科技写作方面的知识,熟悉科技传播、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农业传播技术及相关农业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畜牧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熟悉畜牧业管理的程序和要求;具备生物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养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动物遗传、育种、繁殖、营养代谢与调控、饲料加工、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评价、生态安全、环境控制、畜牧经济与管理及动物福利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了解养殖领域技术发展前沿和趋势。

三、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1专业技能实践

养殖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的专业技能实践训练贯穿于课程教学、生产实习、学位论文研究等培养全过程。

课程教学组织中结合生产实际和研发实践,安排技能实践内容,使研究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生产实习为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可以组织专门的生产实习,也可结合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完成。研究生到与畜牧业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工作站和生产基地等,进行产品和技术开发、技术改造、专业调查、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

研究生参加生产实习活动,应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可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生产实习活动应有明确的目的、内容和计划,原则上累计不少于6个月。实习过程中,应记录工作日志,活动结束后,撰写报告,总结主要实践内容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参与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取得的成果效益。

2案例教学

各专业课教学中选取养殖领域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通过理论分析和交流讨论等手段,引导研究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

具有扎实的动物遗传、育种、繁殖、营养代谢与调控等基础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和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能熟练地通过杂志文献、图书资料、网络信息等多种有效途径追踪畜牧业新技术动态,并能有效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和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等。

2实践研究的能力

要熟练掌握动物遗传、育种、繁殖、营养代谢与调控、环境控制等相关实验技能和基本的研究方法,掌握试验设计与统计学方法并熟练应用常用统计软件工具。能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包括能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独立撰写学位论文、独立从事学术咨询等。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善于掌握畜牧业新技术和生产发展动态,深入农牧户、牧场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和发现问题。能够依据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和工作计划与方案,确定适宜的技术措施和预期效果。

4组织协调的能力

应具有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科学运筹组织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并且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能够以诚信理念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要求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应有一定的新意和实用性。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占20%以上。

2形式和规范要求

论文可以是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包括研究性论文、调研报告、产品和项目设计、技术和产品推广方案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性论文必须是应用性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论文字数应不少于2万字,并达到一定的研究工作量。论文写作格式符合学位制定的学位论文格式和规范要求。

3水平要求

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养殖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有一定的工作量。

4毕业与学位授予

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及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培养环节要求含论文发表或授权专利及毕业论文,可申请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硕士学位。


农业硕士渔业领域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和发展趋势

渔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有关渔业技术开发、试验、示范、推广与有关管理的专业性学位,旨在为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培养掌握先进水产养殖技术,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技术与管理人才。根据渔业产业划分,渔业领域农业硕士学位的服务范围可分为水产增养殖、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医学、渔业环境保护、渔业经济管理等方向。

渔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伴随着我国面临渔业资源被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同时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日益提高,对优质水产品要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而形成发展的,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

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学科源于1985年的淡水渔业本科专业,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先后获批水产养殖、渔业资源和水产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招生水生生物学(理学)硕士、博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湖南省重点学科。学位点教学科研人员2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 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6人。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渔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有关该领域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渔业实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渔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开发、以及技术推广与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其中,渔业领域水产养殖方向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水产种质资源利用与管理、水产营养与饲料、水产养殖技术与管理、渔业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而渔业资源管理方向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渔业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渔业环境保护、渔业政策与法规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渔业技术方向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渔业新技术研发、休闲渔业及其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

渔业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渔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信忠义。

2、具有团结协作、勤奋敬业、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科研素养。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形成较宽广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渔业技术和渔农村发展工作。

3、身心健康。

二、获本领域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渔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富有为提高渔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奉献与开拓精神。为此,渔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

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 遵守科学道德、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能下基层、下农村,善于调查研究,具备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获本领域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基于本领域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指向,本领域专业硕士应具有水产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

根据渔业产业特点,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构成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分别掌握:水产增养殖、养殖水环境监测与调、水产动物育种、生物饵料培养、水产动物饲料加工、水产动物病害及其诊治、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渔业资源经济分析、渔业设施与工程、渔业法规、水产养殖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

四、获本领域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根据渔业领域特点,首先应加强校内有关实验和实习工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其次根据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应赴县级以上(含县级)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县级以上(含县级)的水产示范场或有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必要时,可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下基层从事调查研究,培养其综合和分析能力,针对不同培养方向安排有关的实践训练。

要求水产增养殖方向和遗传育种方向的硕士应接受水产动物繁育,池塘养殖和大水面增养殖实践;渔业环境保护方向的硕士生应接受水域环境调查、水质处理与调控等方面的实践;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的应到饲料加工企业参与一线生产实践和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水产动物医学方向的硕士生应到渔药企业、水产养殖过程管理及经营等方面的实践训练;渔业经济管理方向应参与水产养殖企业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训练。

五、获本领域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渔业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即自我更新和补充知识的能力;能借用相关方法和途径获得各种载体的知识素材,并通过学习、合理分类归档、比较与分析、综合与归纳、提取与再制,形成为己所用的知识。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渔业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水产增养殖技术相应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以及借助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渔业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管理问题,具备独立从事水产增养殖的能力和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能力。

3组织协调能力

对所从事的技术或管理工作有深刻的认识,能从技术及管理层面合理规划并分解工作;善于听取意见、勇于修正错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技术或管理见解及建议。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渔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服务于渔业、渔村、渔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渔业生产问题的能力。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1)学位论文的形式要求

渔业领域硕士论文的形式可以为: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渔业项目规划与设计等。

2)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

渔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写作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文字顺畅、数据翔实、图表规范,格式符合国家和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格式和规范要求。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必须建立在本人的调查、观察或试验分析数据和事实基础上,引用他人的研究结果和资料必须加以明确标注。

而对于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在研究内容、方法和正文部分的撰写上有不同要求。

①研究类论文

a. 研究内容

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

b. 研究方法

围绕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

c. 撰写要求

学位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2.0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研究问题的背景及必要性,对所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现状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研究与分析: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或试验研究。

应用或验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或进行验证,并对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

总结:系统地概括研究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研究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简要描述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对未来改进研究进行展望或提出建议。

②调研报告类论文

a. 研究内容

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既要包含被研究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又要分析对研究对象起作用的内在及外在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工作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应对可信度、有效性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

b. 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检索、实地调查获得翔实准确的资料和数据;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和分析,应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结论或建议,并对可信度、有效性进行必要的分析。

c. 撰写要求

调研报告类论文建议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对调研命题的国内外现状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重点阐述被调研命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简述本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

调研方法:针对调研命题,主要介绍调研范围及步骤,资料和数据的来源、获取手段及分析方法。

资料和数据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和分析,给出明确的结果,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可信度和有效性分析。

对策或建议: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研对象存在的问题或者调研结果应用于实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对策或建议应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具有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总结:系统地概括调研报告所涉及的所有工作及其主要结论,并明确指出哪些结论是作者独立提出的,简要描述调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项目规划类论文

a. 研究内容

针对渔业领域生产实际需求形成一次大、中型项目的规划设计,预计项目未来,确定要达到的目标,估计存在的问题,广泛、深入展开研究,从而提出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方针、措施和手段,并进行案例分析和验证,或进行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

b. 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行业经验、专业知识、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对项目进行目标分解和分析,生成项目的备选方案和战略计划,对可行性、风险性等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具体战略和目标,制订项目实施计划,预计或展现实施效果。

c. 撰写要求

项目规划设计类论文建议正文一般不少于2.5万字,同时应以附件形式提供规划设计图纸和规划设计说明。正文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本项目的背景及开展规划设计的必要性,重点阐述项目的技术、资金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国内外类似项目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项目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项目规划设计报告:详细描述规划设计过程中的规划设计理念、技术原理、方法和可行性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规划设计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规划设计项目,还可包括计算与分析、技术经济分析、可行性分析等具体描述。

总结:系统地概括规划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规划设计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简要论述本项目规划设计的优缺点,并对项目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学位论文作为渔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学术成果,应能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现有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科学手段和方法独立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开发、管理、设计的能力,即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不同形式论文的水平一般应达到以下要求:

1)研究类论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或新见解。

2)调研报告类论文:通过科学论证,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强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或新见解。

3)项目规划与设计类论文:通过科学论证,给出明确项目规划与设计,提出预期的实施效果。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或新见解。


兽医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专业学位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它具备研究生教育和特定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是为全面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和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战略,加快与国际接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它有着特定的从业背景,与执业兽医从业资格紧密联系,与兽医学科的全日制农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所以,兽医硕士以培养与兽医领域相关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从而使兽医硕士研究生能更好地为兽医行业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

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培养主要以兽医学学科为依托,分中兽药创制与临床应用、畜禽疫病防治和动物临床疾病诊疗三个方向。学位点总人数54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导师35人(其中包括8位博士导师),外聘导师40人;具有正高职称人员22名、副高职称人员15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9人,具有博士学历以上的导师人数占45.2%。近10年来,学位点导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实验室现有PCR仪、全自动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多媒体投影仪、麦克奥迪数码显微摄像教学系统、酶标仪、二氧化碳培养箱、紫外分光光度仪、冰冻切片机、液相色谱仪和成套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满足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 1865%,旨在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缩短其就业适应期。目前,我校兽医硕士学位点有实习基地8个;实行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有机结合的双导师培养体制,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兽医硕士就业广,可面向动物诊疗机构、动物养殖生产企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企业以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兽医卫生监督执法、兽医行政管理、进出境检疫等部门培养从事动物诊疗、动物疫病检疫、环境保护、技术监督、行政管理以及市场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水平人才。

第二部分  兽医硕士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

一、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适应国家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的要求,面向动物诊疗机构、动物养殖生产企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企业以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兽医卫生监督执法、兽医行政管理、进出境检疫等部门,培养从事动物疾病诊疗、动物检疫、环境保护、技术监督、行政管理以及市场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具体要求为:

1、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兽医现代化服务。

2、较好地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能够较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熟悉我国兽医事业的现状,了解国际兽医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3、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能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组织与胚胎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解剖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传染病学、实验动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中兽医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动物食品卫生学等。

2专业知识

中兽药创制与临床应用方向:要求熟悉国家中兽药开发与应用的政策法规及中兽药用药安全知识;熟练掌握中兽医药理体系及现代制药学知识、中兽药生产及经营管理知识和动物临床用药技术,熟练掌握中兽药药物残留,特别是动物源性食品中的中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具备从事中兽药药用资源开发、中兽药生产、中兽药研究和市场策划与经营等方面的能力,了解动物用药安全、中兽药风险评估及监控方法和技术。

畜禽疫病防治方向:要求熟悉国家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法规;掌握畜禽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原理和技术、畜禽主要疫病的流行动态及实验室诊断技术和手段、畜禽病理诊断技术、疫苗免疫预防原理和技术、养殖场兽医生物安全技术及措施。具备独立解决畜禽疾病预防、诊断与控制等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动物临床疾病诊疗方向:要求熟悉国家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疾病诊疗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动物临床医学知识、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临床护理技术,并在动物临床分科上有一定特长,如小动物内科、小动物外科、小动物产科等。具备独立开展小动物常规疾病诊疗、保健和护理的能力。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不同的专业方向,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或技能各有不同。

1中兽药创制与临床应用方向:研究生通过系统学习药品毒理学、药物分析、中药鉴定和中药炮制等理论知识及兽药厂的生产实践,掌握从事中兽药药用资源开发和中兽药生产与研发的实践操作技术;通过某兽药的推广实践,掌握从事中兽药市场策划与经营等方面的技能。通过对兽药的跟踪使用,掌握动物临床用药技术等。

2动物临床疾病诊疗方向:研究生通过在教学实习基地和动物医院分科门诊(外科、内科、产科、中兽医)实习应掌握诊疗技术,通过手术室实习掌握麻醉、手术操作技术、手术监护技术,通过住院部实习掌握住院动物病程观察、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通过微生物室实习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的诊断技术,通过化验室实习掌握一般化验技术,通过注射室、药房、前台实习掌握临床操作技术,通过急诊门诊实习掌握急诊技术。通过对有针对性的病症的分析和答辩,掌握小动物临床诊疗技能,从而具备临床兽医硕士生应有的临床诊疗技能。

3畜禽疫病防治方向:研究生通过系统学习细菌学、病毒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相关实验操作技术,系统掌握兽医传染病的常规实验室诊断技术、畜禽剖检技术和发病动物各种病理变化的辨认技术。使学生掌握临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以及血清学诊断技术,掌握养鸡场、养猪场群发病的诊断与防控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满足将来临床工作的需要。在畜禽疫病诊断室进行实习的基础上,由学院组织安排参加规模化养鸡场、规模化养猪场、兽用生物制品厂、动物检验检疫机构、兽医站等实习基地的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进行临床动物疫病诊断的综合技能。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崇尚科学精神,严格遵守国家《著作权法》、《专利法》和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尊重知识产权;杜绝一切学术不端的行为,未经导师许可不得擅自运用、发表或传播课题组技术专利、保密数据等未公开的研究成果。

对于不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者,按照教育部第 34 号令《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处理。

2、专业素质:具备对兽医学浓厚的兴趣,以兽医学科的发展需要和解决兽医实际问题为学习动力,掌握兽医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于文献阅读,了解本学科和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当前的工作任务;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遵守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原则,知晓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要求;通过2年的学习,具备解决兽医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职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操守,不弄虚作假,对相关信息或资料保守秘密,不擅自用于商业用途。举止端庄,语言文明。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从课堂、教材和书籍、网络、实验室、兽医实践场所等各种途经获取相关知识的思路和方法,掌握所属方向兽医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具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熟悉所属领域的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发现兽医临床和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或研究手段,针对兽医实际问题开展实践研究,研究结果对兽医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参考价值。

3、实践能力:通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和实践等环节的培养,对兽医临床和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与思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技术和技能解决兽医临床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其它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强化沟通、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六、获本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和学位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密切结合专业和生产实际,针对技术服务、技术监督、临床诊断、疾病治疗和重大疾病防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创新性或实用价值,且符合本专业所属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

学位论文形式:兽医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病例或案例分析、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以及管理决策和政策分析等。

2学位论文的规范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学位论文可分章撰写,主体框架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可分多章)、结论与创新点等几个部分。引言部分应在概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并阐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主体)须以本学科的相关学术理论为依据。结论与创新点是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应避免仅将研究结果简单罗列。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研究内容涉及的研究对象要有系统科学的名称对所采用的实验材料须进行必要的说明。研究过程中应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实验技术、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须详细描述操作程序。论文应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并配有必要的图表(包括中英文图表标题和注释)、综合分析和讨论论文中的试验数据须具有统计学意义并真实可靠,且对数据的处理须符合统计学规范。

3)行文格式: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行业设计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标注规范等,具体撰写格式应符合《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4论文的基本字数:一般不得少于3万字。

5参考文献:一般不得少于50篇。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调研报告要求客观真实,详细占有资料,分析透彻,讨论深入,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病例或案例分析要求有一定的病例或案例数量,对病例或案例的共性进行总结提炼。对疾病的治疗、防控措施采用得当,有借鉴意义。

技术创新要求建立新的技术方法或对现有的技术做出重要改进,对技术的各项指标有完整的试验验证,与已有的方法相比,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具有优越性,并实施应用。

产品研发要求完成产品的阶段性研发过程,技术指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管理决策和政策分析要求提出问题准确,原因分析透彻,理论观点符合实际,意见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风景园林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是一个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的综合应用型专业领域,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城乡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行业发展空间。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领域依托风景园林、园林、园艺三个专业进行建设。园艺专业创办于1951年,2003年和2006年,获得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园林专业于1985年开始招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并于同年在园艺学一级学科下自设园林环境工程博士点,201111月,获得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开办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并获得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学科已形成以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生态规划与设计、园林生态工程和环境艺术设计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及奖项9项,全国花卉博览会金奖1项;通过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科技推广,与多家园林设计施工企业、规划院所展开深入合作,承揽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项目100余项;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多次派教师到泰国、波兰、英国等国进行访问交流和科研合作,与波兰佛洛茨瓦夫环境与生命科学大学合作培养20位双学位研究生;主编和参编全国统编教材8部,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三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在籍学生1200余人外,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活跃在省内外园林及相关专业领域,为湖南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具体要求为: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爱国敬业,遵纪守法,积极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2、掌握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各种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扎实的规划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风景园林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4、身体和心理状况良好,能应对风景园林职业领域范围内各项工作的挑战。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专业知识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一般需掌握园林历史、园林生态、园林植物、园林环境艺术、园林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备较为扎实的规划与设计基础。其中基础知识层面需掌握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工程类学科, 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

实践知识层面应掌握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特征,及其道路、建筑、叠石堆山及种植设计等微观设计知识,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宏观规划知及相关行业标准。此外还需掌握涉及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区域的变迁与发展、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的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知识;会运用一定的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如航测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来辅助园林规划设计等内容。

2其他知识

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理论与方法发展的动态,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硕士毕业生还需要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发展情况,包括对园林局、规划设计研究院、苗圃公司、园林设计公司、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风景旅游区、房地产公司等就业单位的了解,以及对大中专院校教师、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行业的了解。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通过职业岗位轮训和实践研究,在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实践,了解并掌握日常的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完整流程与实用方法,熟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绿地建设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及政策,了解相关文件报批程序,为从事本行业奠定基础。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1职业精神

获本专业学位者应热爱风景园林事业,深刻理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意义,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具有从事风景园林行业的职业理想,认识并理解园林景观设计师(规划师)的职业价值,履行设计师(规划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并维护职业信誉。认真对待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积极应对各种环境的挑战。

2专业素养

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为深厚的学术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探索意识;具备良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具有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积极态度;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身体和心理状况能够应对在复杂条件下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挑战,能够深入不同地域开展实地调研及项目建设工作。

3学术道德

获本专业学位者应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遵循学术伦理,坚守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和论证。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掌握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有效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探究知识的来源,参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项目实践,学会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锻炼实地调研与发现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独立承担规划设计项目、提出与实施规划设计方案、跟进实际规划设计项目逐步建成落实的能力。

3实践能力

能够科学的掌握学科的应用性技术与实践能力,具备将相关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中,能够独立承担项目、汇报项目、以及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

4其它能力

具有与各类规划设计人员合作进行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城市景观设计等工作的能力。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与本领域相关的应用课题或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工作量,要体现学生能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或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

2)学位论文选题要撰写选题报告,应包括研究内容和目标、相关工作综述、研究设计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成果验收标准。研究生应按照开题计划,认真执行,选题如更改,须重新公开论证。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中实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双轨并行的政策,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学分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的同学经导师同意,可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任选一种方式完成最后学业。

1)学位论文形式A——毕业设计(含6000字左右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包括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盲评、毕业设计答辩五个环节。

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最迟应在第二学期结束时完成,同时应由导师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开题应由导师组织3位以上相关老师进行答辩,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学生结合不同来源之选题及其对类似选题国内外发展的认识,在导师指导下提交开题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包括项目背景、建设规模、场地现状、任务要求、进度控制、规划设计条件、深度要求、拟解决或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同类项目的案例解析与发展等。审题老师根据背景、任务要求、规模等判定选题是否符合毕业设计要求,并提出相关建议;审题老师也需对拟解决或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关针对性意见。学生结合审题意见修改开题报告后备案存档。

学生和导师需结合项目来源、结合项目进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和支撑等明确所聘请的第二导师,

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在第三学期期中进行,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对毕业设计与研究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与检查。检查内容以开题报告届定的选题、条件、规模、进度、规划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依据,重点在毕业设计的方案发展深度与研究论文的开展进度。深度与进度上没有符合要求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深度与进度严重不足的检查组可提议终止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展览

在学院规定的论文答辨时间前一个月在学院展览大厅公开举办毕业设计展览,展期1周。本单位将向本院师生、相关院校、相关行业部门、相关业主单位、相关第二导师单位发出观展邀请,设立评议台收集观展的意见反馈。

毕业设计盲评

在展览结束期末,学院组成(7人)盲评小组在展览现场对每个作品进行无记名投票;票面注有通过、修改通过、不通过等3个选项。

评审组应对修改通过的毕业设计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学生针对修改意见需作明确回复与设计响应,其响应意见应在本次毕业答辩时先行回复。未通过盲评的同学计入下年度重修毕业设计。导师不认可的毕业设计,其毕业设计程序自动终止。

毕业设计答辩

通过盲评或修改通过盲评的毕业设计由风景园林系组织专家组进行答辩,研究生必须提前3天将毕业设计文本与设计论文(6000字左右)正稿送至答辩专家。答辩之后,学生须按照答辩委员会提出的修改意见将成果及时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设计与论文成果等一起存档。其它方面按学校有关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相关规定执行。

2)学位论文形式B——毕业论文(不少于30000字)

毕业论文包括开题、预审、修改、答辩四个环节。

开题报告

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最迟应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同时应由导师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论文开题报告应由导师组织3位以上老师进行答辩,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或者设计阶段。

论文预审

在学校规定的论文答辨时间前一个半月按学院论文预审规定进行论文预审(详见相关规定)。

论文修改

研究生应对照论文评阅意见,认真修改论文,通过表格将评阅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分述,并说明论文的修改工作(或解释说明不修改的理由)。在硕士论文正式答辩前填写完整,连同论文评阅书,提交答辩委员会,并作为论文工作的评定依据之一。

论文答辩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由风景园林系组织专家组进行答辩,论文答辩后须将论文及时进行再次修改,并将修改后重新打印的论文与《论文修改报告书》、《论文概要》等一起存档。其它方面按学校有关硕士学位论文的相关规定执行。

3毕业论文水平及成果要求

风景园林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性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撰写等,具体为:

1)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风景园林领域。

2)学位论文选题要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风景园林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要有对选题涉及的代表性学术专著和专论的评价及选题的学术意义。

3)学位论文必须综合运用园林和相邻学科(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建筑学、美学等)的相关学术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风景园林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4)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要围绕选题,通过规划设计实践,充分验证此研究方法。

5)学位论文需要遵守国家和授予权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一般应包括以下部分: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论文主体部分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等),主要结论、讨论,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致谢和作者简历等。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毕业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工作量应不少于 1年。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难度,实事求是地反映作者所完成的工作。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园林工程实践、实验、观测和调查的研究材料为主。论文的写作与装订,应参照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的统一格式标准完成。

硕士论文书面审阅应有不少于 3 位专家(至少含校外专家 1 名)评阅通过方可申请答辩。答辩委员会由3(不含导师)~5 位专家组成,专家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应用价值:论文应基于实践,对现实研究有较强的应用性、借鉴性。

针对风景园林领域诸多问题应提出相应的创新性研究。


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学科概况

工商管理硕士(英文: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缩写:MBA)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MBA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讨、模拟训练、分析问题与决策技能的训练,旨在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优秀创业者。因此,MBA是一种注重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它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技巧和思维的培养重于理论分析能力。

我校MBA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得MBA项目试办权,是全国第九批新增MBA试点院校,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招收152人。我校MBA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现有校内导师2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校外导师36人,都是来自工商业界的企业家与政府的高级管理人员。我校MBA教育秉承汇聚管理精英、成就业界领袖宗旨,坚持立足湖南区域,面向涉农行业,为现代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发展思路,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逐渐形成。

二、发展趋势

我国MBA教育始于1991年,目前全国已有236所高校获得MBA办学资格,是我国试办最早和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国管理人才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MBA教育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洞察力的未来商界精英的专业学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年来,MBA教育的全球发展趋势体现为:(1)重视学生全面素质提升,注重培养MBA学生的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强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训练,强调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2)强调培养MBA学生的全球化视野、跨文化沟通与跨文化管理能力;(3)强调MBA教育贴近企业实践、通过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4)开设综合性整合课程,为MBA学生提供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训练;(5)强调MBA教育的特色、个性和差异化,以适应多元性的市场环境。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学校MBA 项目坚持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商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具备全球战略视野和领导力,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技能,能够适应区域经济特别是湖南经济和涉农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商业伦理观与社会责任感,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技能,具有全球战略视野、创新创业能力与领导力,能够适应区域经济特别是湖南经济和涉农行业发展需要。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顺利阅读相关外文文献,并能进行相关涉外商务活动。

4、身心健康,具有进取心。

二、研究方向

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设置企业战略管理、营销与商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和涉农企业管理四个研究方向。

1企业战略管理

以环境、优势、战略关系为主线,通过相关理论与知识的讲授、研讨和实践,使学生正确理解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行为、过程和内容的特点;掌握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分析程序与方法;掌握不同层次企业战略在目标、内容和决策依据上的特征;掌握企业战略实施的管理、评价与控制措施。

2营销与商务管理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营销决策、营销管理、国际投资、国际商务等理论与实务的讲授、研讨与实践,加强学生对市场营销与商务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掌握市场环境与国际商务环境分析方法、市场营销与国际商务策略制定技巧及市场营销与国际商务方案设计能力。

3会计与财务管理

通过对现代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与知识的讲授、研讨和实践,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系统掌握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管理和利润管理等各种财务管理的方法与技能。

4涉农企业管理

基于现代涉农行业发展背景,以涉农企业成长规律与特征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发系列涉农课程,使学生掌握涉农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理论、方法与技能。

三、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必须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掌握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基本分析方法与工具,如ERP软件及应用、数据模型与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品质修养和管理素养,商法、企业社会责任等。

2专业知识

获得MBA学位者应掌握与企业管理职能相联系的专业知识,如战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掌握与企业综合管理相联系的专业知识,如管理沟通、创业管理、公司治理、战略薪酬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诊断、税收筹划、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等。此外,还应了解农村与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熟悉涉农企业的特征与生产经营规律,掌握管理职能在涉农企业的具体应用技能,如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农业企业经营管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农产品营销管理、生态经济等。

四、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MBA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培养过程中设置了多个实践训练环节。

1MBA课程强调应用案例教学,要求核心课程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采用案例教学;

2、在战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数据模型与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等核心课程学习中,必须有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授课;

3、单独设置了管理实践环节,要求在第4学期进行持职实习,以企业调研实习为主要内容,实习报告形式包括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或创业计划书、企业诊断与咨询分析报告等,学生需提交《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管理实践报告》;

4MBA学位论文必须结合管理实践。

五、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道德

通过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2专业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学生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工作主动性,富有机智和领导才能,提升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职业精神

重视有关伦理、法律和社会道德方面的课程学习,教育学生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商业道德意识,不断提高职业精神。

六、应具备的能力

1学习能力

通过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训练和教师实践指导,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2应用能力

教学采用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方法,结合案例教学,注重实际应用,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采用技术手段,提升解决本职业领域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3实践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研讨和实战课堂模拟,对本岗位、本工作领域及现实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提炼与梳理,提出可行性方案,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其它能力

为了把MBA学生培养为全方位人才,除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在人际沟通、能力拓展、演讲与口才及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得以提升。

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选题应来源于管理实践,要求从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中发现问题,提倡问题导向型研究和案例研究,强调实地调查研究,突出解决实际问题。

选题必须事先征得指导教师同意,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长和工作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选题。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应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上,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文献综述篇幅在3000 字以上,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

2形式与规范要求

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技能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用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

1)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的具体形式可以选择:专题研究、企业诊断、调研报告、案例研究等。

2)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论文主体框架包括前置、主体、附录(必要时)和结尾4个部分。前置部分包括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摘要(中、英文)、关键词、目录等。主体部分包括前言(绪论)、正文和参考文献。

3)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论文水平要综合反映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和文字表达的能力,要求内容充实,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论可靠,写作规范。

4)行文格式

学位论文应符合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学科统一的学术用语。

3水平与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应有明确的实践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学位论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论文字数不低于3万字(不含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部分),论文摘要不超过500汉字,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0篇,其中需有一定数量的英文文献。


金融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学科概况

金融硕士(Master of Finance,简称MF)是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金融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而特设置的专业学位。该学位点培养学生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金融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自1993年开始招收专科生,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4年获批金融硕士招生资格。该学科自2004年起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并于同年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农村金融研究方向,2012年开始在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下招收金融服务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点拥有一支教授团队领衔、学缘、学历、资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专职教师33人,兼职教师16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12人,博导8人,硕导19人,其中金融硕士导师7人。兼职教师均来自金融业界和管理部门的精英,其中博士9人,高级经济师6人,律师1人,注册证券分析师1 人。学科团队科研成果非常突出,主持了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3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教学成果奖2项,建设有《货币银行学》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影响持续扩大。

二、发展趋势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在数量上有了大的扩张,机构种类日益多样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进一步促进了其对金融产品设计人才、风控人才等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要。研究表明,我国金融行业对高端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供需比仅为19。因此,必须加紧培养金融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更多具备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投资分析师、理财规划师、资产管理师、风险控制师、融资规划师、市场营销师、私人银行经理等应用型金融人才。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和其它相关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其基本要求是: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扎实的金融学、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与金融管理和业务开展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3、具备从事金融机构业务与管理的能力,具有熟练运用多种管理技术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技能,包括调研、决策、组织、协调、激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能力。

4、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阅读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外文文献。

5、身心健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能满足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和产品研发创新工作的需要。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科门类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新型金融机构、业务产品的不断出现,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业对人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要求金融硕士掌握三方面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

金融硕士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掌握基本的经济分析研究方法,能揭示社会经济问题的特征、演变及效应,并提出解决方案。

计算机和方法论

金融硕士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文献检索工具浏览与查询经济金融相关文献资料。至少掌握一种经济计量分析软件或统计分析软件,能将经济理论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定量分析。

外语基础知识

金融硕士要具备至少一种外语的阅读、翻译写作和基本的听说交流的基础知识,在分析解决本学科实际经济问题过程中,能顺利查阅国外文献资料并进行对外交流。

2专业知识

金融硕士要系统掌握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应用技能。具体包括掌握金融理论与实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想;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与领域间的交叉进一步加深,金融硕士还要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从其他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获取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交叉的学科知识。

三、获得金融硕士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是金融硕士的必修培养环节,包括模拟实训和专业实践(顶岗实习)两个环节。模拟实训以实验课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模拟实训软件独立完成相应的模拟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使学生掌握金融市场投资原理和交易技术,熟悉金融机构的业务操作流程和经营管理的侧重点,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从业技能,提高从事金融业务或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专业实践是指学生在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接受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实际参与金融领域相关业务与管理工作。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应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并撰写实习报告。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1学术道德

金融硕士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不得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要坚持严肃认真、诚实客观、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得虚报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反对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等不良习气,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的浮躁作风,抵制捏造数据、歪曲数据、误导性等学术不规范行为。

2专业素质

金融硕士对经济问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面对复杂的金融问题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负责的勇气,在专业领域里养成严谨、细致的服务意识,对待他人有豁达大度的包容心及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感情驾驭能力、较强的计划性,能适应金融市场的迅速变化,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

3职业精神

金融硕士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友好协作、遵纪守法、谦恭好学、责任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金融专业硕士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能迅速检索与本学科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图书馆借阅、访谈交流、听取讲座、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等一切可能的途径从书本、媒体、期刊、学术会议、网络数据库获取文献资料和数据,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对数据进行分析。

2应用知识的能力

金融硕士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熟悉本领域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能运用所学知识从事金融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管理与决策,富有创造性思维、开拓进取,学以致用,服务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

3实践能力

金融硕士要能高效地组织调查、分析、规划、管理与决策金融实际问题,较好地解决金融业务办理或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撰写客观详尽的研究报告,并且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技术洽谈和国际交流能力。

4其它能力

金融硕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适应能力,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保持平和谦恭的心理状态,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金融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强化其应用导向,主要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从其研究方向内提出论文选题,或根据学科点或导师组的科研任务,由导师指导其选择,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开展研。论文内容应着眼于实际问题,提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形式。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需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包括选题依据,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前人文献和工作综述,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工作进度计划等方面,经导师组评议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撰写工作。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金融硕士学位论文的观点和政策建议应在经济建设中具有针对性和实际价值。论文所涉及的问题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对问题的解决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一般在3万字以上。学位论文的撰写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求逻辑清楚、结构严谨,语句精练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

学位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封面与扉页;(封面用中文,扉页用外文);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必要时,可加图目录或表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必要时使用);致谢可选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金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数据来源真实,统计图表规范,分析方法科学,分析结果可靠,最后做出结论归纳。

金融硕士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是学位论文的总结,着重阐述作者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领域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表达应逻辑清楚、突出重点,文字精练、完整准确。

3)行文格式

金融硕士学位论文的行文格式要求参见《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2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论文选题应有明确的实践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的文字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论文应该综合应用本学科基础理论、经济学研究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等对所选择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到见解。

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修完规定的课程及其他全部环节,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智、体合格,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结合院学术委员会的建议,并根据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金融硕士学位的决定。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专业学位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它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旨在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从事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研究分析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我国MPA教育自1998年起步以来,在有关党政部门和高等院校的支持和努力下,发展迅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办学基础和经验:在培养模式方面,制定了比较成熟的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一套基本适应MPA研究生需求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方面,建立了一支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党政机关学者型领导干部组成的复合型、应用型师资队伍;在质量监督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工作办法,并形成了初步的认证指标体系;在教育管理服务方面,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逐渐发挥出引领MPA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服务作用,各培养院校也相应成立了专门的MPA教学管理及服务部门,发挥了很好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学服务保障作用。

湖南农业大学在2010年取得MPA教育办学资格,也是湖南省第六家拥有MPA教育的高校。按照公共管理学科特点、MPA专业学位教育属性和学校具体实际,我校MPA专业学位教育设立五个专业方向,即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行政法治与公共政策、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

第二部分 学位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湖南农业大学MPA教育旨在为党政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的新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

3、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或实际应用价值。

4、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二、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获本专业学位者应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MPA核心课程的学习,从而建立完整的公共管理领域基础知识结构,掌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技术。能够交叉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公共领域问题。

2专业知识

获本专业学位者应在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选择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行政法治与公共政策、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方向,并完成该专业方向的系列课程,掌握相关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相应的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运用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及研究方法,使得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潜力得到切实提高;此外,还应完成一些旨在完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和陶冶情操的选修课。为日后成为通才型的政策分析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奠定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三、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获得的实践训练

获本专业学位者应完成两方面的实践训练:一是要参与相当课时的经过设计的案例教学课堂训练,二是要在公共部门完成有专门实践导师指导的公共管理实践。

1案例教学训练

获本专业学位者应以在课程学习中,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训练,完成课程中的相应课时数的案例教学训练。通过案例教学的训练,在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学习形式中,学生应获得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真实体验,培养在面临的矛盾、问题和困境时做出科学决策的思维方法,从而具备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公共管理实践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学期间应保证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实践,可采取集中和分段相结合的方式。正在公共部门工作或曾经在公共部门工作过的MPA研究生可以在本单位完成社会实践。缺乏公共部门实际工作经验的MPA研究生由学校安排,有针对性地到相应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机构等公共部门进行的实践。社会实践开始前需填写《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研究计划书》,结束后填写《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四、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1、学术道德。树立法制观念,坚守学术底线,严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严厉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等违反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行为。

2、专业素质。忠于国家,忠于宪法,服务人民。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

3、职业精神。有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热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吃苦耐劳,联系群众。

五、获本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论文工作,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能通过研读资料和实践等渠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

2、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问题,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测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

3、实践能力。获得本学位的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公共服务意识,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语言文字表达条理清晰,用语流畅,重点突出;善于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注重提高工作效益;尊重他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4、其它能力。除上述能力外,还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MPA研究生必须具备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具备新观点、新思维,为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支撑。能够审时度势,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能够制定预案;在面对复杂事件、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时能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处变不惊,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效措施。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是我国MPA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MPA研究生知识结构、技术方法与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教学培养、理论研究、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表达途径和导出方式。

1选题的要求

MPA学位论文应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相较于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应更侧重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选题应紧密结合政府部门与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且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

选题来源通常有两个:一是本地区、本部门和本职岗位在公共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二是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中亟须回答的重大或者急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论文不宜选择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以技术设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题目,以避免与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论文相混淆。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MPA学位论文主要包括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目录、绪论、本论、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作者简历与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等。学位论文的写作应做到论点明确,理论联系实际,论据详实可靠,论证充分;并应做到格式规范、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内容重点放在通过实地调研或案例剖析明确问题,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对策上,正文字数原则上不少于2万字。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论文的结果表达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在结果表达中要清楚地阐明本论文的创新之处。MPA论文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典型案例型;综合调研型;政策分析型。一是选取与本职工作或所在地区相关的公共管理实践中具有典型性的真实事件为案例,以第一手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及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或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此类选题的特点是,深入解剖麻雀,力求以小见大。二是针对跨部门或跨地区的多个同类事件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提出更具普适性的政策建议;此类选题的特点在于总结归纳,论文提出的政策建议适应面应更大。三是针对某项公共政策进行调研分析,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提出有效的政策改进建议。此类选题的论文不仅需要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分析,而且要进行必要的国际对比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从而提出深刻而有远见的政策建议。

3)行文格式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一般应包含以下八个部分:

封面及扉页。封面上应包括下列内容:标明攻读硕士学位的类别;中文论文题目;研究生姓名等内容。论文题目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能概括整篇论文最重要的内容,基本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界定恰如其分,醒目。扉页按照《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要求,注明文章分类号、密级、单位代码(本校为10537)、中英文论文题目、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与职称、专业领域名称和研究方向、论文提交时间、论文答辩日期(答辩后由研究生补填),学位授予日期(授予学位后由培养学院补填)、答辩委员会主席、论文评阅人三名、论文完成时间等内容。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Abstract)。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性、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获得的基本结论或研究成果。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论文摘要的末尾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英文摘要应语句通顺,语法正确,能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目录。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读者阅读论文的指南,目录中必须标明页码,页号从正文开始连续编排直至全文结束。目录中的页码应与正文中的页码一致。附录、附件也应列页码。目录页另页排在摘要的后面。

正文。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正文要求论点明确,理论联系实际,论据详实可靠,论证充分有力。正文应做到行文流畅、结构完整、格式规范、力求创新、严禁抄袭。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正文字数原则上不少于2万字。

注释及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资料及其他人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引用论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可以采用注释方式处理。注释一律采用脚注方式。参考文献引用要规范,列于文末。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

附录。由于内容较多、较长,不宜插附于正文之中的必备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访谈记录、档案复印件等。

致谢、作者简历与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成果目录需注明成果名称、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或颁奖单位、时间、本人排名。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与成果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提出申请学位评审和答辩时用的一篇系统、完整的应用型研究成果,必须由本人独立完成。

论文能够体现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及分析能力:体现出作者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领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运用规范的公共管理分析方法,进行科学、严密的分析和论证;材料详实,结构严谨,推理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图表规范,善于总结提炼。

论文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能运用新视角、新方法分析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新现象、新规律,提出了新命题、新观点;论文成果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为公共管理决策提出有针对性或战略性的政策性建议。

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学位论文答辩前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校内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与本专业或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者在省级以上的专业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论文2篇,且原则上要求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