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

团队简介:

水稻种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依托于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杂交水稻国家难点实验室、湖南省种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现有核心成员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人,教授2人,讲师2人。十二五以来,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共15项,承担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PNAS、 Plant Biotechnol J、 Proteomics、 Scientific reports、 Plos one、中国水稻科学、杂交水稻等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研究方向:

团队自成立以来,围绕杂交水稻轻简化优质种子生产技术体系(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分植法)、杂交水稻轻简化制种技术(混植法),杂交水稻种子烘干技术,水稻种子贮藏技术、水稻两系不育系育性转换机理及育性鉴定,种子耐贮、耐低温、耐盐碱等重要与种子活力相关基因的挖掘)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团队成员

张海清,男,团队负责人,作物栽培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农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编参编专著6部。近五年在Proteomics、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湖南农业大学学报、作物研究、杂交水稻等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论文42篇。

段美娟,女,植物基因工程博士,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员,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湖南省青年科技奖和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培养对象。参与育成了广两优1128、T优207、T优463、T优855和Y两优1号等杂交组合,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克隆了产量性状相关基因DSTreg1与QTL PL6、隐性红颖基因rh4,解析了强优恢复系HR1128大穗抗倒的分子遗传基础,。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三等奖9项,在PNAS、Plant Molecular Biology、Rice等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篇;主持科研项目11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

温圣贤,男,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生导师,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农业厅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湖南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获国家级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各一项;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三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1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发明专利6项。

朱旭东,男,作物遗传育种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选育水稻新品种5个。

贺记外,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湖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讲师。主要从事水稻理想株型基因以及种子活力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以及水稻两系不育系的育性鉴定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项。在PLOS ONE、Plant Cell Reports、Genomics、中国水稻科学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2篇。

刘次桃,女,遗传学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本人长期从事水稻非生物逆境基因的克隆、分子机理及调控网络分析。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Plant Molecular Biology、Planta上发表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7.2,引用次数为330次;受邀在《遗传》杂志上撰写水稻耐低温综述,在“植物科学最前沿”微信公众号的浏览次数高达7065次,知网下载893次;以主要合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2篇。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4项,发明专利1项。

重要成果:

1、本团队研制的“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成果(HN4306201701001)于2017年2月通过了湖南省农学会组织的专家评价,形成了《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机插技术》、《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关键技术》两项技术成果,经两年三点技术示范,制种产量达到了200kg/667m2以上的水平,达到或超过传统的制种产量,并大幅减少制种用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可为农户节本增收300元/亩以上,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在邵阳绥宁县唐家坊镇建立“杂交水稻种子机械烘干中心”一个,该中心含括了国内已有的所有烘干机机型以及自主研发的两种新型烘干机机型。有效降低了杂交水稻种子干燥的时间和成本。

3、克隆了水稻红颖基因RH4,育成了10余份红颖亲本和3份苗头高产组合。“杂交稻混播制种新技术”通过了专家现场评议,独家许可亚洲种业龙头“隆平高科”对红颖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产品和技术产业化的前期基础。

4、克隆了水稻耐盐碱基因OsbZIP52/RISBZ5、OsbZIP71、bZIP73。